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功垂捍御牌坊
  功垂捍御牌坊,位于英德城西白樓村西廟前。功垂捍御牌坊始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3間4柱5樓,以花崗巖為原料砌筑。首層門楣上陰刻“功垂捍御”,頂層正中陰刻“圣旨”。虞夫人坊(功垂捍御牌坊)在麻寨(今城西,長嶺一帶)古西神祠,咸豐十年(1860年)兩廣總督勞崇光題請敕賜號,同治十年(1871年)建。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fā)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通知》, 功垂捍御牌坊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藏霞古洞
  藏霞洞建于密林幽谷之中,藏霞的命名,據(jù)說是因為天空中的云霞飄到這里便很少流動,且經(jīng)久不散,故此稱為“藏霞藏霞洞是一座先于飛霞洞數(shù)十年的洞觀,據(jù)記載,藏霞洞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相傳當時湖北祖師陳復始云游到此地,十分欣賞這塊“金龜背上有形跡,仙鶴回頭兩相抱”的地方,原來由清遠人林法善法師集資動工興建,至同治九年竣工,總建筑面積為1.3萬多平方米廟里主殿瓦上的那顆瑤珠,與前面的螺星嶺峰尖以及殿后山上的一座天然石佛正好0成一線,獨具匠心院中有一株數(shù)百年樹齡的名花玉堂春,是明代皇帝賜種,十分稀貴,值得一看。藏霞洞時常在上午和黃昏時分,廟宇空屋便深藏于虛無縹緲的云霧之中,若隱若現(xiàn),宛如仙境站在藏霞古…[詳細]
紫來樓
  紫來樓位于樟溪鎮(zhèn)烏溪村,始建于明末,擴建于清初。明嘉靖年間,鐘氏祖先從福建丁洋搬遷至此,創(chuàng)鄉(xiāng)定居。至明末,為保族人安居樂業(yè),以免受兵亂、盜賊之苦,建造了“紫來樓”。后來隨著宗族的不斷壯大,便在清初擴建外圍,名曰“拱賜”,形成二圍土樓。紫來樓是二環(huán)圍土樓,樓二層,高6.8米,土樓大門向東,面積2348平方米,直徑57.4米。共有房屋五十四間(內(nèi)圍十八間,外圍三十六間,首層為居室,二層為儲備糧草之用),二圍二大門,樓內(nèi)中心處辟有廣場,場中心有一直徑2米的八卦圖,水井三口(內(nèi)圍一口,外圍二口),樓內(nèi)外各有祖廳一間,用于安置祖先神位。各樓房后墻上方均開一槍眼,外圍門二側(cè)各開一炮眼,以抵御外侵。該樓外墻…[詳細]
德安里
  德安里位于洪陽鎮(zhèn)區(qū),是清廣東水師提督方耀的府第。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3年),分老寨、中寨和新寨(新德安里)三部分。老寨俗稱“百鳥朝凰”,中寨為“四馬拖車”,三寨相連,里面有祠堂、佛堂、官廳、書齋、臥室、蓮池、餐廳、庫房、后七座等房屋733間,還有寨前廣場、后花園,占地面積約40000平方米,外修“護寨”河,是罕見的府第式巨形建筑群。整個建筑規(guī)模之大,構筑之精,造型之美,堪稱建筑藝術一朵奇葩。德安里的建筑,集潮汕民居建筑的大全:大祠堂、三廳亙、五間過、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五壁聯(lián)、獨腳獅等。在潮汕見不到或罕見的建筑形式,在這里都能看到。德安里整個建筑組群由三部分有機聯(lián)系組成,每一部分又是…[詳細]
光二大屋
  光二大屋位于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連灘鎮(zhèn)西壩石橋頭村,相傳為村民邱光二為免受土匪的威脅騷擾和南江河水泛濫之苦而興建。因其宏大的建筑規(guī)模、完善的防火、防盜、防洪功能和良好的保存狀況,被譽為“廣東第一大屋”。光二大屋又稱“清代古堡”,始建于清代嘉慶十五年(1811年),至最終建成,歷時十余年之久。其建筑規(guī)模大,面積達6667平方米。最大的建筑特色,是遵循堪輿學原則進行選址和確定建筑坐向,在布局上模仿宮殿建筑,大屋中央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前門和主體建筑坐落在中軸線上,在中軸線兩側(cè)對稱地分布著其他房間,結(jié)構緊湊,主次分明。大屋內(nèi)的建筑裝飾設計別出心裁,各種灰雕、木雕、壁畫等美輪美奐。大屋共有房133間,人…[詳細]
丹霞山摩崖石刻
