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塘曾有低仰堰、低仰鎮(zhèn)之名。低塘境內(nèi)堰閘集中,上、中、下河的船只過堰時產(chǎn)生一低一仰,謂稱為低仰堰。堰分3處,即后堰、南堰、新堰,統(tǒng)稱低仰堰。低塘駐地在省塘基上,北1公里處有大沽塘(大古塘),曾為姚北一帶居民的保安塘。相傳宋寶元元年(1038年)7月,連日大雨,海水內(nèi)溢,溺民害稼,百姓遭受重大災(zāi)難。慶歷七年(1047年)余姚縣令謝景初征集工役萬余,率民筑海堤大沽塘,自上林至云柯全長2800丈:慶元二年(1196年)縣令施宿征夫役六千,費緡錢一萬五千,修筑從上林至蘭鳳大沽塘4200丈,改土堤為石堤,并置田千畝,作為修堤資產(chǎn)。幾次修筑海塘后,百年未遇大害,使當(dāng)?shù)厝藗兠馐芎;贾,是一項惠民而又浩繁的工程。省塘與高而堅固的大沽塘相比就成了低塘,原低仰之名便自然而廢,易名為低塘。 |
村北有洋山,村襲山名,故名。 |
村西原有歷山,傳說虞舜耕于歷山而得名。歷山原名瀝網(wǎng)山,光緒《余姚縣志》引《康熙志》:“歷山,在縣北四十里有象田、舜井,石床諸跡”。“山陽石壁鐫‘耕隱’二字,有石嵌空橫覆如床,可坐數(shù)人,相傳為帝舜耕時避雨處”。 |
原黃山村與湖南山村二村合并,黃山村取黃、湖南山村取湖,故名為黃湖。 |
南橫江橫貫村中,據(jù)傳黃清在南橫江筑一條堰,名黃清堰,以堰得名,故名。 |
據(jù)光緒《余姚縣志》:“蘆城廟在云城鄉(xiāng)大古塘南,相傳舊稱白云庵,創(chuàng)始未詳!比A地陸譜載:“元大德辛丑,海潮溢,居民多溺斃,陳尚義以宅處高阜植蘆環(huán)繞如城,撓風(fēng)勢,水不得入。潮退,得石爐于門外,因施其地為普門,顏曰蘆城!惫拭 |
低塘村位于低塘街道集鎮(zhèn),村以駐地得名,故名。 |
舊時劍江上筑有一減水閘,遇下江潮漲,上下江水與閘平,過往船只可淌閘而過,因有淌家閘其名,后訛為湯家閘,村以閘名,故名。 |
境內(nèi)有姆湖、姆湖山得名,故名。 |
村以山名,故名。 |
據(jù)《鄭氏宗普》記載,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開封府尹鄭炳,隨高宗南遷,退居余姚燭溪里(即今鄭巷),子孫繁衍,遂名其地為鄭巷,故名。 |
據(jù)史料記載,南宋慶元六年(1200),若云任職到明州,見余姚姚江云柯,山川風(fēng)景秀麗,筑室入居,云柯即鄭巷。西鄭巷位于鄭巷西,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