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城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城篇

解宋營古城
  解宋營明朝古城堡位于蓬萊市劉家溝鎮(zhèn)解西村內(nèi),是明朝洪武年間為防御倭寇入侵而修建的軍事百戶所。明朝在蓬萊設(shè)有解宋營、蘆洋、欒家口、劉家旺四個百戶所。百戶所是明朝衛(wèi)、所制中軍事編制,每個百戶所設(shè)士兵120人,長官為百戶,武官品級正六品。據(jù)清朝《登州府志》記載:“洪武九年置百戶于……解宋營四員,具為百戶所!苯馑螤I古城為“石城周二百四十丈,高二丈,闊一丈二尺,南一門,樓鋪五,池闊一丈,深五尺”。同時,在解宋營東、西、西北三面建三座煙墩,曰:“解宋、木基、墟里”。該城“守城軍馀四十名,守墩軍馀九名,俱登州衛(wèi)中右千戶所分設(shè)”。解宋營百戶所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城堡,城堡依山面海,青石砌筑,由城門、城墻、煙…[詳細]
阿維拉古城及城外教堂
  為了保衛(wèi)西班牙領(lǐng)土,抵抗摩爾人的入侵,西班牙人于公元11世紀修建了阿維拉城,它又被稱為“圣人和石頭之城”,圣人泰雷薩在這里出生,宗教大裁判長托爾克馬達也埋葬于此。阿維拉城仍保持了中世紀的古樸風貌,這些從它的哥特式教堂和其防御工事可見一斑,其防御工事由82個半圓型塔樓和9個城門組成,是西班牙境內(nèi)最完整的城堡。< pstyle=text-indent:28px;>整個阿維拉舊城占據(jù)了高原與河流之間的地帶,從而形狀縱長。羅馬時期建立的四條城市主干線的周圍是不規(guī)則的由蜿蜒小巷和小廣場組成的中世紀道路網(wǎng)。具有9道城門和82座城堡的2.5公里長的防御城墻是中世紀防衛(wèi)建筑的典范。其建筑結(jié)構(gòu)和建筑材料(包括使…[詳細]
上海古城墻大境閣
  •登上僅存的明代城墻和城樓,感受都市中不可多得的歷史氣息。景點介紹上海市區(qū)內(nèi)現(xiàn)存的古跡屈指可數(shù),位于黃浦區(qū)人民路大境路口的古城墻大鏡閣便是其中一處,這是一段30多米長的古城墻和建在古城墻上的大境閣,是明代嘉靖年間留存至今僅存的古城墻。雖然這個景點小到僅用幾十分鐘就能看個遍,但當你走上古城墻,或許能感受到這古樸的建筑散發(fā)著的歲月氣息。這段城墻成“凸”字型,原是箭臺,而建立在箭臺上的大境閣是一座造型別致的三層樓閣。另外,當年射箭用的熙春臺和登上箭臺的21級花崗巖石階,也都是明代遺物,有的磚上至今還有“上海城磚”字樣的鈐記?梢砸来斡斡[城樓、關(guān)帝殿、熙春臺。熙春臺建于清代,如今里面陳列著…[詳細]
莆禧古城
  莆禧古城位于忠門半島南端,離市區(qū)約38公里,與湄洲島隔海相望。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明代抗倭遺址,F(xiàn)存古城墻長1335米,東北兩座城門保存完好,西南城墻地段存有古城基遺址。城內(nèi)宮廟年代久遠。有城隍廟、天妃宮等古跡。城外有八卦井和戚繼光石像。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莆禧古地名“浮日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福建沿海開始建筑防倭軍事城堡,當年拆了莆田東角、遮浪兩處“鎮(zhèn)海堤”石料,筑了平海城和莆禧城。莆禧城建城垛1049個,警鋪24個,城門4座;城門上還建有城樓。城內(nèi)建有“千戶所衙門”和糧倉等。抗日戰(zhàn)爭以前,莆禧城一直保存較完整,1939年該城被毀,現(xiàn)在尚殘存東、北二座城門和…[詳細]
咸州古城
  咸州古城是一座擁有1000余年歷史、我國北方最大的一座的古城,是東北著名的古城風貌型名勝景區(qū)。咸州古城周長為6.5公里,曾是歷史上東北地區(qū)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大金國、東遼國、東夏國的都城,史書稱其為“六朝重地、三國故都”,是當之無愧的東北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許多皇帝都曾在咸州留下足跡,唐太宗李世民因東征高句麗來到咸州,遼太祖耶律阿機在咸州會兵馬北征渤海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下咸州;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在此坐井觀天,至今仍有鎖龍樁;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攻占咸州,陣斬開原總兵馬林;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燁、清高宗乾隆皇帝弘歷祖孫二人分別兩次駐蹕咸州,清德宗光緒皇帝載恬駕…[詳細]
武岡古城墻
