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臺前縣政府所在地得名。 [詳細(xì)] |
侯廟之名有兩說:一說清順治十三年(1656)侯姓始遷祖由河北保定府遷此定居,建廟祈福,立村曰侯廟。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壽張縣志》曰其為“侯家廟集”。二說距此東三里有村曰元官集,全為侯姓,元代有在朝為官之人,在此立廟,清初季姓自河北遷來后依廟定居,村依廟名,稱侯廟。 [詳細(xì)] |
明代,丁氏、王氏、沈氏三姓集居于此建村,靠駛船擺渡為業(yè),自然形成水旱碼頭。此碼頭在壽張縣東南方,依伏羲八卦之義,東南為巽,時(shí)稱巽碼頭。1949年前因黃河擺動(dòng),形成聚落的丁莊、王公圖、沈莊3個(gè)自然村融為一體,因有黃河渡口及碼頭,艄公姓孫,又以當(dāng)?shù)亍百恪薄ⅰ皩O”諧音,演稱孫碼頭,簡稱孫口。 [詳細(xì)] |
明初建村,瀕臨黃河故道,地勢低洼,而村落居沙崗之上,故名沙土崗。村前后均有河流,村民以打漁為業(yè),俗稱晾網(wǎng)崗、晾魚崗、打漁港。后因陳姓常來此打漁,為人厚道,遂稱今名。 [詳細(xì)] |
明洪武年間大移民時(shí),馬姓始遷祖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后村民在村中建起18座土樓,故稱馬樓。 [詳細(xì)] |
明萬歷年間,吳氏族人由山東汶上遷此,因此處地勢低洼,水災(zāi)頻繁,村人修筑民堰,堆土筑壩,大壩成,稱吳家壩,簡稱今名。 [詳細(xì)] |
鄉(xiāng)政府駐前夾河。元末明初,因黃河淤泛,該地生成周圍多河地貌,流經(jīng)此地的趙王河將村莊一分為二,于是村民便以此地貌,取“村中夾有河”之意,稱為“夾河”。清咸豐六年(1856),隨著人口增多,“夾河”進(jìn)行分村,河北岸的稱“后夾河”,河南岸的稱“前夾河”。 [詳細(xì)] |
此地原有古濟(jì)水的一條支流,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名清水河。后因黃河泛濫被淤塞吞沒。明代前梁、陳等姓傍河建村,村承河名,故稱。 [詳細(xì)] |
1978年由范縣析置,因縣人民政府駐臺前村(今址)得名,明代壽張故城東南隅鳳凰山上曾建有鳳凰臺,臺前村在其南面,故名;另說壽張故城南鳳凰山,由于雨水沖刷,只剩一個(gè)小丘陵,按方位稱南臺子,縣城設(shè)在之前,因名。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