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旅游

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源自1983年4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關于確定漢族地區(qū)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的報告》,所列中國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名單,均為中國大陸(不包括中國港澳、中國臺灣)境內(nèi)漢族地區(qū)重要佛教寺廟,共142座。
碧山寺
  碧山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五臺山臺懷鎮(zhèn)東北2公里五臺山最大的十方禪處。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高僧法聰禪師曾在此講經(jīng),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曾名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等。清代多次重修,乾隆年間改名碧山寺。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乘參、恒修兩老修行于此,建一茅蓬,廣濟十方僧人食宿,又稱“廣濟茅蓬”。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殿堂房舍108間,分前、后兩進院落。前院有天王殿,左右為鐘鼓樓,后依次為毗盧殿(雷音殿)、戒壇殿,東西配殿、廂房。天王殿正中塑有彌勒佛,背后塑-神韋馱,兩側塑四大天王。毗盧殿正中供毗盧佛,兩側分別為十二圓覺菩薩。戒壇殿為前院主殿,面寬五間,進深三…[詳細]
五臺山廣仁寺(十方堂)
  五臺山十方堂又稱廣仁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楊林村營坊自然村內(nèi)。坐北朝南,東西長57米,南北寬101米,占地面積5757平方米。據(jù)寺內(nèi)石碣記載,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曾撥款予以維修,除齋堂、居士樓為現(xiàn)代建筑外,余皆為清代遺構。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獻殿、大雄寶殿和如來殿(后殿),兩側為鐘樓、鼓樓、配殿、齋堂及客房。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4.6米,深11.4米,高1.33米,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頂設方格平棊,四周圍廊,廊柱間設青石質(zhì)欄桿、欄板,前檐明、次間均設四扇六抹球紋隔扇門,柱頭兩端設騎馬雀替,上鏤雕龍鳳圖案。殿內(nèi)正中佛臺…[詳細]
黛螺頂
  在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zhèn)中心寺廟集群區(qū),有臺內(nèi)五峰”緊緊環(huán)抱:黛螺頂、菩薩頂、壽寧寺、靈應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頂上坐落,與腹地巍然高聳的大白塔相呼應,確實象雄偉壯闊的生座會預下面秀麗挺拔的“臺內(nèi)五峰”。簡介黛螺頂,在臺懷中心寺廟集群區(qū)東,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常有云霧繚繞。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這處寺廟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頂,寺內(nèi)還有乾隆十五年(1750…[詳細]
五臺山觀音洞(棲賢寺)
  通道終極,是山崖中腰的大巖洞和洞前的大殿。殿建3間,出檐翹揚。殿內(nèi)主供八臂十一面觀音,觀音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變化的法像。兩側還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教祖師宗喀巴。殿后左側有一小洞,傳說這里是清康熙年間六世0-倉央嘉措避難-的地方。此外還有傳說該寺中部巖畔的建筑是十三世0-的-所在。因此藏族佛教徒朝五臺山,觀音洞是必到之地。棲賢寺又稱觀音洞,位于南山寺北側的棲賢谷口,距臺懷鎮(zhèn)約5公里。寺院建造在懸崖上,從崖底的下院開始,鑿石為階,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下院正面建有5間殿堂,當中一間為穿堂,接著便是巖壁下的短窄石階通道,通道中段,外側凸起的巖石上建有六角亭,稱為觀音…[詳細]
沈陽般若寺