  武岡城墻始建于宋代,夯士結(jié)構(gòu),全長約9公里,宋元之后,僅余垣壘。明洪武初,江陰倭吳良(建筑家、曾主修明十三陵)主修武岡城墻,采用方形青石壘筑,周長746丈,高2丈,寬8尺,東西南北各有城門,東曰宣恩門,西曰定遠門,南曰濟川門、北曰迎祥門。明正德三十年(1518)知州龔震于治前鑿城為門,上建譙樓,以便民出入,稱新南門。明嘉靖29年(1550年),岷康王奏添東北城1里6分,增設(shè)東南北三門。明隆慶元年(1552年)上命寶慶同知段有學(xué),計費砌,建城門三、南曰薰和門,東曰迎恩門,西曰慶委門,城墻長736丈7尺9寸,上廣8尺,垛頭高4尺。明崇禎12年(1639年)岷王朱企豐將城墻增高拓寬,并再展北,計七里…[詳細]
黃絲橋古城
  黃絲橋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湖南省志·地理志》:“唐置渭陽縣,縣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現(xiàn)名黃絲橋”),經(jīng)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葺,建國后省縣政府又拔款修復(fù),形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石頭城。古為屯兵之所,是歷代統(tǒng)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釁的前哨陣地。黃絲橋古城系青石結(jié)構(gòu)建筑,城墻高5.6米,厚2.9米,寬2.4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周長686米,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筑城所用石料皆采石灰?guī)r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余斤。石面精鉆細鑿,石面平整,工藝考究。砌筑時以糯米稀飯拌合石灰為砌漿灌縫,使數(shù)百米城墻,渾然一體,堅固牢實。古城開有三個城門,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筑格局的高大…[詳細]
韓城古城
  韓城古城,南臨居水,西依梁山,東北有塬,山水環(huán)抱,易守難攻。古城內(nèi),一條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風貌古色古香,格局保護完好,是全國六個保護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2000年國家投資保護資金300萬元,市上投資300萬元,對明清一條街進行維修保護,現(xiàn)已成為具有特色的北方古城瀏覽區(qū)之一。韓城古城,城池金大定四年(1164)土筑,明崇禎十三年(1640),由本市人當朝宰相薛國觀奏朝庭批準,倡議地方-、紳士捐資改土城墻為磚城墻。城四門門樓額東日“東帶黃河”,西日“梁奕西襟”,南日“溥彼韓城”,北日“龍門盛地”。為了保護古城,市政府于80年代初作出決策,保護古城區(qū),另建新市區(qū),使古街區(qū)保護…[詳細]
糧臺山古城
  糧臺山位于穆棱市興源鎮(zhèn)東南,緊傍穆棱河北岸,是一處陡然突起的石山,形似0伸入穆棱河飲水。興源恰似坐落在“龜身上”,鎮(zhèn)東西南北四座山肢如龜之四足。糧臺山居?xùn)|西二山中部,在一軸線上,各相距一公里半,呈二龍戲珠之勢,鄉(xiāng)民謂之風水寶地。糧臺山又叫涼臺山,古時從寧古塔去沙河采金的人,背糧食存于此,光緒年間欽差大臣吳大澂,在此設(shè)穆棱招墾局,屯兵建糧倉,故名“糧臺山”。鄉(xiāng)民上山觀景納涼,俗稱“涼臺山”。從發(fā)掘出土的石器及骨器來看相當于鶯歌嶺文化,距今有4000年左右,中期器物距今約2000年左右,可見這里是一處古老的居民點。糧臺山海拔368米,高出地面近三十米。東、南、西三面險峻,北有緩坡與鎮(zhèn)內(nèi)相通。西南兩…[詳細]
德爾本特城堡、古城及要塞
  德爾本特位于卡斯匹亞海的海岸,高加索山近在咫尺,與海僅僅相隔3公里。原先那里有一條非常著名的公路——連接?xùn)|南歐近東的唯一通道。德爾本特古堡是令人難以忘懷的風景:原始的生活方式、美妙的地毯、珠寶、陶器。10種方言對于剛剛接觸這個小鎮(zhèn)的人來說,總是讓每個人贊賞和感到吃驚。毫無疑問,有著5000年歷史的古老的德爾本特鎮(zhèn)給任何一位旅行者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德爾本特城堡、古城及要塞是一度稱霸里海東西兩岸的撒撒尼波斯帝國的北方國界。該要塞以石頭筑成,由海岸上至高山,有兩條平行墻作為屏障。德爾本特城便建于兩墻之內(nèi),保留了其中世紀的部分建筑風格,該遺址直至19世紀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從德爾本特的城堡高處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