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大通縣,因境內有大通河而名;1914年因與青海省大通縣同名改現(xiàn)名。 [詳細] |
清光緒八年(1802)設長壽縣,以境內有長壽山得名;1914年因與四川省長壽縣同名改同賓縣,以其原屬賓州廳,取其會同之意;1929年改現(xiàn)名,據(jù)《中國地名辭源》:以縣內有螞蜒河(螞蟻河,滿語為肘子之意)和長壽山,各取一字得名,寓延年益壽之意。 [詳細] |
1927年設珠河縣,因境內螞蜒河產(chǎn)珍珠而名,或謂以地瀕烏珠河故名;1946年更名尚志縣,以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趙尚志同志的名字得名。 [詳細] |
1913年五常府改設五常縣,據(jù)《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得名于清同治年間的五常堡,因有仁、義、禮、智、信五個城門,故名;源于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 [詳細] |
“齊齊哈爾”源自達斡爾語,是“邊疆”或“天然牧場”之意。因世界珍禽丹頂鶴在此棲息,又名鶴城。 [詳細] |
因境內龍沙公園得名,公園因齊齊哈爾俗稱龍沙命名;龍沙兩字最早見于《后漢書·班固傳》:坦步蔥雪,咫尺龍沙;唐代詩人李白有“將軍分虎竹,戰(zhàn)士臥龍沙”之句,始認龍沙為一地名,龍沙公園由此得名。 [詳細] |
1954年設北關區(qū),1961年改現(xiàn)名,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建華機械廠得名。 [詳細] |
原名鐵東區(qū),意為鐵路之東,1961年8月鐵鋒公社、火車頭公社、和平公社合并為鐵鋒區(qū)。 [詳細] |
1954年設區(qū),因駐地昂昂溪街得名,達斡語爾昂阿奇音轉,意為狩獵場;另據(jù)《中國地名辭源》:系蒙古語昂欽之音轉,意為獵人,因過去此地是屬狩獵區(qū),與農(nóng)牧區(qū)接壤,獵人都來此進行產(chǎn)品交換,故名。 [詳細] |
1954年設區(qū),源于駐地名稱,富拉爾基系達斡爾語呼蘭額日格的音變,意為紅色的江岸、紅岸,《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嫩江岸邊多紅瑪瑙石,故名。 [詳細] |
1960年設華安區(qū),1983年改現(xiàn)名,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境內碾子山得名,碾子山產(chǎn)石,可制碾磨,故名。 [詳細] |
1956年設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清順治五年(1648年)達斡爾族人在此建屯名梅里斯,區(qū)以屯名,系達斡爾語米斯勒的音轉,意為冰。 [詳細] |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設龍江府,因系黑龍江省首府得名;1913年改龍江縣,因時為黑龍江省首縣得。 [詳細] |
1929年由依安設治局改設,縣名源于依克明安部,建縣時取其二字故名;據(jù)民國 《黑龍江志稿》:地當胡裕爾河南,依克明安旗地,故稱依安。 [詳細] |
1917年由泰來設治局改設,據(jù)民國《黑龍江志稿》 :泰來縣土名泰來氣屯,故名,寓吉祥義;蒙古語他拉戲音轉泰來氣,系蒙語種豆者、栽種、種痘者,這里最早居住的是蒙族種豆的人得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