  般若寺位于沈河區(qū)大南街8號。由高僧古林禪師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建。宣統(tǒng)元年(1909)、民國13年(1924),曾兩次重建。20世紀60年代中期遭到破壞,1979年后進行了維修,重修塑像。在1984年10月建寺300年時,舉行了佛像開光儀式。1985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積2037平方米。主要建筑為磚木結構的硬山式建筑,是我市保存較好的佛教建筑群。該寺是比丘尼廟。具有布局嚴謹、中軸明顯的特點,在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東西兩側的配房,是住持室、僧舍、廚房、齋堂及接待室等。東院是祖師堂,東西配房是僧舍。天王…[詳細]
沈陽慈恩寺
  慈恩寺位于沈河區(qū)大南街慈恩寺巷12號,始建于后金天聰二年(1628年),清順治、道光及民國年間均有擴建和重修,是我市現(xiàn)存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坐西朝東,占地約12000多萬平方米。正面是山門,門內(nèi)有鐘、鼓二樓,往西寺院的建筑分為三路。中路最前面是天王殿,面闊三間,檁枋彩繪,朱紅地仗,殿內(nèi)供奉著四大天王、彌勒、韋馱的塑像。向西依次為大雄寶殿、比丘壇、藏經(jīng)樓。大雄寶殿建在高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后出廊,殿內(nèi)供奉如來三世佛、航海觀音、四大菩薩和十八羅漢。比丘壇為單檐歇山前廊式,正脊梁上裝有“0常轉,國泰民安”的文字磚,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寺院南路自東向西有退寮居、廚房、司房、齋堂、禪堂、法師…[詳細]
長春般若寺
  般若寺在長春市中心雄偉壯麗的人民廣場東北角坐落著一座美麗的寺院,這就是長春般若寺。這座寺廟始建于1922年,佛教天臺宗大德釋倓虛法師(湛山大師)來長春講“般若心經(jīng)”,隨后創(chuàng)建寺廟,取名為般若寺。般若寺最初建在南關區(qū)西四馬路。1931年遷到西長春大街現(xiàn)址重建。1934年命名為“護國般若寺”。該寺占地七千二百平米,是長春市最大的佛教寺廟。寺院的山門為并列的三座拱門組成,門樓檐角飛翹,錯落有致,建工精巧,門側紅墻寫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寺內(nèi)殿堂聳立,樹木成蔭,蔚為壯觀。進門左右有鼓樓和鐘樓,正面為天王殿,殿內(nèi)正中供奉彌勒佛像,兩側有四大天王腳踏八怪塑像,栩栩如生。殿后塑有0韋馱菩薩立像.大雄寶…[詳細]
長春地藏寺
  吉林省長春市地藏寺創(chuàng)建于1926年,由比丘尼祖圓法師創(chuàng)立,是吉林省主要的尼眾道場。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拔款修繕地藏寺。1956年,地藏寺接待了東南亞七國僧侶代表團,受到東南亞各國佛教界的稱贊。1983年,地藏寺被國務院列為人畫重點寺院以來,國家又兩次拔款對寺廟進行了全面修葺。地藏寺新建了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都陸續(xù)修復,民催的四大天王像,釋迦牟尼像、地藏王像、觀世音像都重新塑貼金,大雄寶殿兩壁新彩繪了十八羅漢壁畫。整座寺廟建筑宏偉,法像莊嚴。地藏寺因供奉地藏菩薩而得名。佛教認為,地藏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詳細]
觀音古剎
  觀音古剎批次和公布時間:第六批2007.5.31地址:船營區(qū)光華路與昆明街交叉路口處南側年代:1770年類別:古建筑管理單位:吉林市宗教局是位于原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西側。該寺建于年代:清代乾隆三十五(1770年),此后多次翻修擴建,F(xiàn)有建筑十間,包括正殿三間、藏經(jīng)殿、三圣殿、齋堂、天王殿、鐘鼓樓等,寺內(nèi)現(xiàn)仍珍藏有年代:清代雍正年間木版印刷的一套較完整的“大藏經(jīng)”!拔母铩逼陂g遭到嚴重破壞,后經(jīng)維修基本恢復原貌![詳細]
哈爾濱極樂寺
  極樂寺風景座落在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東大直街盡頭,建于本世紀二十年代,占地面積57000平方米。極樂寺是東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與長春般若寺、沈陽慈恩寺、營口楞嚴寺齊名。它既是佛教徒參謁朝拜的北方佛教圣地,也是中外游人觀賞瀏覽的名勝所在,已被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極樂寺是由北方名僧天臺宗第四十三代宗傳弟子炎虛法師創(chuàng)辦的寺廟。整體設計、布局和建筑結構,均保留了我國寺院建筑的風格和特點。寺院座北,面南臨街。進入山門,首先見到的是鐘樓二樓。廟庭內(nèi),橫向分主院、東跨院、西跨院三部分。主院建筑1800余平方米,分四重大殿:一為天王殿,正中供彌勒佛,東西有四大天王;二為大雄寶殿,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