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考古學家在武川縣大青山鄉(xiāng)二道洼村北,發(fā)現(xiàn)一石器制造場。
據(jù)考,所制石器為人類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工具。
可見,距今一萬年前本縣境內(nèi)已有人群部落。
漢代,在武川縣南境有:莎爾登古城(今武川縣青山鄉(xiāng)),是控制山前(土默川)與山后(草地)的要道(古城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漢代的陶片、大口陶罐等);土城子古城(今武川縣廟溝鄉(xiāng)),城東北為山河環(huán)繞,西南有孤山作屏障,東通黑牛溝,南達美岱溝,北通草地。
武川縣北境為匈奴統(tǒng)轄地。
[36]東漢時,今武川縣境為鮮卑族統(tǒng)轄地。
三國、西晉時,今武川縣境為拓跋鮮卑政權(quán)統(tǒng)治區(qū)內(nèi)。
東晉十六國時期,代建國二十九年(366年),今武川縣境屬代統(tǒng)治區(qū)內(nèi);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今武川縣境屬前秦(氐族苻氏)政權(quán)統(tǒng)轄區(qū)內(nèi)。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王朝設置武川鎮(zhèn)(治所今縣大青山鄉(xiāng)),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以北邊境設置的六個軍鎮(zhèn)之一。
[36]隋時,縣地屬突厥。
唐時屬唐,先后歸云中都督府、單于大都護府及安北都護府轄。
遼神冊元年(916年),入遼,屬西南招討司轄,后為西京道豐州北境。
金后,屬西京路凈州轄。
大定十八年(1178年),置凈州天山縣,轄今武川縣地。
明朝時,縣地為西土默特牧場。
清初,屬歸化廳土默特及喀爾喀右翼旗。
康熙、乾隆年間,今縣城初名克克伊爾根(正音為呼和額日格),后漸演變?yōu)榭煽梢粤Ω?/p>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置武川廳,為口外十二廳之一,屬山西布政使歸綏兵備道,稱武川直隸廳,設撫民同知,加理事銜。
原擬在翁袞城設治,因地偏遠,寄治于歸化城。
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縣,置縣時,縣境總面積兩萬多平方千米,包括今之烏蘭花、大灘、旗下營等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區(qū)劃逐步演變?yōu)楝F(xiàn)境。
民國三年(1914年),綏遠與山西分治后,武川縣隸屬綏遠特別行政區(qū)。
民國四年(1915年),縣府由歸化城遷到可鎮(zhèn)。
民國十七年(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qū)改為綏遠省,武川縣隸屬于綏遠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日偽蒙古軍進占縣城,同年11月14日,成立偽縣公署,屬巴彥塔拉盟轄,為二等縣。
同年,國民黨縣政府隨綏遠民眾抗日自衛(wèi)軍進駐縣內(nèi)山區(qū)廟溝一帶。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9月,八路軍挺進大青山,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將武川縣一分為四,即歸武縣、武歸縣、武川縣、武固縣。
抗戰(zhàn)期間,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在本縣均存游擊縣政府,隨軍轉(zhuǎn)移。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武川縣恢復抗戰(zhàn)前轄地,屬綏北行政區(qū)。
1949年9月19日,武川縣隨綏遠省和平起義獲得解放,屬綏遠省薩拉齊專區(qū)。
1954年10月,屬集寧專區(qū)。
1956年8月,屬平地泉行政區(qū)。
1958年3月至1996年1月,屬烏蘭察布盟。
1996年1月至今,屬呼和浩特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