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下沙吳氏大宗祠
  下沙吳氏大宗祠位于廣州市黃埔區(qū)黃埔街下沙社區(qū)下沙大街3號之二。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2003年按原貌修復(fù)。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2.38米,總進深41.34米,分布總面積511.79平方米。硬山頂,人字峰火山墻,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陶瓦當。雕花封檐板。青磚石角。墀頭磚雕。墻楣壁畫。前為街路、曠地、魚塘,左側(cè)隔路為下沙小學(xué),右、后為民居。頭門面闊三間12.38米,深兩間8.14米,建筑面積100.77平方米。前廊三步梁,4根石前檐柱,柱上有挑頭。蝦公梁上有石獅和異形斗栱,梁下有雀替。兩次間筑包臺。大門花崗巖石門夾,石門枕,石門額刻“吳氏大宗祠”,上款“咸豐六年(1856)季冬吉旦”…[詳細]
南社謝氏大宗祠
  南社謝氏宗祠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zhèn)南社村,百歲坊對面,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清代曾修繕,1995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間二進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總面闊9.6米,總進深12.7米,占地面積約122平方米;磚木石結(jié)構(gòu),青磚墻體,紅砂巖立柱、門框、墻腳石,麻石柱礎(chǔ)、臺階、塾臺。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屋脊,碌灰筒瓦。頭門掛匾“謝氏宗祠”,進門屏風。后堂懸掛“聚順堂”木匾。后堂神臺供奉陳留堂上謝氏歷代祖先牌位及明九世祖至民國廿三世謝氏祖先牌位。該祠堂為南社村明代建造最早的祠堂,對研究嶺南地區(qū)祠堂具有較高的價值。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莊陳公祠
  東莊陳公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杏壇鎮(zhèn)馬齊居委關(guān)東大街41號。明萬歷年間(1573—1619),為祀奉馬齊陳姓八世祖而建。坐西北向東南,三間三進, 帶左路建筑。中路面闊11.60米,進深37米。硬山頂,龍舟脊,人字封火山墻,灰碌筒瓦,素胎瓦、滴水剪邊,青磚墻,鴨屎石腳。頭門前廊雙步,前廊步架略有弧度,步架間有木雕托腳。第二間梁架的梁頭雕成如意狀。磚雕花窗,邊框雕刻精細的博古、花卉圖案。祠堂石柱多為八棱形鴨屎石質(zhì),鴨屎石門框及地面,屋頂曲線和緩。頭門前廊、中堂梁架呈較明顯的月梁形式。祠堂明代建筑風格猶存。 2009年7月,東莊陳公祠被列入第四批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洺口高陽祠
  洺口高陽祠洺口高陽祠,是樂平市洺口鎮(zhèn)名口村的許氏宗祠。該祠座落在名口村中央,坐北朝南,為庭院式平面格局。該祠于乾隆三年動工,乾隆十二年建竣。是為了紀念明洪武帝愛將高陽郡侯許璦大將軍而建造的。該祠的建筑規(guī)格是按“帝王宮殿”格式而仿造,由“樓坊、回廊、正堂、后堂、孝子祠、貞節(jié)祠”組成的古建筑群。其工程浩大,造型精美,氣勢宏偉。樓閣庭院設(shè)計巧妙。藻井、斗拱裝飾考究。廳內(nèi)浮雕滿堂,栩栩如生。藻井頂棚彩繪壁畫鮮艷如新。尤其是中堂屏壁,仍保留著先朝歷代祖先功勛的贊詞通文十余幅。特別是人工精心洗鑿的四根巨壯碩大石質(zhì)園柱及十根綠色大理石方柱,更叫人嘆為觀止。該祠,遠眺輪廓清晰,錯落有致;近觀古雅雄偉,精美壯觀…[詳細]
濟陽曹氏宗祠
  時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城關(guān)茶東。該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漢族祠堂建筑,屬于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光緒年間曾擴建修繕。整個祠堂由門樓、曲廊、享堂和寢樓組成。面闊22.6米,長65.5米,為五開間的磚木結(jié)構(gòu)。門樓部分建筑面積141平方米,空間結(jié)構(gòu)布局合理,別具一格。享堂和寢樓部分建筑面積1237.4平方米,中間設(shè)有天井,兩側(cè)設(shè)有廡廊,屋面下部為抬梁式結(jié)構(gòu),上部大部分是穿枋式結(jié)構(gòu)。整個建筑制作工藝精湛,渾為一體,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shù)價值。該祠原坐落在陵陽鄉(xiāng)濟陽村月塘隊,1995年青陽縣將祠遷至今址,經(jīng)維修后辟為“青陽縣博物館”。保護范圍:東至陳良臺牌坊基腳外5米,西至后墻…[詳細]
