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濂江林濟齋祠
  濂江林濟齋祠該祠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林浦濂江村,林濟齋,字亨渡。林翰弟,官至潮州同知,家廟系林濟齋之子林庭模于明嘉靖年間修建,廟坐東向西,土木結溝,由門樓、天井、披榭、大廳、后院等組成,占地393平方米,西偏南35度。該祠由門樓、天井、披榭等組成。大門前保留有兩個旗桿。門面為牌樓式木構架,額匾楷書:“濟齋林公家廟!遍芟露饭皩盈B出跳四層,斗洪上覆以單檐歇山頂。兩側為馬頭墻。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抬梁式加穿斗式減抗式木構架,雙坡頂,兩邊設鞍式封火山墻連接后圍墻。屋頂坡度較平緩,風火墻呈馬鞍形,飾有花卉圖案。、1992年12月被確定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曾重修過。該祠堂具有一定典型性,為研究…[詳細]
清豐烈士陵園
  清豐縣地處豫北平原,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革命老區(qū),在如火如荼的戰(zhàn)爭年代,涌現出了成千上萬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志士,為國罹難殉職的革命先烈全縣就有3000余人。為宏揚烈士的革命精神,1978年,清豐縣政府建設了烈士陵園。陵園中央矗立著一座高20米的烈士紀念碑,大門北側是烈士骨灰存放室,最東邊是解放清豐縣城烈士公墓、臥碑和烈士墓群。園內安放著原冀魯豫邊區(qū)行署主任、平原省主席、山東省副省長晁哲甫同志、十六軍炮兵副軍長傅學階、楊尚昆主席警衛(wèi)團團長萬年友、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二等功臣閆增龍等二十余烈士的骨灰和遺骨。1980年,烈士陵園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縣和我市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jié),…[詳細]
揚州許曉軒故居
  曉軒故居位于江都市仙女鎮(zhèn)步行街。許曉軒,漢族,學名永安,字小軒,1916年出生于江都縣仙女廟鎮(zhèn)(今仙女鎮(zhèn))。1931年在仙女廟震泰錢莊漢學徒。1935年,他進入無錫公益鐵工廠任會計,后任財會負責人。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發(fā)起護廠大刀會,廠方決定將設備轉運武漢,他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幾經周折將賬冊等資料運達漢口,接著又隨廠遷至重慶。1938年初,由救國會負責人沙千里介紹,參加青年職業(yè)互助會。同年5月,經楊修范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川東青委創(chuàng)辦的《青年-》月刊編委,并負責發(fā)行工作。1939年春,擔任中共川東特委青委宣傳部長,后調任中共重慶新市區(qū)區(qū)委委員。1940年4月,在大溪21兵工廠活動…[詳細]
湟源元山遺址
  元山遺址 位于湟源縣和平鄉(xiāng)蒙古道村。元山坐落在藥水河東岸,東南為村莊,北有大路,是座孤立的小山,因山上建有俄博又稱俄博元山。面積南北250米、東西200米、高60米,略呈橢圓形。小山東北部土層較薄,部分巖石裸露,西北部土層較厚是遺址主要集中地。小山被開辟為綠化區(qū),修建了許多寬窄不一的小階梯,從山下到山上各階梯崖坎皆暴露有灰層、灰坑、殘灶、殘墓葬等遺跡。山上到處可以見到散布的雜骨、碎石塊、陶片及零星的石器等遺物;铱觾瘸龏A有雜骨、陶片外,有較多的羊糞灰燼,文化堆積厚50-100厘米。所見陶片為卡約文化大華中莊類型的加砂陶素面及飾有繩紋或彩繪折線紋、變形S形紋的雙耳罐、壺、豆、鬲、甕殘片。石器…[詳細]
汾西縣抗日游擊隊活動舊址
  汾西縣抗日游擊隊活動舊址位于汾西縣對竹鎮(zhèn)劉家莊村,時代為1937年——1946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馬王廟、義和橋、賈在中等29個革命故居及民居院落,游擊支隊醫(yī)療駐地(野火臺28孔土窯洞),七溝八梁一面坡上零星分布的土窯洞67孔。汾西縣抗日游擊隊活動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劉家莊馬王廟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北向外延伸600米;東向外延伸260米;南向外延伸270米;西向外延伸740米。南北長約929米,東西長約1020米,面積941093平方米。建控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北向外延伸1020米;東向外延伸467米;南向外延伸260米;西向外延伸250米。南北長約2200米…[詳細]
