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白果鄉(xiāng)各村社區(qū)歷史沿革

白果鄉(xiāng)各村社區(qū)歷史沿革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即有人在此居住,期間,唐、顏、蔡到此修建房屋,繁衍生息。

清屬恩施縣市郭里四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金華鄉(xiāng)聯(lián)保第一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金華鄉(xiāng)第一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金華鄉(xiāng)第一保。

1950年屬芭蕉區(qū)金華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白果鎮(zhèn)。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白果管理區(qū),為白果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白果公社,為白果大隊;1968年屬白果區(qū)革命委員會白果公社革命委員會,為白果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白果管理區(qū),為白果大隊;1981年屬白果公社白果管理區(qū),為白果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白果鎮(zhèn),轄白果村。

1997年屬白果鄉(xiāng)白果管理區(qū),為白果村;2001年屬白果鄉(xiāng)白果辦事處,為白果村。

2002年屬白果鄉(xiāng)白果社區(qū)居委會,下轄白果組。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劉氏兩兄弟老大劉佳貴、老二劉佳現(xiàn)因水淹逃離從湖北荊州,到此處定居,繁衍生息;清晚期屬恩施縣市郭里。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金華聯(lián)保七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金華鄉(xiāng)第七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金華鄉(xiāng)為第七保。

1950年屬恩施縣芭蕉區(qū)金華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洋禾鄉(xiāng)、茅壩鄉(xiāng)。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為茅壩槽管理區(qū),下轄光輝、三元、光芒3個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為茅壩槽公社,下轄光輝、三元、光芒3個大隊;1968年屬白果區(qū)革命委員會,為茅壩槽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光輝、三元、光芒3個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為茅壩槽管理區(qū),下轄光輝、三元、光芒3個大隊;1981年屬白果公社為茅壩槽管理區(qū),下轄雨籠壩、天蒜園、茅壩槽3個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茅壩槽鄉(xiāng),下轄雨籠壩、天蒜園、茅壩槽3個村。

199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屬白果鄉(xiāng)白果管理區(qū),為雨籠壩、天蒜園、茅壩槽3個村;2001年屬白果鄉(xiāng),為茅壩槽辦事處,下轄雨籠壩、天蒜園、茅壩槽3個村。

2002年撤管理區(qū)設(shè)大村,屬白果鄉(xiāng),為茅壩槽村,下轄雨籠壩、天蒜園、茅壩槽3個村民小組。

清雍正年間(1723-1735)改土歸流,向姓人家因經(jīng)商移民遷居于此,熊姓人家因水患從湖南常德遷居于此,清晚期屬恩施縣市郭里四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金華聯(lián)保六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金華鄉(xiāng)第六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金華鄉(xiāng),為第六保。

1950年屬恩施縣芭蕉區(qū)金華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白菓鄉(xiāng)。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白果管理區(qū),為下村壩、長鷹2個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白果公社,為長鷹、下村壩2個大隊;1968年屬白果區(qū)革命委員會白果公社革命委員會,為長鷹、下村壩2個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下村管理區(qū),為長鷹、下村壩2大隊;1981年屬白果公社下村管理區(qū),為長鷹、下村壩2個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下村鄉(xiāng),下轄長鷹、下村壩2個村。

199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屬白果鄉(xiāng)白果管理區(qū),為長鷹,下村壩2個村;2001年屬白果鄉(xiāng)白果辦事處,為下村壩,長鷹2個村。

2002年撤辦事處設(shè)大村,將竹園坪(原為桑樹壩村),長鷹,下村壩3個村合并為下村壩村,為下村壩村民委員會,屬白果鄉(xiāng),下轄趙家灣、武家院子、漆樹淌、五石坪、水井灣、老娃洞等6個村民小組。

明萬歷年間(1572-1620),李、譚、王、胡、趙、許等姓因改土歸流從湖南省遷居于此。

明屬湖廣都司施州衛(wèi)軍民指揮史司,清晚期屬湖北省施南府恩施縣市郭里四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金華鄉(xiāng)聯(lián)保三、八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金華鄉(xiāng)第三、八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金華鄉(xiāng),為第三、八保。

1950年屬恩施縣芭蕉區(qū)金華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高橋鄉(xiāng)、竹園鄉(xiāng)。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為桑樹壩管理區(qū),下轄明星、和平、八一、竹園4個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為桑樹壩公社,下轄明星、和平、八一、竹園4個大隊;1968年屬白果區(qū)革命委員會,為桑樹壩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明星、和平、八一、竹園4個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為桑樹壩管理區(qū),下轄明星、和平、八一、竹園4個大隊;1981年屬白果公社,為桑樹壩管理區(qū),下轄羅家坳、桑樹壩、茶莊、竹園4個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桑樹壩鄉(xiāng),下轄羅家坳、桑樹壩、茶莊、竹園4個村。

