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朝時期(1368-1644年),此地是一個集市,每一百天周圍百姓都要到此趕集。久而久之,人群不斷向這里遷徙,使這個集會場所發(fā)展壯大起來而逐漸形成了一個小村落,故名百日場。 |
據很早以前,古圣人孔夫子的一名弟子周游來到此地,在此地一山頭上開辦學堂,講授儒家學說,故名夫子頭。 |
因此地為紙溪河西邊的山坡,故名西坡。 |
此地山大巖多,據《文氏族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遷祖文宜越江西而向楚北離南昌而至楚,明建文年間(1399-1402年),文郁、文斐兩兄弟遷至秭歸文化一帶,其中一支遷入此地建房定居,墾荒種地,定居生息,故名文家?guī)r。 |
此地為兩山之間的一處狹窄地方,形成了一山埡地形,相明朝時期(1368-1644年),在此埡上曾建有一座廟宇,故名廟埡。 |
據《羅氏族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羅廷用自江西南昌西遷秭歸州大慈寺羅家棋落業(yè)定居,因居長江邊,族中常有年輕男子溺水而亡,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羅氏一支從江邊遷至此地落籍,在此辟地建房,繁衍生息,故名羅家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