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北詩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北詩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原名寺村,因村北有一古寺得名。后一些文人取諧音“詩”字,改為詩村,意即文化之地。又因村大人多,俗稱大詩村。后來在村南又見一村稱南詩,為了南北對稱,故名北詩。
據(jù)查,北墡村地處半山區(qū),東西南三面臨溝,北面大山,大都是土地呈一墡一墡的梯田,又因村子位于北詩午的北面,故名:北墡,地名普查時將墡改為“墡”故名。
原名北陰霧。相傳建村前,背面山上常是陰天駕霧,蒙蒙一片,故名。后來人們認為陰霧兩字有沉悶之意,在甲午年間,又根據(jù)北詩村名,改為北詩午。
原名南陰霧。因位于北陰霧南面,故名。后因北陰霧村改為北詩午,遂更名為南詩午。
因村位于山溝,建村前一片荒野,故名。
相傳在列國時期,有一家姓董的在此安居立業(yè),故名董莊,后因董氏無后,從陵川縣潞城鎮(zhèn)焦底圪塔村一個姓靳來到此安居樂業(yè),生了四個兒子,從此董莊靳家四門而產(chǎn)生,隨后遷來張、吳、畢、李、趙、郭、劉、楊等姓,靳姓是村上的首位。有清朝乾隆年間復修的,大廟、南廟、東閣,有清朝道光年間的進士匠宜,有薯明學者靳先胃等。
秦姓人家逃難于此地安家落戶,故名秦家莊村。
原名小詩村,因村距大詩村(北詩)不遠,故名。明代由洪洞遷至安徽一帶的楊姓三兄弟,因留戀山西故居到此定居。隨著楊姓人口發(fā)展增多,周邊寨上、小北莊、躲溝。3個村小村相繼并入,故有“小詩村不小、大詩村不大”之說。后因村位于北詩西部,更名為西詩。
相傳唐代時,由吳姓先在此安家落戶,故名吳莊,后隨高平撤縣建市時區(qū)分兩個吳莊,該村在市東,故更名為東吳莊。
村處龍頂山腳下,東南有一古井,井壁雕有龍頭,一股清澈透明的泉水從龍口噴涌而出,常年不斷,村名以此景得名。
據(jù)祖輩口口相傳,原村北相公廟(上世紀五十年代坍毀)碑文記載:中沙壁原名鳳凰村,因此地曾有鳳凰棲居而得名,后因南蠻子欲盜擒,鳳凰碰仨壁而死,故而更名“沙壁”(“沙”為“仨”的諧音)。因村位于上沙壁之下,原名底沙壁,下沙壁,后有西沙壁村,且村位于西沙壁和上沙壁之中,故改為中沙壁,1941年西沙壁并入中沙壁。
相傳在南宋時期,有一年這里遭了水災,洶涌的洪水淹沒了村莊。沖的遍地都是沙。洪水過后人們重建家園在淤沙中發(fā)現(xiàn)一塊石壁完美無損。故將村名定為沙璧。因新建村移到河流的上游,故名。
原名坑董,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洪洞縣的一家董姓到此落戶,因窯洞建在地勢坑凹不平的高崖下,故名坑董。又因村里窯洞較多,俗名坑洞。后來村子日益擴大,興旺發(fā)達,又改名為興洞。
原名姬萬,相傳該村有一姬姓,在外經(jīng)商,擁有家財萬貫,故村因人得名“姬萬村”,俗名“幾萬”,該為人正派,周濟窮人,受到百姓擁戴,故改名擁萬村。又一傳說清朝雍正年間因避諱,改“姬”為“擁”,沿用至今。
村東為平川,村西是大溝,村建平川的盡頭。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