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龍安區(qū)東風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龍安區(qū)東風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據(jù)《續(xù)安陽縣志》載:舊時稱大坡。傳明洪武年間(1368),村民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處,因其村西南面有一大坡,故名大坡。名稱沿用至今。
明洪武年間,范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因村南邊有一條路,路上有一個小坡,故名小坡。
明朝中后期,南有一條直通山西的大路,路邊有車馬店、飯店,生意興隆。當時村民稱南口,因本村徐姓居多,故稱徐家口村。
傳東鄰徐家口,有姓蓋村民在此開飯鋪,來往人多,常發(fā)生吵鬧,人稱吵村鋪,明嘉靖末年,嫌其不雅,改稱蓋村鋪!都尉刚玫赂尽份d:引宋《相臺志》稱蓋村。續(xù)《安陽縣志》載:稱蓋村鋪。
傳于明洪武年間(1368)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此地至今。因位于蓋村鋪的西邊,故得名西蓋村。
據(jù)《續(xù)安陽縣志》載:相因緊鄰一崗,明洪武年間(1368)曾叫北崗村,清朝時因有戶姓申的人家被皇室招為駙馬,遂改名申家崗。
明朝初期,張氏一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后分為三家,故名三分莊。
據(jù)《續(xù)安陽縣志》載:稱老莊。據(jù)明洪武年間(1368年),崔氏一家兄弟四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處,老大在此處定居,其他三兄弟遷到別處,為了方便尋祖,取名老莊。
據(jù)《續(xù)安陽縣志》載稱吉黨,相明洪武年間(1368),村民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又因西南面有洪水流經(jīng),于是村民駐堤壩擋住洪水,故稱急擋(吉黨),后人用其諧音更名吉黨。
據(jù)《續(xù)安陽縣志》記載稱郭潘流,據(jù)明嘉靖《彰德府志》載稱北潘流。潘流河從西部流過,因郭姓居多,故名郭潘流。
傳明洪武年間(1368)王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因位于古潘流河畔,又因王姓居多而得名。明嘉靖《彰德府志》載為:名北潘流!独m(xù)安陽縣志》記載:名王潘流。
明洪武年間,田氏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此地,以開店營業(yè)草鞋為生而得名。
中間低,四周高,形似一口鍋,村原名“鍋里”,又因“鍋里”諧音“郭里”,故改名為“郭里”,1983年分為兩村,因居東,得名“郭里東”。
中間低,四周高,形似一口鍋,村原名“鍋里”,又因“鍋里”諧音“郭里”,故改名為“郭里”,1983年分為兩村,因居西,得名“郭里西”。
傳在明朝初期稱“楊記村”。后傳說里出了娘娘,又在村中建娘娘廟一座。故更名“娘娘廟”。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