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思南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2]

思南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2]

清屬石阡府。

民國三年(1914年),劃歸思南縣。

民國四年(1915年),屬思南北區(qū)。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秋,亭子壩與寬坪合并為天山鄉(xiāng)。

1951—1956年,亭子壩從天山鄉(xiāng)分出,析置南溪鄉(xiāng)、金雞巖鄉(xiāng)、亭子壩鄉(xiāng)、沙坨鄉(xiāng)。

1958年,4個鄉(xiāng)合并為亭子壩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

1992年10月,建立亭子壩土家族苗族鄉(xiāng)。

2013年6月24日,撤銷亭子壩土家族苗族鄉(xiāng),設置亭子壩鎮(zhèn)。

民國四年(1915年),屬西南區(qū)(駐文家店)和西區(qū)(駐許家壩)。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四區(qū)轄地(駐合朋溪)。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為恩南縣三區(qū)(駐青桐坡)之德旺鄉(xiāng)聯(lián)保。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慶德鄉(xiāng)十二保(今瓦窯嘴)之第一保。

1950年2月,屬思南縣四區(qū)(駐許家壩)之慶德鄉(xiāng)。

1953年,屬五區(qū)(駐合朋溪)。

1956年,屬文家店區(qū)(駐文家店)。

1958年,壩管理區(qū)屬文家店公社。

1961年,屬合朋溪區(qū)。

1972年,合朋溪區(qū)撤銷碗水、流水兩個公社并入香壩及瓦窯公社。

1984年,香壩鄉(xiāng)屬合朋溪區(qū)。

1992年10月,瓦窯、碗水、流水、香壩4個鄉(xiāng)和場坪鄉(xiāng)的3個村合并建立香壩土家族苗族鄉(xiāng)。

2013年6月24日,撤銷香壩土家族苗族鄉(xiāng)建制,設置香壩鎮(zhèn)。

民國十年(1921年),設鶴齡鄉(xiāng),屬思南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并入合朋復興區(qū)署。

1952年,改稱長壩鄉(xiāng)。

1953年,境地公設長壩、坡頂、水塘3個鄉(xiāng)。

1958年,成立長壩公社,屬文家店區(qū)。

1959年11月,恢復合朋溪公社,分別設長壩、坡頂、水塘3鄉(xiāng)。

1961年,合并長壩、坡頂、水塘3鄉(xiāng)為長壩公社。

1962年,又分為長壩、坡頂、水塘3個公社。

1987年,坡頂成立苗族土家族鄉(xiāng)。

1992年,水塘、坡頂、長壩3個鄉(xiāng)合并建立長壩苗族土家族鄉(xiāng)。

2013年5月21日,撤銷長壩苗族土家族鄉(xiāng),設置長壩鎮(zhèn)。

明、清,屬鎮(zhèn)遠縣衛(wèi)所轄板橋千戶所地和石阡縣苗民司地。

民國三年(1914年),由鎮(zhèn)遠縣和石阡縣劃入思南縣。

民國十九年(1930年)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2月,以革檔井為界,原安化縣(今德江縣)所轄之前水淹壩劃入思南,成為今之板橋鄉(xiāng)轄地。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板橋隸屬六區(qū)(塘頭區(qū))。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板橋、南盆為一個聯(lián)保,屬第五區(qū)(大壩場)。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板橋、南盆聯(lián)保由大壩場劃到塘頭鎮(zhèn)所轄。

1953年,板橋、南盆分別成立鄉(xiāng),屬塘頭區(qū)。

1956年,板橋、南盆2鄉(xiāng)屬唐喬鎮(zhèn)。

1992年2月,撤銷板橋、南盆坳2鄉(xiāng),合并成立板橋苗族土家族鄉(xiāng)。

2013年,撤板橋苗族土家族鄉(xiāng),建板橋鎮(zhèn)。

明屬思南府。

民國三年(1914年),為思南縣轄地,時稱絲林。

民國九年(1920年),劃入許家壩區(qū)。

民國十一年(1922年),絲林建立鄉(xiāng),屬一區(qū)。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絲林更名思穆鄉(xiāng),治所黃家寺。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月,思穆鄉(xiāng)治所遷至思林。

1950年2月,思穆鄉(xiāng)屬四區(qū)。

1953年3月,思穆鄉(xiāng)劃分7個鄉(xiāng),思林、四角2鄉(xiāng)屬大河壩區(qū)(一區(qū))。

1958年10月,干田,卜云鄉(xiāng)分別劃到思林、四角2管理區(qū)。

1963年,分設四角公社。

1984年3月,思林公社、四角公社改為思林鄉(xiāng)、四角鄉(xiāng)。

1992年10月,思林、四角2鄉(xiāng)合并為思林土家族苗族鄉(xiāng)。

清屬思南府。

民國三年(1914年),屬思南縣。

民國四年(1915年),屬西區(qū)轄地。

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現(xiàn)鄉(xiāng)境屬龍泉鄉(xiāng)之七、八、九保和天山鄉(xiāng)第十保。

