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

明溪顯應廟
  顯應廟舊稱“夫人廟”,香火常年不斷,頗受明溪人的敬仰。“夫人廟”祭奠的是在明溪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五代女英雄莘七娘,她在當地被稱為惠利夫人。2011年底,惠利夫人信俗獲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明溪客家民俗旅游再出新亮點。據傳,惠利夫人知書達禮,并精通醫(yī)術。五代時,隨夫出征福建,轉戰(zhàn)于明溪雪峰鎮(zhèn)(今城關)。其夫在明溪不幸染疫身亡,為了陪伴丈夫的亡靈,她僑居明溪,對周圍村民樂善好施,并以其掌握的醫(yī)術和所知的草藥義務為當地群眾治病,后歿于明溪驛。明溪百姓感其恩德,將她奉為神靈,立廟祭祀,還把城區(qū)最中心的橋稱作惠利橋。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朝廷敕莘七娘封為“惠利夫人”,不久加封為“…[詳細]
新洲孔廟
  新洲孔廟即問津書院,坐落于武漢市新洲區(qū)舊街孔子河畔,民間俗塵“孔廟”,因《論語》中孔子周游列國至楚國孔子使“子路問津”于長沮、桀溺典故而得名。書院始建于西漢年間,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問津書院是孕育元、明、清三朝鄂東文人的搖籃,被稱為中國最古老“大學”。在歷史上曾與岳麓書院、東林書院、白鹿洞書院等齊名,自宋至清,書院共產生進士387名,因其在我國教育史、文化學術史上的重大影響而被載入《中國書院志》。 問津書院位于大別山南麓腳下,風景秀麗,人杰地靈,2002年別授予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是湖北省唯一的孔子遺跡,也是武漢市乃至湖北省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書院之一。2010年,問津書院與道觀河共同規(guī)劃為…[詳細]
湯和廟
  湯和廟位于今溫州市龍灣區(qū)海濱街道辦事處寧村(即“寧村所城”)的十字街頭。湯和廟原名東甌襄武王湯公廟,清時改稱湯和廟至今。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報經明朝廷批準,為表彰湯和筑城功績而建。湯和廟從照壁到大殿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后殿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擴建,此后不斷集資維修,直到現在。湯和廟坐北朝南,照壁在路南,上 書-巨大的“!弊。大門在路北,上懸刻有“湯和廟”三個金黃色大字的雕花豎匾。大門和二門之間,是一個院子。二門分左中右三座門,均為石礎紅柱紅門,柱上懸有木刻黑底綠字的楹聯,中門上方有兩道橫匾:一為“永康兆民”,另一為“第一功臣”。進了二門又是一個較大的院子…[詳細]
元君廟
  泰山元君廟,前俯古松園,后傍天空山,是泰山后山奧區(qū)內的主要人文景觀,由一組精巧古雅的中國古代建筑群構成。廟內古柏參天,花草茂盛,是泰山上唯一一座廟門朝西的寺廟。院中這兩棵柏樹和松樹相對而生,郁郁蔥蔥,盤旋而起,如龍似鳳,人們稱它們?yōu)椤褒埌伉P松”。這兩棵古樹上拴著很多紅布條,樹枝上押著許多小石子,這是泰山上的“押子”風俗。古人認為,只要在泰山廟宇周圍的樹杈上押上一塊石頭,就能很快懷孕生子,得償所愿。近年來,泰山求子的人抱了泥娃娃以后,都在樹上拴一個紅布條。名為“栓子”;也有的在樹杈上放一塊石頭,沿用古來的名稱,叫做“押子”。這些樹上的紅布條和樹杈間的石頭,充分地說明了這種習俗的古老與傳承不斷。大…[詳細]
永康東岳廟