  丹霞山摩崖石刻丹霞山位于韶關市區(qū)東北約45公里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古越先民在這里生活,留下了鯰魚轉(zhuǎn)文化遺址。丹霞山的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人文景觀豐富,現(xiàn)擁有不可移動文物74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丹霞山摩崖石刻群,包括通天峽摩崖石刻群、別傳寺摩崖石刻群、夢覺關摩崖石刻、錦石巖摩崖石刻群;縣(市、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主要是一批古建筑、古墓葬、古遺址及巖畫。通天峽摩崖石刻群,位于丹霞山主景區(qū)長老峰上層。主要分布在丹梯鐵鎖、御風亭、海螺峰、龍王巖四處。共有15處石刻,其中有丹霞山景區(qū)內(nèi)最大的摩崖石刻“別有天”摩崖石刻。“別有天”是康熙甲子年(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遺…[詳細]
峽山摩崖石刻
  峽山摩崖石刻位于清遠市清城區(qū)清遠峽北禺,尤其集中在飛來寺西和飛泉洞一帶。由于年久風化和修寺筑路中移動損壞,不少石刻已湮沒,F(xiàn)存摩崖石刻56題,其中宋代1題、明代21題、清代31題、民國以后3題,有題名、題字,題詩等,其中以題字最多。碑刻19通,F(xiàn)存最早的摩崖石刻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轉(zhuǎn)運判官陶定在前葛稚川煉丹的崖上題“葛壇”二字,每進徑0.32米,F(xiàn)存最早的碑刻為元代縣尹楊觀的《廣州路清遠縣峽山廣慶寺新建飛來殿記》碑,碑高1.50米、闊1.20米,共1126字。著名的有平南王尚可喜《重修飛來古寺碑》,碑高2.00米、闊0.95米。兩廣總督阮元補書唐羅隱篆書“云臺”二字碑(碑高1.20米、…[詳細]
鄧世昌紀念館(鄧氏宗祠)
  鄧世昌紀念館落址于廣州市海珠區(qū)鄧氏宗祠內(nèi)。軒昂氣派的嶺南祠堂建筑,占地4700平方米,碧墻灰瓦,掩映在尋常巷陌的榕蔭中。庭院呈船臺狀,三路兩進三院的格局風情典雅,通敞透亮,移步換景。有石額楹聯(lián)、通花木雕點綴,更兼重門納畫、木石風神,端莊肅穆,古樸洗練;▓@存有鄧世昌手植蘋婆樹一株,枯木逢春的靈芝兩枚,古樹婆娑數(shù)棵!霸婆_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英雄精神養(yǎng)育著中華民族無數(shù)風流人物之人格襟懷,激濁揚清,重塑民族大義。鄧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英勇殉國后,其族人用清廷撫銀擴建為現(xiàn)今規(guī)模。19民族英雄鄧世昌94年建館,經(jīng)全面修葺,舊貌新顏,昔日風采重現(xiàn)。鄧氏宗祠已被列為廣州市…[詳細]
廣州劉氏家廟
  劉永福沙河故居———劉氏家廟,位于廣州市沙河大州地2號(現(xiàn)為廣州大道北2號),劉氏家廟是民族英雄劉永福在廣州做官時的住所。劉氏家廟建于1900年,為青磚石腳、兩進三間南方祖祠式建筑,左右有襯祠,與主體建筑連成一體。通進深約38米,通寬約36.7米。頭門面闊三間,寬15米;進深三間;博古脊上有鳳凰牡丹灰雕;硬山頂,碌灰筒瓦;擋檐板有精致木雕花卉。墀頭有4重花卉磚雕,下有蝙蝠獸面。頭門花崗巖石額上鐫刻陽文“劉氏家廟”4個楷書大字,無上下款。門口三級花崗巖石臺階,兩邊有包臺,臺基正面有百合花石雕。包臺各有2條每邊長30厘米的四方花崗石檐柱,蝦公梁下有梁襯,梁上有石麒麟口叼云狀書簡梁托;4檐柱均有柱襯…[詳細]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舊址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舊址是大革命時期越南革命者胡志明(后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領導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的機關所在地和第一、第二期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上課的地方,位于廣州市文明路248號、250號(原13號和13號之一),建筑面積387平方米。舊址原為民居,建于20世紀20年代。1924年11月,胡志明從莫斯科來到廣州,公開身份是蘇聯(lián)顧問鮑羅廷的翻譯。胡志明尋求中國共產(chǎn)黨的幫助,為建立越南共產(chǎn)黨做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25年6月,他以“心心社”為基礎,創(chuàng)建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越南共產(chǎn)黨的前身),并開辦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提出了推翻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組織工農(nóng)兵政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