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閔子騫祠及墓
  閔子騫祠及墓座落在曹村鎮(zhèn)閔祠村。三面環(huán)山,泉水涌流,環(huán)境幽雅。緊傍206國道,交通便利。是我市重點名勝古跡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閔子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賢之首,德與顏淵齊名。閔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間”。宋朝皇帝褒閔子為“畿圣”,歷代皇帝賜匾封公,文人墨客賦詩題記,其懿行美德千古傳為佳話。閔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徑40米,近旁有兩座中形墓,傳說為閔子遷的兩個弟弟,墓高2米,直徑24米,總占地約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藏密,“閔墓松風”素為宿州八景之一。閔祠始建于宋,現(xiàn)存殿宇14間,祠內(nèi)存有古柏和千年銀杏。祠外有兩座碑亭,…[詳細]
周旭公祠
  周旭公祠始建于民國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是周氏二十世嗣孫陸軍上將周斕發(fā)起修建的。它位于祁東縣白鶴街道黃龍居委會(原源山村老祠組)。根據(jù)周氏族譜記載,周氏原是江右泰和縣人,元末周氏始祖儀公舉家遷往我縣,后分為鵬鶚旭幽四房,其中旭公后裔徙居源山。額上刻“周旭公祠”,莊嚴肅穆,楹聯(lián)“牧野陳雄師名芳萬代,濂溪闡理學德澤千秋”鐫刻兩側(cè)。祠堂是典型的四合院布局。祠堂正殿為傳統(tǒng)磚木結(jié)構建筑,臺基以及墻裙為磚石壘疊,接砌青磚至頂,覆以黑瓦,主體梁架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的木構架。梁上的浮雕花木細膩,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技藝已不是今天的木匠所能為。中間斗拱成正四邊形,四角采用三角雕花點綴,正方形內(nèi)部又被三角形切割…[詳細]
蒙公祠
  蒙公祠位于湖州市善璉鎮(zhèn),距湖州約28公里。善璉系中國筆都,湖筆發(fā)源地,蒙公祠祀筆祖蒙恬。蒙恬為秦朝大將,史料記載為我國制筆始祖。善璉制湖筆歷史悠久,南朝時已盛產(chǎn)湖筆。而建蒙公祠祭禮筆祖蒙恬,據(jù)文字資料記載最遲在元代。民國時期,蒙公神祠重建?箲(zhàn)時期(1943)被毀。1959年,因建善璉湖筆廠廠房,蒙公祠再度受損。1992年蒙公祠重建,1995年4月峻工,現(xiàn)蒙公祠占地4000平方米。新建蒙公祠為殿廡式建筑,殿為歇山頂,飛檐翹角。殿四周有廊,均設石質(zhì)欄桿,大殿前各有長廊10間,陳列各種湖筆。殿前廊柱和殿內(nèi)掛著許多著名書法家所書的匾額和楹聯(lián),正中有彩塑蒙恬及夫人和太子的高大立像。蒙恬頭戴元帥盔,斜祖…[詳細]
楊忠武祠
  位于代縣東北20公里處的鹿蹄澗村、是宋代名將楊業(yè)后代為祭把楊業(yè)夫婦及其后代名人而建的祠堂。楊忠武祠創(chuàng)建于元代至元16年(公元1279年),祠分為前后兩院,前院東、西、北各建堂宇三楹,奉祀楊業(yè)及其后裔。后院,左右?guī)扛魅g,正殿五間、懸有“千秋忠義”、“威鎮(zhèn)華夷”、“忠勛世美”三塊題匾。廊柱對聯(lián)書有“豐功偉烈著邊疆,勇冠千軍稱無故;浩氣英風留擊塞、聲威萬代佩專城”。殿內(nèi)塑像正中為楊業(yè)與余太君像,兩側(cè)為八子塑像,東、西、南三面為楊家歷代名將塑像。楊家當年在戰(zhàn)火中使用的戰(zhàn)鼓銅鑼,也陳列在殿內(nèi)門口。后院正中、立一塊玲隴剔透的太湖石,相傳這是當年從地下發(fā)現(xiàn)的鹿蹄石,已挺立了600多年,石色依然青翠。背面…[詳細]
丁氏大宗祠
  在潮安區(qū)磷溪鎮(zhèn)仙田鄉(xiāng),有一座坐西北、向東南,三進格局的宗祠,占地面積約六百五十平方米,該祠為仙田鄉(xiāng)丁氏崇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之祠堂,堂號為丁宦大宗祠。該祠原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資重修,古祠煥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禮部尚書黃錦公贈的石刻對聯(lián)一副,聯(lián)曰:官紀太常,五馬清風余鳳水;崇名宦,千秋礻西土 祀薦仙田。丁公允元,原籍江蘇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諫免鹽鐵稅由太常寺少卿被貶為潮州知軍州事。在任期間,主持在韓山古揭陽樓遺址建韓文公廟,把原城南的韓廟遷往韓山,并以唐賢趙德、宋賢陳堯佐配祀,題匾為“忠 礻右 廟”;主持增筑韓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設橋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韓江西…[詳細]
