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時建村,村中有條小河,河旁長滿蘭花,氣味芳香,得名芳蘭。 |
明時山西祁姓移民至此,多居窯洞,故名。 |
《汲縣志》乾隆版載:“汲故城西北三十里,有太公泉,太公故居也。”明時于此建二村,以泉名村。本村位于北部,得名后太公泉村。 |
傳這里原有道土墳一處,清光緒初,孔姓來此建村,得名道士墳。 |
原名宋家莊,明時洪洞移民宋姓在此建村,后簡化為宋莊。 |
傳原為洪門寺豬圈,明時建村名豬莊,因名不雅,演變?yōu)橹烨f。 |
村名來歷有二,1、元朝初大文學家汲人王子秋澗在村西石棚旁讀書,故名;2、最早只住一人,三面又環(huán)溝,一面是山,每逢大雨,澗水四溢,原為孤子澗,后演變?yōu)榻衩?/div> |
明初李姓建村,在谷駝山北,曾名李家莊,簡名李莊。因與上樂村鄉(xiāng)李莊同名,經(jīng)新鄉(xiāng)地區(qū)行署1982年1月11日新政字〔1982〕8號文件批準,更名為山后李莊。 |
這里原建有羅大王廟,廟西有羅大王潭。種廟產(chǎn)的佃農(nóng)以廟、潭形成村落名大(Dai)村,后演變?yōu)榇,本村居西,得名西代村?/div> |
這里原建有羅大王廟,廟西有羅大王潭。種廟的佃農(nóng)以廟、潭形成村落名大(dai)村,后演變成代村。本村在東名東代村。 |
據(jù)《水經(jīng)注》及太公廟碑載,姜太公呂尚人也。其墓在村西1千米處。姜太公姓呂,得名呂村。 |
明初程姓建村,名程勢保屯,萬歷四十三年(1615)名氈王屯。清乾隆十五年(1705)張姓勢大,更為張旺屯,俗稱張王屯。 |
明時此地建有洪門寺,寺有四個門,形成四個村落,總稱寺門,居西,得名。 |
明時該地建有洪門寺,寺有四個門。四門處形成四個村落,總稱寺門,居東,故名。 |
明時此地建有洪門寺,寺有四個門,形成四個村落,總稱寺門,溫姓較多,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