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村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村篇

陳宅七星村
  陳宅村是北宋年間開基的千年古村,古名方岙。始祖陳文發(fā)于北宋年間從福建閩候搬遷至此,改稱陳宅村。陳宅村是浙江省文明村,入選2007浙江“美麗鄉(xiāng)村”。村口古木參天,老橋橫臥;村內小橋流水人家,炊煙飛鳥雞鴨;村外北斗映照,七星環(huán)拱,可與俞源八卦村媲美斗奇,F(xiàn)存建筑20余幢,均依山而筑,臨水而居,屬典型的生態(tài)村落。據(jù)考證,著名道士葛洪、葉法善在此留下仙跡,國師劉伯溫曾在此生活過,村落設計出自何人之手,正待破解。陳宅山水有“奇、險、怪、玄”四大特點。“奇”:從劉基故鄉(xiāng)文成南田經(jīng)陳宅至青田郭林,山尖之處有一條像萬里長城一樣的石龍;“險”:陳宅后山的難關古道;“怪”:樹因橋生,橋因根連的毓秀橋;“玄”:宇宙…[詳細]
城子古村
  城子古村位于瀘西縣永寧鄉(xiāng)城子村,距瀘西縣城25公里,是云南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民居建筑發(fā)展史上的“活化石”,至今仍保留有“昂土司府”、“李將軍第”“姐妹墻”等歷史遺跡,其古老的彝族土掌房民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濃郁的原生態(tài)氣息是瀘西旅游資源中極富價值的瑰寶。城子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飛鳳坡上,1000余間土掌房墻墻相連,層層而上,依山伴水而建,遠處望去,猶如飛鳳飲水,頗為神秘和壯觀。相傳在很久以前,彝族白勺部的祖先選中這里,曾用一棵樹的枝干搭建了24間土掌房,住了24家人,從此便定居于此,生生不息。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彝族居民和諧相處、相親相幫,形成了淳樸友善的民風和世世代代與土掌房難以割舍的情…[詳細]
許村景區(qū)
  許村古名溪源、任公村。歷史悠久,南朝梁時,時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連忘返,垂釣之余,更設許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云、文峰貫日、林嶂環(huán)青、黃山蘊秀、西溪漁唱、箬嶺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讀、任公釣臺、淮陽忠廟、沙堤晚翠、古寺晨鐘。這是最早對于許村山水風光的記載。許氏為古歙縣巨族。唐以前,顏、任、楊、蔣諸姓先后移居該地。許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嗣后人丁興旺,至今已逾四十代。宋王安石還曾為《古歙許氏宗譜傳》做序。由唐至宋,人文著盛,鄉(xiāng)0進士以上共十八人。明、清更加發(fā)達,豪杰輩出。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巴鶃砘闯g,起家累巨萬。”由于許村地處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交通要道,接著地利之便迅速繁榮起來。雄厚的經(jīng)…[詳細]
范和古村
  惠州市惠東縣稔山鎮(zhèn)范和村:范和古稱“飯籮岡”,相傳地理地貌酷似飯籮而得名,亦有取“富饒之地”之意。早在明洪武元年,朝廷已在范和設置巡檢司,派駐官員進行管理。枕山面海的地理優(yōu)勢,造就了范和這個富甲一方的村落。范和村所處位置,是個自古豐饒的地方,狀似飯籮的風水布局,枕山面海的地理優(yōu)勢,造就了登山可樵,出洋能漁,墾地農耕,攔潮曬鹽,富甲一方的村落,也因此吸引了從福建莆田、泉州一帶輾轉遷徙而來的各姓氏人口,另一部分則從粵東興梅山區(qū)一帶遷入落戶于此,安居樂業(yè)。民豐物阜,海陸便捷促進商貿興旺、古港千帆競發(fā)的盛況,造就了當代范和人敢為人先的致富風貌;仡櫡逗痛宓臍v史,更有當時朝廷的內外管巡檢司、協(xié)標右營守備…[詳細]
陸巷古村
  位于蘇州后山太湖邊的陸巷是目前江南建筑群體中質量最高、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陸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間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連捷解元、會元、探花,其門人唐伯虎稱他為“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王鏊母親姓陸,其村因此得名。該古村位于山塢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東有寒谷山、西有箭壺,今稱鞏俐島,同太湖西山遙遙相望、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村內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三十多幢,面積達上萬平方米。村民依山而居,村中筑有六條直通湖畔的巷弄。走進長長的巷子,幽幽的長弄,仿佛走進悠悠的歷史長廊。順著王鍳故居往后山走是滿山遍野的桔林,這里就是《桔子紅了》的拍攝地。古村建筑順應地形,隨高就低,交錯穿插,極具歷…[詳細]