199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屬白果鄉(xiāng),為桑樹壩管理區(qū),下轄羅家坳、桑樹壩、茶莊、竹園4個村;2001年屬白果鄉(xiāng),為桑樹壩辦事處,下轄羅家坳、桑樹壩、茶莊、竹園4個村。

2002年撤辦事處設(shè)大村,屬白果鄉(xiāng)為桑樹壩村,原下轄竹園坪村劃歸下村壩村管轄,現(xiàn)下轄:三岔口、關(guān)泥壩、李家村、小村、羅家坳、胡家灣、茶莊等7個村民小組。

清咸豐年間(1851-1861),肖姓人家因逃避洪災(zāi)從湖南遷居至此,繁衍生息。

清晚期屬恩施縣市郭里四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芭蕉聯(lián)保四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芭蕉鄉(xiāng)四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芭蕉鄉(xiāng),為第十一保。

1950年屬恩施縣芭蕉區(qū)金華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桑樹鄉(xiāng)。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為肖家坪管理區(qū),下轄燎原、紅光2個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為肖家坪公社,下轄燎原、紅光2個大隊;1968年為屬白果區(qū)革命委員會,為肖家坪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燎原、紅光2個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為肖家坪管理區(qū),下轄燎原、紅光、鹿山3個大隊;1981年屬白果公社,為肖家坪管理區(qū),下轄肖家坪、白牛坡、鹿駐山3個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肖家坪鄉(xiāng),下轄肖家坪、白牛坡、鹿駐山3個村199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屬白果區(qū),為肖家坪管理區(qū),下轄肖家坪、白牛坡、鹿駐山3個村;2001年屬白果鄉(xiāng),為肖家坪辦事處,下轄肖家坪、白牛坡、鹿駐山3個村。

2002年撤辦事處設(shè)大村,為肖家坪村,屬白果鄉(xiāng),下轄肖家坪、上白牛坡、下白牛坡、學(xué)堂坪、王家堡等5個村民小組。

據(jù)可考證碑文記載,清康熙年間(1662-1722)現(xiàn)瓦場壩村馮家臺片區(qū)即有鄧氏先祖來此居住,后雍正年間(1723-1735)陸續(xù)有陳、楊、易、賓、劉等姓遷居于此;清晚期屬施南府恩施縣西鄉(xiāng)市郭里二甲。

民國初襲時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金華聯(lián)保二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金華鄉(xiāng)二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金華鄉(xiāng),為二保。

1950年屬恩施芭蕉區(qū)金華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瓦場鄉(xiāng)。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為瓦場管理區(qū),下轄前進(jìn)、黎明、鹿山3個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為白果公社,下轄前進(jìn)、黎明、鹿山3個大隊;1968年屬白果區(qū)公社革命委員會,為白果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前進(jìn)、黎明、鹿山3個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為瓦場管理區(qū),下轄前進(jìn)、黎明、鹿山3個大隊;1981年屬白果公社,為瓦場管理區(qū),下轄瓦場、黎家坪、馮家臺3個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瓦場壩鄉(xiāng),下轄瓦場、黎家坪、馮家3個村;199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屬白果鄉(xiāng),為瓦場管理區(qū),下轄瓦場、黎家坪、馮家3個村;2001年屬白果鄉(xiāng),為瓦場辦事處,下轄瓦場、黎家坪、馮家3個村。

2002年撤辦事處設(shè)大村,屬白果鄉(xiāng)瓦場壩村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唐氏因改土歸流從湖南遷居于此,繁衍生息。

后陸續(xù)有周、陳、王姓遷居于此。

清晚期屬恩施縣市郭里四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金華聯(lián)保第十一、十二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金華鄉(xiāng)第十一、十二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金華鄉(xiāng),為第十一、十二保。

1950年屬恩施縣芭蕉區(qū)金華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龍?zhí)多l(xiāng)、天臺鄉(xiāng)。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為新街管理區(qū),下轄新街、光明、高峰、民愛4個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為新街公社,下轄新街、光明、高峰、民愛4個大隊;1968年屬白果區(qū)革命委員會,為新街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新街、光明、高峰、民愛4個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為新街管理區(qū),下轄新街、光明、高峰、民愛4個大隊;1981年屬白果公社,為新街管理區(qū),下轄新街、天臺、吊腳樓、唐家院子4個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龍?zhí)秹梧l(xiāng),下轄龍?zhí)秹、天臺、吊腳樓、唐家院子5個村。