沙滘陳氏大宗祠
  沙滘陳氏大宗祠奠基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離廣州陳家祠建成不過1年。當初,族人商量籌建祠堂研究方案時,就以廣州陳家祠為參照藍本。因此,沙滘陳氏大宗祠是廣州陳家祠的姐妹版,但建筑工藝上則更精細,一柱一梁,都值得駐足凝視。沙滘陳氏大宗祠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兩間最大的祠堂之一,建筑為面闊五間兩路、深三進,建筑面積近4000平方米(中軸進深80.23米),屬典型的嶺南抬梁式結(jié)構硬山頂建筑,布局按中國古代建筑形式集嶺南風格之精髓。從2007年9月開始,樂從鎮(zhèn)政府陸續(xù)投資近2千萬元修繕沙滘陳氏大宗祠。現(xiàn)在陳氏大宗祠已經(jīng)重煥往昔光彩,重現(xiàn)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三雕一塑(木雕、石雕、磚雕、灰塑),所造型的傳…[詳細]
合溪采地交通站舊址(王氏宗祠)
  合溪采地交通站舊址(王氏宗祠)位于合溪鄉(xiāng)采地村,年代為1929。合溪采地王氏宗祠,位于合溪鄉(xiāng)采地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方形,土木結(jié)構,坐西南朝東北,通面闊20.4米,總進深16.3米,占地面積332.5平方米,建筑面積12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單進廊院式帶前廊和右橫屋。中軸線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為古道、圍墻、半月形池塘、雨坪、前廳、天井、正廳。單層,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1929年,化名楊先生的毛澤東及紅四軍前委一行從堂堡居易樓出發(fā)前往合溪師儉樓,途徑采地村王氏宗祠時,進祠小憩。難得遇見陌生人的采地村民便好奇圍了上去。毛澤東趁機播種“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火種,宣傳我黨的思想和…[詳細]
甘氏宗祠
  甘氏宗祠位于竹溪縣中峰鎮(zhèn)甘家?guī)X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為紀念康熙年間鄂陜地方中左守備甘繼芳為國捐軀事跡而建。干隆十三年至十九年(1748~1754年),擴建了正殿、后殿。光緒十四至十五年(1888~1889年)擴建了廂房、伙房、圍墻、操場、大門樓。甘氏宗祠為磚木結(jié)構,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由正殿、后殿、廂房、伙房、圍墻、大門樓組成,正門東側(cè)有1914年修筑的官廳。主體建筑均面闊五間,21.2米,分別進深6.8米,7.26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穿斗式構架,后堂壁開扇,前有檐廊,屋面用小青瓦。正殿前檐大門上方鑲嵌石制匾甘宗祠3字,石門框上部做成混梟形,上置石質(zhì)平過梁。大門…[詳細]
增城報德祠
  報德祠位于增城區(qū)小樓鎮(zhèn)臘布村,在招賢山、臥虎山及澄溪水的名山勝水之間。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臘布村村民奉朱元璋圣旨建造的奉祀該村武將賴麒卿為國立功的祠堂。該祠堂和先前已在此修建的倉沮圣廟(元代修建)以及景星樓(洪武甲子年增建)整體呈橫向排列且互為一體,形成了一座獨特的以廟、塔、祠,佛、儒、道三教合一,和諧相處的小型古建筑群。建筑整座古祠沒用上一根鐵釘“報德祠的門檻比別的地方高,祠堂大門之后開了一道中門。一般的祠堂在大門之后只有一道屏風或者白墻,但報德祠因為是皇帝所賜,所以可以開一道中門。報德祠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是規(guī)格很高!弊鳛榕D布本地人,楊先彬道長介紹起來十分自豪。站在報德祠高高的門檻前…[詳細]
漱南伍公祠
  漱南伍公祠位于杏壇古朗。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祀奉古朗伍姓二世祖漱南公及其配室胡氏、余氏。坐北向南,三間三進,總面闊29米,總進深24.6米,占地約2000平方米。硬山頂,抬梁式磚木結(jié)構。頭門面闊三間,進深24.6米,闊29米,連接東西兩偏間。鑊耳山墻,碌筒瓦面。兩側(cè)包臺高1.5米,基座石刻花紋。石欄板雕貴人出行圖案。梁架托木雕貴人敬酒及迎賓圖案。梁架雕花至前檐,地面鋪設階磚。第二進面闊14米,進深32.3米。梁頭木刻花紋及貴人出行圖案。屏風精致。第三進面闊14米,進深32.3米。梁架精造構筑。地面鋪砌階磚。此祠建筑開闊高大,柱間斗拱亦雄渾,柱礎形式多達五六種。頭進偏間墻上鑲有三塊碑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