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豎崗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豎崗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肖廟村有古廟而取名,有肖姓人先在此居住,據(jù)肖氏家譜記載,明代,這里的渦河故道兩岸,有一個大沙崗,崗高數(shù)丈,崗西南方有一小廟,肖氏家族在沙崗西廟北一片高地上建房居住,故取名肖廟。又因民委員會位于肖廟,故名肖廟村民委員會。
在明嘉靖年間,有名叫張瑞宇的,官至京城帶刀指揮,官清似水,在外地平賊還朝,被奸臣殺害,后被發(fā)現(xiàn)為冤案,朝廷給予平反,死后加封,現(xiàn)有蛟龍御碑在孫營鄉(xiāng)東趙亭村祖墳地下所埋。乃張瑞宇之花園,故以張瑞宇為村名。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張瑞宇,故名為張瑞宇村民委員會。
古時,村里有幾眼井,一只猴渴了,卻因井深無法喝到水,就繞著幾口井來回跑,希望得到水喝,最后因?qū)嵲跓o法喝到水,便渴死了。因以前村名不詳,于是就給村莊取名大渴猴。解放后,村名就訛傳叫大河口村。后來分為兩個村南、北大河口村。因位于北部,故名北大河口。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北大河口,故名北大河口村民委員會。
據(jù)小河口祖墳碑文記載,古時,曾叫小河猴,后來改為小河口。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小河口,故名小河口村民委員會。
后付古名四崗,因附近有四個土崗,故名四崗。清末,閆、許、裴三姓分別從閆河洼、許胡莊、裴莊遷入,且后付村在前付村之北,故名后付。又因民委員會駐地于后付,故名后附村民委員會。
在清初,有戶名為李小仁的人家在此最先落戶,故名李莊,繼后韓、李、羅、王、張、邢、仝、崔等姓先后在此落戶。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此,而民委員會與通許縣境內(nèi)大崗李鄉(xiāng)李莊村民委員會及朱砂鎮(zhèn)李莊村民委員會重名,依照地理方位民委員會名為西李莊村民委員會。
明神宗萬歷二十四年(1596)何氏家族由山龍口村遷往前李村,明永歷二十年(1666),遷往咸平縣西南8公里處,稱北魚營村,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俗稱何家村,1948年何家村與杜莊村因土地改革,合并為何杜莊,后來簡稱為何家。又因民委員會位于何家,故名何家村民委員會。
400多年前,是中牟縣南王村王姓遷入,形成村莊,故名中牟王村,中牟王以張、王兩姓為數(shù)最多,其次有李、武、朱等姓。又因民委員會位于中牟王,故名中牟王村民委員會。
明代,緊臨渦河故道南岸有一大土崗,曹氏七公自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徙至此,居高俯視,見這里呈“車”字形,故曰“車崗”。車崗又是通許通往許昌的官道驛站,車馬勞頓,常在此休息,由于停車較多,故名為車崗。又因民委員會駐地于車崗,故名車崗村民委員會。
唐代,劉氏家族先在此居住,故取名劉莊。后因村南1公里處另有一劉莊,因而得名后劉莊。先有劉氏家族居住,后相繼遷入蘇、王、胡、仝、馬、李、趙、田、楊、秦、裴、張等姓,但仍以劉姓居多。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后劉莊,故名為后劉莊村民委員會。
傳古稱劉國公村。約1590年間劉氏70多代祖先由科舉考中第一名狀元,后因功勛卓絕,升之為“國公王爺”之職,故亦稱劉國公村。此后不知何故,一家族搬遷此村北1公里處,定名為后劉莊;一家族搬遷村南1.5公里處,定名南劉莊。原來的劉國公村改名為前劉莊。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前劉莊,故名前劉莊村民委員會。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