199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屬白果鄉(xiāng),為龍?zhí)秹喂芾韰^(qū),下轄龍?zhí)秹、天臺、吊腳樓、唐家院子4個村;2001年屬白果鄉(xiāng),為龍?zhí)秹无k事處,下轄龍?zhí)秹、天臺、吊腳樓、唐家院子村。

2002年撤辦事處設(shè)大村,將龍?zhí)秹巍⑻炫_山、吊腳樓、照京塘合并為龍?zhí)秹未宕迕裎瘑T會,屬白果鄉(xiāng),下轄龍?zhí)秹、吊腳樓、天臺山、富老溝、照京塘、賀家灣等6個村民小組。

清乾隆年間(1736-1795),湖南省常德縣周姓、湖南新化童姓兩姓人家因逃避洪災(zāi)遷居至此,繁衍生息。

隨后有張、楊、康、閆、熊姓陸續(xù)來此定居。

清朝晚期屬恩施縣市郭里四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見天壩聯(lián)保第一、二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見天壩鄉(xiāng)第六、七、八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見天鄉(xiāng)第一、二保。

1950年屬恩施縣桅桿區(qū)見天壩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兩河鄉(xiāng)、楠木鄉(xiāng)。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為兩河口管理區(qū),下轄前進(jìn)、持久、勝利、新華4個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為兩河口公社,下轄前進(jìn)、持久、新勝(原下轄的勝利大隊與新華大隊)3個大隊;1968年屬白果區(qū)革命委員會,為兩河口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前進(jìn)、持久、新勝3個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為兩河口管理區(qū),下轄前進(jìn)、持久、新勝3個大隊;1981年屬白果公社,為兩河口管理區(qū),下轄楠木、兩河、鷂子溪3個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兩河口鄉(xiāng),下轄楠木坪、兩河口、鷂子溪3個村。

1997年改屬白果鄉(xiāng),為兩河口管理區(qū),下轄楠木坪、兩河口、鷂子溪3個村;2001年改屬白果鄉(xiāng),為兩河口辦事處,下轄楠木坪、兩河口、鷂子溪3個村。

2002年撤辦事處設(shè)大村,將楠木坪、兩河口、鷂子溪3個村合為兩河口村,下轄楠木坪、沙壩、鷂子溪、陽昌隆、兩河口、小扇槽、秀水塘7個村民小組。

清雍正年間(1723-1735),湖南省常德縣周、張、陳三姓人家因逃避洪災(zāi),遷居至此,繁衍生息。

清晚期屬恩施縣市郭里四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見天壩聯(lián)保第三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見天鄉(xiāng)第三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見天鄉(xiāng),為第三保。

1950年屬恩施縣桅桿區(qū)見天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烏池鄉(xiāng)。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為烏池管理區(qū),下轄光榮、同心、渡口河3個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兩河公社,為光榮、同心、渡口河3個大隊;1968年屬白果區(qū)革命委員會兩河公社革命委員會,為光榮、同心、渡口河3個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為烏池管理區(qū),下轄光榮、同心、渡口河3個大隊。

1981年屬白果公社,為烏池公社,下轄烏池、姚家河、渡口河3個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烏池鄉(xiāng),下轄烏池、姚家河、渡口河3個村。

199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屬白果鄉(xiāng),為烏池管理區(qū),下轄烏池、姚家河、渡口河3個村;2001年屬白果鄉(xiāng),為烏池辦事處,下轄烏池、姚家河、渡口河3個村。

2002年撤管理區(qū)設(shè)大村,將渡口河、烏池、姚家河等3個村合并為烏池壩村,屬白果鄉(xiāng),下轄姚家河、下壩、上壩、渡口河組4個村民小組。

漢朝時期即有人在此活動,明屬湖廣都司施州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清康熙年間,湖南省常德縣周、李、龍三姓人家逃避洪災(zāi),遷居至此,繁衍生息。

清晚期屬恩施縣市郭里四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桅桿聯(lián)保第九、十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見天壩鄉(xiāng)第九、十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見天鄉(xiāng),為第九保、十保。

