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廣信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地名由來

廣信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地名由來

旭日東升之義。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八角亭盧姓建石橋于此,福建羅姓族人依橋建村,合稱羅橋。
清乾隆年間(1756—1786),福建江姓在此建村于田畈土墩上,故名“田墩”。
因地處瀘溪上游河谷平畈得名。南宋紹熙年間(1190—1194)安徽徽州余姓在此建村,是歷史較長的自然集鎮(zhèn)。舊時瀘溪通航,此地歷為縣南著名的商貿(mào)市場。
因漫山遍野開滿奇花,形似花壇而得名。
地處古時驛道,設(shè)有涼亭。清康熙年間(1662—1722)浙江毛姓遷此賣茶為業(yè),故名。
古時為漕運(皇糧運輸)埠頭,故名漕頭。清乾隆年間(1736—1795)安徽歙縣趙姓遷此,演化成“趙頭”;因婦女常采擷河邊“皂莢樹”浣衣,后逐漸演化成“皂頭”。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安徽歙縣葉姓在此建村,名曰“鄱陽畈”。明清時期,廣信府(上饒縣)以府城為中心,以循環(huán)圈的形式將全縣分為七十個“都”(如同現(xiàn)在的城市外環(huán)),縣城周邊最近的為“一都”(現(xiàn)在的沙溪。石獅屬“三都”、煌固屬“八都”),鄱陽畈被劃為“四十八都”,“四十八”便被沿用了下來。
福建沙縣王姓遷此,以地處多楓樹的山嶺前而命名。
相傳,唐懿宗皇帝曾由此經(jīng)過,遂稱皇固。
北宋末年,福建永春縣姚姓遷此建村。據(jù)徐氏后人所述,徐元杰出生于花廳鎮(zhèn),4歲時遷居煌固鎮(zhèn)。理宗紹定五年(1232)進(jìn)士。為感徐母恩情,徐元杰特命人將自小學(xué)習(xí)成長的舊房修飾一新,并擬在出生地建一所“狀元府”,名曰“華廳”,后因故未建成,但“華廳”之名保留,后漸成“花廳”。
五府山上的五府崗為上饒縣的最高峰。因其在月明風(fēng)清之夜,臨崗遠(yuǎn)眺,舊制的江西“廣信府”、“饒州府”,浙江“衢州府”,福建“建寧府”、“延平府”等五府萬家燈火盡收眼底,五府山因此而得名。
元末,河南開封府鄭姓建村,以鄭姓牌坊(毀于1956年)得名。
三國戰(zhàn)亂,胡昭攜家眷從河南洛陽來到靈山,將妻子和第三個兒子安頓在現(xiàn)在的望仙鄉(xiāng)大濟村,便只身上山到靈山鈸谷峰修煉。妻兒壘石成臺,每月初一、十五祭拜天地,祈盼胡昭平安和兩個失散的兒子歸來,此臺被稱“望親臺”。胡昭登仙后,“望親臺”被尊稱“望仙臺”,當(dāng)?shù)乇惚环Q作“望仙”。清康熙年間(1662—1722)德興縣暖水祝姓在此建村。
以靈山石人峰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