蔡襄祠(蔡襄紀念館)
  蔡襄祠蔡忠惠祠(蔡襄祠)位于洛陽橋橋南街南側(cè),為紀念蔡襄的功績而建。祠自北宋肇建以來,歷代有修葺,F(xiàn)存蔡忠惠祠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三開間三進殿堂。首進為大門,門頂匾額大書“宋郡守蔡忠惠公祠”。門廊石柱上,有晚清大臣、兩廣總督黃宗漢之子探花黃貽揖書題對聯(lián),聯(lián)文云:筑橋天地老,留筆鬼神驚。正殿中央,原有蔡忠惠公雕像,右手高舉毛筆,案上鋪開紙張,作舉筆揮題狀。造型灑脫端肅,頗有一代文士、名宦風姿,其前為舉世聞名之《萬安橋記》豐碑二方(其中一方仿刻),其文章、書法、刻工被譽為“三絕”分豎左右兩旁。其他碑刻,依次分立廊下兩側(cè)?傆嫴讨一蒽簦F(xiàn)存巨細石碑共11方之多。地址:泉州洛江區(qū)萬安街道洛陽橋南聯(lián)系…[詳細]
呂祖祠
  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面積5600平方米.主要建筑布于一軸線上,巧妙連接,渾成一體.崖壁鑿洞,洞內(nèi)鑿就石桌與呂洞賓坐像.洞口陰刻呂祖祠。  祠左側(cè)山徑曲折優(yōu)美,歷杏花巖,經(jīng)張仙洞,過云渡橋,達吹月嶺上之圓門。門上磚雕純陽洞天。附近崖壁布滿詩詞題記山河一望、步虛聲、第一峰、東皋舒嘯、懷禹等題記,含意深刻,書世精湛。越圓門,山勢陡峭,拾級而登,即達大伾山絕頂文太極宮。宮前石坊曰小壺天。坊左右建高臺,左為代天監(jiān)察之臺,右為五雷號令之臺,臺高丈余,為古掛燈座式![詳細]
平江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位于湖南省平江縣三市鎮(zhèn)白爾村,始建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建筑面積955平方米,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由前廳、后寢、東、西廂房、書院組成正方形四合大院。兩院呈雙天井布局,并在兩側(cè)設(shè)東、西廂房,廂房兩側(cè)各安放一扇八角門,連接左右書院。總體布局合理,內(nèi)部空間合理,通風采光性能十分優(yōu)良。余氏宗祠為三市地區(qū)最大的、最為完整的祠堂建筑,在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下,是作為封建國家統(tǒng)治基礎(chǔ)的歷史見證。該祠的存在,不僅是進行通常的祭祀睦族活動,同時也起到了培植文教、勸課農(nóng)桑,保一方平安的特殊作用。并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批有用的人才![詳細]
初泰麥公祠
  初泰麥公祠位于穗東街南基社區(qū)南灣村皆佳街5號。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坐北朝南,面闊三間9.84米,深兩進15.64米,分布總面積153.90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青磚石腳。前為麥信堅故居,左、右為街巷、民居,后為曠地、民居。頭門面闊三間9.84米,深兩間4.2米,建筑面積38.98平方米。大門開左側(cè),前廊檐墻承重,石門夾,凹斗門,石門額陽刻“初泰麥公祠”,上款“光緒已亥(1899)仲春”,下款“李鴻章書”。木門聯(lián)書“廣恩德前澤;棠棣振家聲”。墻楣有壁畫。后堂面闊三間9.84米,深三間7.1米,建筑面積69.86平方米。4根坤甸金木柱,石柱礎(chǔ)。木金柱掛木楹聯(lián)兩副,…[詳細]
連州劉公祠
  劉公祠始建于1945年,門額塑“唐相劉公幾之堂”,該祠于上世紀80年代被拆。為紀念唐代連州籍宰相——劉瞻,在連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劉公祠得以重建。劉公祠是一座仿古祠堂,展示了劉瞻清正廉潔的一生。該祠面積660平方米,祠堂門前三對旗桿石,是紀念劉景祖孫三代均為進士而立。祠堂一樓以圖文、碑刻、雕塑像的形式展示劉瞻“唐相租屋”“請命被貶”“二度入相”“三代進士”“巾峰山下衣冠!钡葌髌婀适。二樓為燕喜書院布局,按照古代連州書院的格式進行復(fù)原,介紹連州歷代書院。祠堂同時陳列了連州有代表性的門樓、祠堂、橋梁、涼亭、民居等圖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