段巖村傳統(tǒng)民居
  段巖村傳統(tǒng)民居位于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觀音堂鎮(zhèn)段巖村。年代為清。段巖村傳統(tǒng)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段巖村位于觀音堂街北,全村370戶1300口人,大都姓段。相傳祖上原來居住在十幾里外柏樹山村一個叫段家村的地方。清朝,段養(yǎng)全、段養(yǎng)廉兄弟倆從段家村翻越馬頭山到觀音堂趕會時,看到這里蛇鳥爭斗,覺得是個好地方,于是定居下來,形成了段家?guī)r村,后來改名為“段巖村”,目前已經(jīng)傳至十七世。蛇爭爭斗的場景后來演變?yōu)椤褒堹Q之爭”的傳奇故事。如今,段巖村很多村民住在集體修建的觀和苑社區(qū)和自己建的樓房,村中老房子也還不少,其中有十座建于清朝的老宅主體保存了下來。中道班有七座院子坐北朝南并肩站立,據(jù)說是家族幾兄弟做生…[詳細]
諾鄧古村(諾鄧古鎮(zhèn))
  諾鄧古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龍縣城以北的深山里,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白族村寨,全國首批“中國景觀村落”,云南十大旅游古鎮(zhèn)之一。諾鄧是一個因鹽業(yè)而發(fā)展起來的古村落,長期以煮鹽為生,曾一度是封建社會滇西地區(qū)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諾鄧有著悠久的歷史,云南最早的史書《蠻書》中言“劍川有細諾鄧井”,據(jù)考證細諾鄧即今云龍縣諾鄧井,可知諾鄧村見于史籍至少有1100多年歷史,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幾代王朝。一千多年來,諾鄧村名從未變更過,對于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來說,堪稱地理史上的奇跡。諾鄧的三四百戶人家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洼和西北陽坡上。諾鄧村至今家家戶戶都養(yǎng)馬,從這些馬匹身上,依稀可見從前馬幫的影子。如今村子的“古宗坪”…[詳細]
三舍古村
  三舍,古稱上井。1060年,南唐工部尚書劉適之子劉君造任吉州推官。宋下江南時,劉適隱退,便到兒子官宦處尋訪山水之勝,“經(jīng)安?h南之上井,愛其秀麗,遂卜居于谷木塘之北”。劉適之孫劉璞,中南唐進士,“璞子愍、愍子員、員子知剛皆為宋上舍生,鄉(xiāng)人榮之,稱三舍”!肮饶咎痢备臑檫M士塘。三舍走小路去吉安府為90華里,這也正合劉適“退隱三舍”(一舍為30華里)的初衷。三舍村位于江西省安福縣甘洛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石陂村東南11公里的山?jīng)_里。四山環(huán)抱,風景清幽。發(fā)源于老山、雷禾仚、高臺嶺的幾條小山溪匯成東溪水由西向東從三舍田肥土沃的米窩垅穿過,注入大陂,進吉安縣境。正如吉安名士撰文所述的“谷木塘,村居勝地也。雄關鎖其…[詳細]
東龍古村
  在客家人最早聚居發(fā)展的寧都、石城兩縣交界處,有一塊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間盆地,盆地四周青山環(huán)抱,清溪環(huán)繞著一座千年古村——寧都縣田埠鄉(xiāng)東龍村。唐代,這里叫東屯?图蚁让駨膶幎紪|面去福建,東屯隘口是捷徑。北宋乾德初年,在石城半逕定居的李翊俊來東龍打獵,看中了這塊青山福地,舉家遷至此地定居。因其“東南有一脈群山,蜿蜒起伏,形如臥龍”,改名東龍。倚山傍水巧布局歷史上的東龍富甲一方,以“千年古村、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間大屋”而名動江西,有江南第一宗祠村的美譽。日前,記者登上東龍嶺城墻上的古寨堡,東龍全景盡收眼底。村中,星羅棋布的祠堂、民宅、廟宇、古塔、石橋、寨堡等古建筑,依東龍嶺和南橋嶺兩條山勢而建…[詳細]
文石村
  吉安市吉州區(qū)樟山鎮(zhèn)東北方向約4公里(距城區(qū)20公里)處有一被竹叢、藤蔓包圍的江邊古村——文石,它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古村,依山傍水,猶如深居閨中的“小家碧玉”。該村歷史悠久,文風鼎盛,建筑別具一格,山水賞心悅目。是唐朝名將李晟(西平郡王)的后裔聚居地,村中皆姓李,至今仍保留著紀念李晟的標志性建筑“西平第”,雖歷經(jīng)滄桑,仍屹然挺立。文石,又名“橫石”。整個村莊象一塊橫著的大石塊,伸進贛江之中;而一條河猶如玉帶繞村莊而過,宛如一幅圖畫。進村的各條道路兩旁,長滿了小葉竹叢、藤蔓,就像經(jīng)過園藝師裝扮的通幽花徑,整個古村儼然藏在竹叢中,于是便有了“竹叢里的江邊古村——文石”這一美譽。該村值得稱道的景觀、文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