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十八年(1661)烏云山碑文記載,王氏自城郊上莊村首遷此地立村,故名“王家莊”,沿用至今。 |
據(jù)本一輩的老人說我村原有七眼活水井,起名七泉村,后又改名為棋無村,又因有過龍巨水,水從土門漫出,又更名為漫水嶺,因有過水災(zāi),名字不吉祥,最終更名為棋梧村,沿用至今。 |
據(jù)狐仙垴洞溝雨花寺碑文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和村中菩薩廟碑文乾隆四十一年(1776)就記載有狐王洞村。村東南狐仙垴的半山腰有自然形成的洞穴四個,洞北溝谷名曰洞溝,民間傳說,古時有狐仙王在此居住,故名“狐王洞村”,沿用至今。 |
據(jù)清乾隆十年(1745)龍王廟碑文記載有“沙河”,因村西有河流過,每逢雨季河水暴漲,水土大量流失,河水渾濁不清,土質(zhì)沙化嚴(yán)重,故取名“沙河村”,沿用至今。 |
據(jù)廟凹坡舜王廟殘碑記載:清乾隆十九年(1715)重修時就有“舜王峪”,因村北廟凹坡上有舜王廟,南部又臨大嶺溝,故名“舜王峪”,沿用至今。 |
據(jù)廟凹坡舜王廟遺址殘碑記載,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即有河北村,村莊位于枯河北岸東部,故名“東河北”,后簡稱河北村。1981年根據(jù)(安陽地區(qū)行署〔1981〕24號)文件和(林政文〔1981〕55號)文件精神,將村名恢復(fù)為“東河北”,后村民又簡寫為“河北”,沿用至今。 |
據(jù)三教堂碑文記載,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建和重修碑文都記載有“下川”。明代后期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數(shù)戶居民,因此處四周山巒連綿起伏,村莊位于出山口的小平川上,故名“下川”,沿用至今。 |
清順治十八年(1661)碑文記載,當(dāng)時就已叫“西崗村”。相傳位于山崗之上,先人遷居時以地勢取名。1981年地名普查時,按照林縣人民政府〔1981〕55號文件,為與北部東崗鎮(zhèn)西崗村區(qū)分,更名為“新西崗”,沿用至今。 |
據(jù)烏云山廟碑記載,清順治十八年(1661)即有南崗后村。因村落位于南山崗,土崗村之后,故名“南崗后”,沿用至今。 |
傳說原名王家莊。明朝初年,一郭氏老人背著孫子從山西壺關(guān)云磊村遷此,掘一土窯安家。取“祖孫二人定居山谷”之意,取名“孫老峪”。老人去世后,村名改稱“送老峪”,后更名為“宋老峪”,沿用至今。 |
清嘉慶十四年(1809)碑文記載,明萬歷三十年(1602),此村原名“北景施”。清順治元年(1644),縣官到此巡視,見村南柏塔山景色秀麗,提議將村名改為“北景色”。 |
據(jù)村北“白虎嶺祠”碑文記載,原名“安家屯”村址原在東坡上,后來才移至坡下溝內(nèi)。另有“三宗龍神廟”碑文記載,明萬歷二十四年,因村南也有一采桑村,安家屯遂改名“北采!。 |
清乾隆十一年(1746)“龍王廟”碑文記載,秦氏先祖秦太,明代由山西省壺關(guān)縣黃柏村遷來此地建窯定居,取村名為“秦家窯”,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