1950年屬恩施縣桅桿區(qū)見天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為大魚鄉(xiāng)、流橫鄉(xiāng)。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為金龍管理區(qū),下轄齊心、銀河、金龍壩、聯(lián)合4個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為金龍壩公社,下轄齊星、銀河、金龍壩、聯(lián)合4個大隊;1968年屬白果區(qū)革命委員會,為金龍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齊星、銀河、金龍壩、聯(lián)合4個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為金龍管理區(qū),下轄齊星、銀河、金龍壩、聯(lián)合4個大隊;1981年屬白果公社,為金龍管理區(qū),下轄腰帶溪、流橫塘、金龍壩、麂子灣、螃蟹阡5個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金龍壩鄉(xiāng),下轄腰帶溪、流橫塘、金龍壩、麂子灣、螃蟹阡5個村。

199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屬白果鄉(xiāng),為金龍壩管理區(qū),下轄腰帶溪、流橫塘、金龍壩、麂子灣、螃蟹阡5個村;2001年屬白果鄉(xiāng)金龍壩辦事處,下轄腰帶溪、流橫塘、金龍壩、麂子灣、螃蟹阡5個村。

2002年撤辦事處設(shè)大村,將原腰帶溪、流橫塘、麂子灣、螃蟹阡4個村合并到金龍壩村,屬白果鄉(xiāng),下轄金龍壩、溫家灣、螃蟹阡、高坎子、塘坎上、大巖洞、中寨、流橫塘、歐家界9個村民小組。

漢朝時期即有人在此活動。

明屬湖廣都司施州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

清康熙(1662-1722),湖南省常德縣周、李、龍三姓人家因逃避洪災(zāi),遷居至此,繁衍生息。

清朝晚期屬恩施縣市郭里四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見天壩聯(lián)保第六、七、八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見天壩鄉(xiāng)第六、七、八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見天鄉(xiāng),為第六、七、八保。

1950年恩施縣桅桿區(qū)見天鄉(xiāng)、芭蕉區(qū)金華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見天鄉(xiāng)、杉樹鄉(xiāng)、黃泥鄉(xiāng)、水田鄉(xiāng)。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為見天管理區(qū),下轄紅星、水田、東風(fēng)3個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為見天公社,下轄紅星、水田、東風(fēng)3個大隊;1968年屬白果區(qū)革命委員會見天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紅星、水田、東風(fēng)3個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為見天管理區(qū),下轄紅星、水田、東風(fēng)3個大隊;1981年屬白果公社,為見天管理區(qū),下轄見天壩、水田壩、東響坪3個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見天壩鄉(xiāng),下轄見天壩、水田壩、東響坪3個村。

199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屬白果鄉(xiāng),為見天管理區(qū),下轄見天壩村、水田壩村、東響坪村3個村;2001年屬白果鄉(xiāng)兩河口辦事處,為見天壩、水田壩、東響坪3個村。

2002年撤管理區(qū)設(shè)大村,將見天壩、水田壩、東響坪村3個村合并為見天壩村,屬白果鄉(xiāng),下轄東響坪、林家溝、水田壩、小河、臉盆坳、見天壩、白房子7個村民小組。

清雍正年間(1723-1735),湖南省常德縣李、張、楊三姓人家因逃避洪災(zāi),遷居至此。

清晚期屬湖北省施南府恩施縣市郭里四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qū),為見天壩聯(lián)保第五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三南鄉(xiāng)區(qū)(芭蕉),為見天壩鄉(xiāng)第五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qū)建鄉(xiāng),屬見天鄉(xiāng),為第五保。

1950年屬恩施縣桅桿區(qū)見天鄉(xiāng);1952年屬十三區(qū)(白果區(qū))磨子、白鶴鄉(xiāng)。

1958年屬紅星(白果)人民公社,為油竹坪管理區(qū),下轄中塘、幸福2個大隊;1961年屬白果區(qū),為油竹坪公社,下轄中塘、幸福2個大隊;1968年屬白果區(qū)革命委員會,為油竹坪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中塘、幸福2個大隊;1975年屬白果公社,為油竹坪管理區(qū),下轄中塘、幸福2個大隊;1981年屬白果公社,為油竹坪管理區(qū),下轄中塘、林場2個大隊。

1984年屬白果區(qū),為油竹坪鄉(xiāng),下轄中塘、林場2個村。

199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屬白果鄉(xiāng),為油竹坪管理區(qū),下轄中塘、林場2個村;2001年屬白果鄉(xiāng),為油竹坪辦事處,下轄中塘、林場,2個村。

2002年村組合并,將原林場、中塘2個村合并到油竹坪村,屬白果鄉(xiāng),下轄林場、中堰2個村民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