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元至正十九年(1359),陳友諒在江州(九江)自稱漢王后,準(zhǔn)備在沔陽筑城建都,沔南、沔北兩地為選址相爭,陳友諒提出以土質(zhì)輕重而定。沔北豪紳們暗地在土中摻鹽,“土重”“的沔北筑了城,“土輕”的沔南河口稱為“土輕口”,后雅化為土京口。后引為村名。 |
以原坨建村、藍(lán)橋村的尾字和組織形式綜合命名。 |
以原官廳村、萬寶村的首字及組織形式綜合命名。 |
相元末陳友諒出征南下,因無軍旗,其夫人組織大批民女在一垸堤上趕繡軍旗,并將每個(gè)士兵上衣繡上“陳”字。由此得名“繡花堤”,后引為村名。 |
清嘉慶元年(1796),周氏家族最早在長夏河(內(nèi)荊河)堤灣處定居,故名。后引為村名。 |
以原新臺(tái)、大橋村首尾字和組織形式綜合命名。 |
元至正十五年(1355),陳友諒在此圍垸建京城,工程未遂,而得名京城垸,并派生村名京城村。 |
清道光五年(1825),此地由官府出資修筑一道防洪大堤,得名大官堤,后鄉(xiāng)民以其為大眾公有而改稱大公堤,并引為村名。 |
以原童嶺村、群星村首尾字和組織形式綜合命名。 |
以原二洪、衛(wèi)溝村首尾字和組織形式綜合命名。 |
以所在地濟(jì)美垸的諧音繼美垸和組織形式綜合命名。 |
以原全勝、土港村首尾字和組織形式綜合命名。 |
清雍正十二年(1734),東荊河堤漫潰,白廟與二洪地段形成兩條支流,稱為東河和西河,劉氏家族處東河段,故名劉家河,后引為村名。 |
以域內(nèi)古寺白廟和組織形式綜合命名。 |
以轄村恒繼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