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馬甲鎮(zhèn)各村社區(qū)歷史沿革

馬甲鎮(zhèn)各村社區(qū)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初爐田與梧峰合并為梧峰鄉(xiāng);公社化后拆分為爐田、梧峰兩個大隊;1987年體制改革,改稱爐田村,設(shè)爐田村委會。

1978年前稱馬甲人民公社梧峰生產(chǎn)大隊,1978年后稱馬甲鄉(xiāng)人民政府梧峰村委會。

新中國成立初屬就南鄉(xiāng);1961年分開建制,劃分埔厝園、交頭、新壩仔、長坵、宮后、正垵、烏石七個村民小組。

民國時期屬錦風鄉(xiāng),鷲峰保三甲村;新中國成立后為晉江縣第二區(qū)后坂鄉(xiāng);1958年為后坂大隊;1971年為泉州市馬甲公社后坂大隊;1984年改為馬甲鄉(xiāng)后坂村,后改為馬甲鎮(zhèn)后坂村,設(shè)后坂村委會。

1949年前稱就南鄉(xiāng);公社化時期成立就南大隊;1984年成立就南村,設(shè)就南村委會。

新中國成立初期屬和平鄉(xiāng),公社化時屬蓮田大隊,1983年分開建政成立溪北村委會。

村委會駐地蒼前。

1958年建隊時,以片村名命蓮田大隊;1983年從蓮田大隊拆成三個村(西頭村委會、溪北村委會、溪林村委會),蓮田村即今名叫溪林村委會,以駐地自然村命名。

村委會駐在后園村民小組。

潘內(nèi)村屬洛江區(qū)管轄,據(jù)傳屬周朝比平后裔傳八,與晉江西濱村相傳為一脈,風光秀麗,絢麗遐邇的仙公山,系材料氏信徒,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重新塑造仙公種像于耕洞奉,通災情,云人種廟里焚香祈禱,據(jù)傳靈驗,于是香火不斷,遐邇聞名,現(xiàn)成為泉州十八景之一,屬省文物保護單位。

內(nèi)潘、外潘是公社年間的名稱,體制變革,統(tǒng)叫潘內(nèi)厝仔;2015年6月搬遷,原始地名,基本全被社場征用,故名潘內(nèi)村。

宋代屬晉江縣玉泉鄉(xiāng)善政里、仙溪里;元、明清時期屬四十二都、四十三都、四十四都、四十五都、四十六都;民國時期屬晉江縣第四區(qū)錦鳳鄉(xiāng)、豐山鄉(xiāng)、錦豐鄉(xiāng);1949年后屬晉江縣第二區(qū);1971年劃歸泉州市馬甲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為馬甲村,設(shè)馬甲村委會。

1959年拆為杏川大隊,1984年由大隊改為村委會。

杏川村委會駐地自然村。

解放前這里屬永安保,新中國成立初屬梅山鄉(xiāng),后為杏山鄉(xiāng),1958年建隊時命名永安大隊,1983年改為永安村委會,以永遠安定意思取地名。

村委會駐地在尾埔。

原屬洋坑村,于1999年正式從洋坑村脫離,設(shè)立仰恩村委會。

文化大革命期間屬梅山鄉(xiāng),望振村四四都,1961年政社分開,屬洋坑大隊,1984年10月改為洋坑村委會。

1961年拆為新庵大隊。

1984年由大隊改為村委會。

村委會駐地宜仁崎。

1961年以片村命名彭殊大隊,1983年鄉(xiāng)村建制時,命名彭殊為彭殊村委會,村委會所在地仙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