  永康東岳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清地址:晉中市榆次區(qū)張慶鄉(xiāng)永康村據明萬歷版《榆次縣志》記載,東岳廟始建于元中統(tǒng)三年(1262),由村民胡福等建,清光緒元年(1875)曾重修,F存建筑為清代遺構。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門(與倒座戲臺連構)、正殿,山門兩側為東西耳房、東西掖門、鐘鼓樓,院內兩側為東西廂房,廂房南北兩側各有碑廊一座,正殿兩側為東西配殿及東西耳殿。山門與倒座戲臺屋面呈勾連搭,山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后出單檐卷棚歇山抱廈形成戲臺。戲臺兩側設磚砌八字影壁各一,壁心為方磚砌筑,其上篆書文字。戲臺建于高臺基之上,基下中部設券門,前臺及兩側三面開敞,面寬一間…[詳細]
鬼谷子廟
  歷史上,石泉縣廟宇星羅棋布,但歷史上最悠久、最古老、特色最突出、最鮮明、文化底蘊最豐富、最厚實的廟宇,那就是位于縣城北三十余里云霧山中的鬼谷子古廟了。據考,石泉縣云霧山中的鬼谷子廟,最早始建于西晉年間,清乾隆至同治年間多次擴建修葺,規(guī)模宏大,殿宇巍峨。廟中供奉的神仙,就是鬼谷仙師(王禪老祖)。相傳,鬼谷子就出生在漢濱鬼谷山。云霧山中的鬼谷嶺就是鬼谷子隱居、教學、授徒的創(chuàng)業(yè)之地。所以,西晉年間,在鬼谷嶺上修葺的鬼谷子廟,是一個帶著紀念性的廟宇。廟修葺后,先有當地人憑吊,后有信徒從四鄉(xiāng)及外地便接踵而至,香火十分興旺。當時的鬼谷子廟有明顯的兩大特點:一是鬼谷子法相形象非常逼真。他端坐于大殿龕上,手執(zhí)…[詳細]
泰伯廟和墓
  無錫梅村泰伯廟無錫梅村泰伯廟坐落在無錫市東南15公里的無錫縣梅村鄉(xiāng)鎮(zhèn)伯瀆河邊,又名泰伯祠,至德祠,讓王廟。梅村古名梅里,乃商末周太王長子泰伯因讓王位從陜西岐山奔吳至此建勾吳國時的都城。東漢永興二年(154),桓帝下令在此立祠,歷代整修擴建,清初成為一組建筑群體,占地80余畝,極其精工華麗。咸豐十年(1860),清軍在無錫鎮(zhèn)壓太平軍時,燒毀了泰伯廟的愛芝堂、大樹堂、德治堂、大夏堂、慈儉堂等建筑。1937年,又遭日軍破壞,僅泰伯廟主殿、兩廡、戟門、頭山門及廟內古柏數十株留存。…[詳細]
南部文廟
  南部縣文廟位于文廟街,據明李賢等撰:《明一統(tǒng)志·保寧府》“學!保ň砹耍ā端膸烊珪繁荆⒚魅f歷本《四川總志·郡縣志》卷十一“保寧府·學!、清人黃廷桂等監(jiān)修《四川通志·學校志》(雍正七年版本)及清常明、楊方燦纂修《四川通志·學校志》、清黎學錦、徐雙桂等修、史觀等纂《道光保寧府志》(清道光元年刻二十三年補刻本)記載,南部縣文廟創(chuàng)于隋。明洪武十五年重修,通判熊杰増修鑄祭器,明末毀。清朝知縣裘龍重修。清·王瑞慶等修、徐暢達等纂修:《道光南部縣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卷二·輿地·祠廟》明確記載文廟在縣城中的位置及布局:“文廟在學街。崇圣祠在文廟后。名宦祠在文廟東。鄉(xiāng)賢祠在文廟西![詳細]
房山圣蓮山真武廟
  圣蓮山真武廟位于房山區(qū),民國一十五年(西元1926),主持蔡義仙道長洎十方善信募化起之。蔡師文武兼修,尤精醫(yī)術,懸壺濟世,名響京都,直系軍閥吳佩孚、梨園名宿楊小樓及時任總統(tǒng)曹錕等人均與之交厚,常往來焉。民國廿五年(西元1936),蔡師仙逝,翌年,日寇犯京,真武廟因之荒蕪。共和國之初,棟宇猶存,文革肇亂,禍及斯壤,遂玉石俱焚焉。2004年真武廟恢復重建,占地面積約3000多平方米。是圣蓮山規(guī)模最大,最宏偉的一組道教宮觀,真武廟的中軸線建筑為三殿二進院。前殿為真武廟的山門,中殿為五祖殿,正殿為真武殿,真武殿是真武廟最具代表性的一組宮殿。道教崇尚仙人,因仙人好樓居,所以襲用我國古代高層建筑“觀”的名…[詳細]
呼蘭城隍廟
  城隍廟舊址位于呼蘭區(qū)呼蘭街道辦事處建設社區(qū)碼頭街60號,始建于1909年清宣統(tǒng)元年,由呼蘭商務會募資,在舊城守尉府址修建。初建為正、后殿兩座,東院正房三間。民國以后,地方商紳復又集資重建,擴至三殿,并立重建呼蘭城隍廟碑一座,記載建廟經過,殘碑至今猶存。現存有三座建筑;前殿、中殿、后殿。前殿,東西長8.43米,南北寬7.2米,建筑面積60.48平方米,高5.9米。面闊3間,進深2間。中殿,東西長9.4米,南北寬7.5米,建筑面積70.5平方米,高6米。面闊3間,進深2間。后殿,東西長8.5米,寬6.7米,建筑面積56.95平方米,高5.8米。面闊3間,進深2間。三座建筑占地面積為187.93平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