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二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二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沙女遺址
  沙女遺址沙女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舊石器地址:襄汾縣城關沙女溝村東1.5公里塔兒山西脈1984年10月發(fā)掘。在目前所調(diào)查的李溝、青楊嶺、六家嘴等地,大約七八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陸續(xù)有石器發(fā)現(xiàn),其中以大崮堆山南坡最為集中和豐富。在長寬大約10O0×300米的范圍內(nèi),石制品密集疊壓,俯拾皆是。石制品分布在由灰黑色角頁巖構成的山坡上,厚度一般在數(shù)十厘米,最厚可達4米。在文化層中尚未發(fā)現(xiàn)任何磨光石器或陶片。文化遺物為石核、石片和石器,均系角頁巖質(zhì)。石核分為規(guī)則狀和不規(guī)則狀兩大類。石片寬大于長者居多數(shù),臺面為劈裂面者約占一半以上,打擊點多數(shù)清晰。打擊石器采用錘擊和摔碰法。石器主要有石錘、砍斫器、刮削器、手…[詳細]
交口紅軍東征總指揮部舊址
  交口紅軍東征總指揮部舊址座落大麥交村的正中央,依山旁水,坐北向南,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結構為明清時期的三進四合院窯洞式建筑。在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南廳會議舊址、毛澤東舊居,電臺警衛(wèi)室,彭德懷、-舊居等。1963年2月21日紅軍渡過黃河,2月26日毛主席率領總部機關經(jīng)石樓義牒、東石羊于3月2日到達交口后水頭,3月3日,毛主席從交口縣后水頭出發(fā),路徑交口,高廟山,行程70余里,到達大麥交村,住在“城門里”院正中窯。3月5日,毛主席在大麥交“城門里”南廳主持召開了政治局廣大會議,會議全面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及時調(diào)整了東征抗日的戰(zhàn)略部署。軍委主席-,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參謀長-,總政治部主…[詳細]
交城瓦窯遺址
  瓦窯遺址瓦窯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交城縣西北2公里城關鎮(zhèn)瓦窯村遺址分布于瓦窯河口兩岸的臺地黃土層中,河東區(qū)北至卦山西頂,東至文昌宮,南至馱煤道,西至瓦窯河。河西區(qū)北至碌碡坪,西至神頭凹,南至瓦窯村,總面積約70萬平方米。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范疇。文化遺存豐富,遺址內(nèi)含有陶窯、墓葬、居室、灰坑以及地表散落的大量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彩陶、灰陶、黑陶等,彩陶有典型的尖底瓶口沿等殘片;黑陶有鬲、盂、鬶、甗、罐等殘片;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錛、石鑿、紡輪等。同時還有小型玉壁骨器的發(fā)現(xiàn)。…[詳細]
大武鼓樓
  鼓樓時代:明地址:方山縣城南鼓樓又稱觀音樓。據(jù)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觀音樓記》碑載,創(chuàng)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后又多次維修。1986年至1989年翻修時,將樓整體抬高1.5米,F(xiàn)存建筑除個別構件外,均為明代原物。樓通高18.5米,平面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三檐十字歇山頂,布瓦覆蓋,黑色琉璃瓦剪邊。一層基礎磚砌,高1.5米,上立柱16根。四面敞開,為十字通道。二層設平座,樓之斗栱形制因使用位置不同,也略有差異。第一、二層檐下三踩出單昂;第三層檐下單翹單昂出五踩;平座三踩出單翹。樓內(nèi)現(xiàn)存彩塑2尊。2019年10月7日,大武鼓樓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劉志丹將軍殉難處