1950年2月,屬三區(qū)(駐張家寨)之龍泉和天山鄉(xiāng)。

1953年,原龍泉,天山2鄉(xiāng)轄地設16個鄉(xiāng),今南盆轄有原南盆,胡家灣、竹園和由天山鄉(xiāng)撇建的金雞巖鄉(xiāng)。

1963年,胡家灣公社分為南盆、胡家灣、竹園和良田壩4公社,屬張家寨區(qū)。

1987年,分別成立胡家灣、南盆2個民族鄉(xiāng)。

1992年,原胡家灣苗族土家族鄉(xiāng)、南盆土家族苗族鄉(xiāng)和竹園鄉(xiāng)合并成胡家灣苗族土家族鄉(xiāng)。

清屬松桃廳的四峒圍臺地。

民國三年(1914年)劃屬德江縣南二區(qū)。

民國六年(1917年),劃歸思南縣北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秋,寬坪與亭子壩合并為天山鄉(xiāng)。

1955年1月,德江縣三合鄉(xiāng)第四保(今迎風村)劃歸寬坪管理。

1958年8月,南北鄉(xiāng)新界門(今飄揚村)劃歸寬坪管理。

1987年8月,成立寬坪苗族土家族鄉(xiāng)。

1992年,香家灣鄉(xiāng)和竹園鄉(xiāng)部分村合并建立寬坪苗族土家族鄉(xiāng)。

民國十五年(1926年),為禧穗鄉(xiāng)轄地。

1950年,屬許家壩區(qū)。

1958年,建立楓蕓鄉(xiāng)。

1961年11月,櫻桃、望山公杜并入楓蕓公社。

1982年9月,櫻桃、望山劃出各設為公社。

1992年10月,原楓蕓、櫻桃、望山3個鄉(xiāng)合并為根蕓土家族苗族鄉(xiāng)。

元屬思州宜慰司轄地。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永安鄉(xiāng)。

1950年,永安鄉(xiāng)屬第九區(qū)(駐文家店)。

1953年3月,設為三河鄉(xiāng),屬文家店區(qū)。

1958年,屬文家店公社。

1979年,屬文家店區(qū)。

1987年,分別建立三道水鄉(xiāng)柏楊鄉(xiāng)、過天土家族苗族鄉(xiāng)。

1992年10月,原三道水、柏楊、過天3個鄉(xiāng)合并為三道水土家族苗族鄉(xiāng)(駐洋恩壩村)。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印江縣新寨鄉(xiāng)凱望保。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劃歸思南縣,設六合鄉(xiāng)。

1950年2月,仍為六合鄉(xiāng),駐天橋;同年10月,鄉(xiāng)政府移駐官寨。

1953年3月,撒銷終合鄉(xiāng),建立天橋等8個小鄉(xiāng),天橋鄉(xiāng)仍駐天橋,屬大壩場區(qū)。

1992年2月,大壩場區(qū)的天橋鄉(xiāng)、官寨鄉(xiāng)和梧桐鄉(xiāng)部分村合并設立天橋土家族苗族鄉(xiāng)。

元屬思南宜慰司。

明屬恩南府。

民國三年(1914年),屬思南縣。

民國四年(1915年),屬東南區(qū)。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七區(qū)大市鎮(zhèn)。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五區(qū)興、太二鄉(xiāng)鎮(zhèn)聯(lián)保。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7月),屬四維鄉(xiāng)第七保。

1953年,屬七區(qū),始建興隆鄉(xiāng)。

1956年,屬大壩場區(qū)。

1984年12月,更名為興隆場鄉(xiāng)。

1992年9月,改設興隆土家族苗族鄉(xiāng)。

民國三年(1914年),楊家坳屬濟同鄉(xiāng),區(qū)公所駐合朋溪。

民國四年(1915年),設楊家坳鄉(xiāng),屬思南縣四區(qū)(駐青鋼坡)。

1953年,分設楊家坳鄉(xiāng)、水口寺鄉(xiāng),屬青鋼坡區(qū)。

1992年10月,楊家坳、大盆水、水口寺3鄉(xiāng)合井建立楊家坳苗族土家族鄉(xiāng)。

1950年2月1日,成立東華土家族苗族鄉(xiāng),屬鸚鵡溪區(qū);1961年,撤銷以區(qū)為公社的建置,恢復區(qū)公所,將管理區(qū)改為公社,仍屬鸚鵡溪區(qū);1984年,成立東華鄉(xiāng),1986年改置東華土家族苗族鄉(xiāng)。

1992年與沙溝鄉(xiāng)合并建立新的東華土家族苗族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