石寨青云塔
  石寨青云塔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南磜鎮(zhèn)石寨村。據《蕉嶺縣志》記載,建于清嘉慶年間。1998年石寨村村委籌資進行重修。坐東南向西北,平面呈八角形布局,由塔基、塔身組成,高28米,墻厚0.95米,占地面積約130平方米。正立面為拱券式塔門,上方鑲嵌陰刻“青云塔”大理石碑。塔基為十六邊形,三合土鋪面。塔身為七層結構,外墻逐層向上收窄,沙灰夯墻外批蕩沙灰,每層開四扇方窗;內均木質樓梯、樓板,第六層樓板三合土鋪面,樓梯呈螺旋式上升,第七層塔沿有青磚齒輪狀裝飾;塔頂施葫蘆形塔剎。青云塔最獨特之處是整座塔無屋檐,直沖云霄,施工精巧、造形美觀,故稱“青云塔”。對于研究蕉嶺縣境內古塔建筑文化和工藝技術具有一定價…[詳細]
珠村潘氏宗祠
  珠村潘氏宗祠位于珠吉街道珠村文華大街18號前面。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道光三十六年(1880)再重建,咸豐十一年(1861)至同治元年(1862)期間再重建頭座和中座。2000年重修。坐西朝東。廣三路,中路為三間三進,左右兩路均為三進兩天井,有兩條青云巷。占地面積1189.2平方米。硬山頂,封火山墻,龍船脊,青磚墻,勒腳部分用紅砂巖。檐下有壁畫。梁架、檐檔的雕花比較精美。該建筑歷史上三度重建,建筑風格以清代為主。潘晟,字粵邦,號宗臚。曾任廣西桂林府靈山縣丞。明永樂十八年(1420),從番禺細墟遷居到珠村,成為珠村潘姓始祖。現為珠村、棠下、石牌、沐陂4村的潘氏祖祠。2012…[詳細]
冬天臘山摩崖石刻
  冬天臘山摩崖石刻位于和平縣上陵鎮(zhèn)岑江村與中洞村交界處冬天臘山半山腰石壁,1982年發(fā)現。石刻高1.2米、寬0.8米。陰刻豎書隸體。入石深0.01米,字徑0.08米。文曰:“惠州衛(wèi)指揮任道遠,奉命征岑剿滅之。復屯兵善后四載,一方悉定。萬歷十九年歲次辛卯孟春谷旦記!泵髡履觊g,粵贛邊境農民起義軍池仲容在九連山的曲潭自稱“金龍霸王”,明王朝派王守仁統調四省官兵征剿而滅之,但其余部李鑒、江月照等仍在上陵岑崗集結,揭桿起義。官兵多次派兵征剿卻屢剿屢敗,先后持續(xù)五十多年,訖無成功。后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再次派兵“征剿”,李鑒兵敗。于是惠州衛(wèi)指揮任道遠在岑江村南的冬天臘山路邊鐫刻了這題紀功石刻,以…[詳細]
南屏電影院
  南屏電影院位于市中心曉東街,原名“南屏大戲院”。1939年建成。由女企業(yè)家劉淑清創(chuàng)辦,著名建筑師趙琛所設計,陸根記營造廠施工。影院由放映大廳和門廳組成,占地面積182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門廳外觀為半圓形,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為入口,設五道玻璃木框彈簧門,門頂有一米多寬的平臺伸出,從平臺到屋頂是圍成半圓形的八道條形玻璃大窗。放映廳正廳有1400個座位,樓廳有352個座位。座位排列坡度為倒仰式。設計新穎。整個建筑外形,氣勢恢宏,端莊典雅,華麗明快。當時為西南最大的一家電影院?谷諔(zhàn)爭時期和新中國時期,南屏電影院大量放映國內外優(yōu)秀電影,豐富了昆明人的文化娛樂生活。2012年12月,公…[詳細]
仙涌寺碑刻
  仙涌寺碑刻,即“仙涌寺地藏院碑”,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羅坑鎮(zhèn)羅坑醫(yī)院仙涌寺遺址。仙涌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僧法迎建,宋慶歷年間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僧真光重建,毀于20世紀50年代,僅存此碑。北宋慶歷年間重修該寺地藏院時刻下《仙涌山地藏院碑記》,現立于仙涌寺遺址,建有碑亭保護。碑高1.95米,寬1.05米,厚18厘米,碑面面積2平方米。正面碑額刻篆書“仙涌山地藏院碑記”,正文為楷書,約900多字,記錄重修仙涌寺內的地藏院經過。背面碑額刻“開山主持先師迎大德用衣缽錢壹百貫文求記并置石”,正文刻各捐款人芳名及數量。該碑是研究佛教在新會發(fā)展和當時經濟、姓氏分布的重要文物,具有重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