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28年(1902)六月,清廷批準分縣設置。縣取名綏中,出于求安靖平。綏,即安撫綏靖;中,即縣治在中后所!敖椫小蹦擞肋h安寧的中后所之意。 [詳細] |
中后所系今綏中鎮(zhèn)地。明宣德三年(1428),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請準于古林堡筑城設千戶所,名為中后所。城高10米,周圍2037.8米,城池深3.27米,寬6.54米。設門4座,東為潤和,西為說澤,甫為歌薰,北為寧瀾。所城東南又建有廂城,東南西三面周長1194.8米,設小門兩座:東名威遠門,南名鎮(zhèn)朔門。中后所初屬廣寧前屯衛(wèi)統(tǒng)轄,后改歸遼東都司治下的前屯衛(wèi)統(tǒng)轄,崇禎十六乍(1427),清兵攻陷中后所。清光緒二十八年 (1902)于中后所地置綏中縣,所名廢止。 [詳細] |
清初建屯,當時是一片荒草甸子,又在中前所以西,故名。 [詳細] |
名稱始于清代順治元年 (1644),當時該地是一片荒草甸子,兩邊靠近山丘,中間地勢寬闊平坦,得名"寬邦甸子",后簡稱寬邦。 [詳細] |
清初時,這里就有人居住,但直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建起大王廟后,才以廟名做村名。 [詳細] |
明天順八年 (1464),有宛姓首居此地,遂名宛家屯,后諧音萬家屯。 [詳細] |
明宣德三年(1428),指揮葉興置千戶所于此,建城墻周長1778.6米,池深3.27米,寬6.54米,設城門3座,東門定遠,西門永望,南門廣定。北墻正中鑲有石匾,刻:“中前所”三字。崇禎十六年(1643),清兵攻陷中前所。該地于民國年間開始簡稱前所。 [詳細] |
該地北部山嶺較高,明代在此建驛站,取名高嶺站,現名高嶺。 [詳細] |
明洪武二十六年(門照),都指揮曹毅在原瑞州舊址建筑前屯衛(wèi)城。周圍2291米,高11.13米。城里駐扎軍隊,小部分屯田,大部分駐防。前屯衛(wèi)初屬廣寧衛(wèi)(今北鎮(zhèn)縣),后歸遼東都司管轄。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97),前屯衛(wèi)城經備御畢恭等先后修繕,池深3.27米,寬6.56米。設城門3座。東門稱崇禮,南門稱迎恩,四門稱武寧。全衛(wèi)戶口12193人,神沒有備御公署、按察兵備分司、鎮(zhèn)撫司等軍事機構。明崇禎十六年(1643),前屯衛(wèi)被清兵攻陷。該地在民國期間開始簡稱前衛(wèi)。 [詳細] |
該地地勢洼平,歷史上是一片荒草甸子。明崇禎末年有山東劉姓來此開荒種地,故名。 [詳細] |
最初有馬鐘兩姓來此落戶,屯中建有古塔一座,仿于萬寶山腳下,故名。 [詳細] |
地名始于明代。因地處高地,明代于此修筑邊堡,故名高臺堡。 [詳細] |
清康熙初年,有山東劉王二姓來此落戶,劉姓善編蒲草墩子,初名劉蒲墩子屯。后人傳說王姓家后小山中有寶,就改名王寶山子屯,F簡稱王寶。 [詳細] |
該地有一條南北流向小河,名沙河。清順治二年(1645),在此處設驛站,故名沙河站。 [詳細] |
清康熙十二年 (1673),葉姓人家由山東遷來落戶,因屯子較小皆葉姓,初名葉家小莊子,后簡稱小莊子。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