  劉志丹將軍殉難處(第二批省保)時代:1936年地址:柳林縣城西35公里三交鎮(zhèn)黨家寨劉志丹將軍殉難處位于柳林縣三交鎮(zhèn)黨家寨村鏊則圪垯。民國25年(1936)4月14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28軍軍長、陜甘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始人劉志丹在再克三交戰(zhàn)斗中親臨前沿陣地指揮戰(zhàn)斗時,不幸中流彈犧牲。198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特制《劉志丹烈士殉難處》柱型水泥碣標志,運來本縣,責成有關部門樹立以志紀念,同時批準該標志為省級革命文物。水泥碣樹立于鏊則圪垯山頂,外作亭式掩護,下筑水泥、面石基座,四周圍以欄桿,中間四柱支撐八角亭頂。遠眺清幽,近睹莊嚴![詳細]
汾陽后土圣母廟
  后土圣母廟,又稱后土廟。在山西汾陽縣城西北二公里栗家莊鄉(xiāng)田村。因廟內(nèi)供奉后土圣母,故名。在母系氏族社會,氏族(部落)的首領稱為“后”;而土者,地也。“地即母”(《后漢書·傀囂傳》),二者都是繁衍人類的。所謂“后土”,就是母系氏族社會最高的女性君王。近年來,也有的認為,后土其實就是傳說中的“女媧”。后土圣母廟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清乾隆年間均有重修,現(xiàn)僅存正殿一座。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綠琉璃瓦剪邊。這里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就在于其壁畫。殿內(nèi)東、西、北壁有明代壁畫74.7平方米,北壁為《宴樂圖》,東壁《迎駕圖》,西壁《巡幸圖》,均為工筆重彩,瀝粉貼金。2…[詳細]
北垣底遺址
  北垣底遺址北垣底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汾陽市城西3.5公里處栗家莊鄉(xiāng)北垣底村西南的丘陵地帶遺址分布十分廣闊,總面積1.2萬平方米,在地表上暴露有灰坑多處,文化層距地表深度2米,厚度0.4米。暴露的遺物有陶片、石器等,采集到的標本有陶片,屬龍山文化![詳細]
峪道河遺址
  峪道河遺址峪道河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汾陽市城北6公里峪道河鎮(zhèn)遺址地處汾水以西,緩坡丘陵的山前地帶,后連起伏的呂梁山脈。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龍山(晚期)文化時期遺存。遺址分布廣闊,由南向北,李貞溝縱深到田褚、水泉,東擴至崖頭、峪口等幾個自然村,面積約680萬平方米,與東堡、上賢遺址連成一線。文化遺存豐富,暴露遺物有甕棺葬,長方形豎穴坑,東西向。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甕棺2件,口對口對扣在一起于墓穴內(nèi),遺物有陶器殘片,小口尖底瓶,弦紋罐、彩陶缽、陶盆—泥質(zhì)盆,以線紋為多。采集標本有石斧、陶環(huán)、石刀、陶刀、盤狀器、鬲、豆、甑等陶器物![詳細]
杏花村遺址
  杏花村遺址杏花村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汾陽市杏花鎮(zhèn)東堡遺址范圍較廣,東至窯頭、辛莊,北至馮郝溝緩坡丘陵地帶,后連起伏的呂梁山脈,地勢北高南低,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深度2米,厚度1米。1982年進行了發(fā)掘,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內(nèi)容極為豐富,分布廣泛,地面灰層比比皆是,遺跡、遺物眾多。根據(jù)層位關系對其內(nèi)涵分析,遺址堆積形成八個階段,時代跨越較長,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到商代。…[詳細]
平定冠山書院
  冠山書院冠山書院(第二批省保)時代:清、民國地址:平定縣冠山鎮(zhèn)后溝村西南冠山因其主峰形狀似冠,并高冠于附近群山而得名。山間古剎相連,有資福寺、崇古書院、文昌閣(呂祖洞在其下)及夫子洞,人稱“冠山書院”。建筑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碑載,元至順年間(1330—1332年)左丞相呂思誠重修并擴建,明、清兩代多次修葺,現(xiàn)存建筑除夫子洞為明代所筑,余皆為清代晚期重建。資福寺為一單進四合院,占地面積1470平方米。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山門、正殿,兩側有鐘、鼓二樓對峙,正殿東西為配殿三間,建筑形制為清代風格,寺內(nèi)存清碑8通、元碑1通。崇古書院位居冠山山腰中部,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元代重修,明、清時重建。坐西朝東,為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