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夏邑縣政府所在地得名。 |
春秋時,境內(nèi)有黍邱亭,是當(dāng)時地方官員開會議事的場所,故名“會亭”。 |
相傳宋康王趙構(gòu)被追兵追趕到河邊,正巧有匹馬在此,他便跨馬過河,過河后才發(fā)現(xiàn)只剩一個馬頭,才知此馬為泥馬。為表感謝,就在此建座寺廟,稱馬頭寺!澳囫R渡康王”的傳說由此而來。 |
隋初,隋煬帝開挖通濟渠經(jīng)過此地,該村位于通濟渠北岸,故名濟陽。 |
元末,李惟清之七世孫李佑攜家譜返籍認(rèn)祖,李油坊族主劃給花園一片,讓其定居,漸發(fā)展成村,為紀(jì)念先祖南京村名,稱三莊李。明萬歷十年(1582),李亢考取舉人后興集市,人稱李亢集,后為避先人誨自稱李集。 |
民國修建隴海鐵路時,取名劉堤圈火車站,以轄區(qū)年內(nèi)車站,故名。 |
宋初,楊司馬率兵駐此立集,名楊柳集。先后易名“鼎新楊集、“鼎新集”、“鼎集”,建國后稱楊家集,簡稱楊集。 |
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駐兵于此,故而得名。 |
明嘉靖末年(1566)建集,取美好之意故名太平集。 |
唐建羅莊寺,后因在寺內(nèi)交易稱寺里集,后更名為羅莊。 |
火店曾稱火神店。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從山東省青州府諸城縣遷此墾荒,火燒蘆葦數(shù)公里,現(xiàn)原建小廟一座,起名火神廟,簡稱火店。 |
明初,北氏先祖遷此定居建村,過客在此投宿,村名始為北鎮(zhèn)店。后因村有集會,于清末改稱北鎮(zhèn)集。 |
唐肅宗年間,郭氏先祖自山西洪洞縣郭家樓遷此,唐稱郭家店,宋改長青集,1927年更名郭店集。 |
宋初建村,始名順河村集。明清曹氏為望族,曹布政司于此起集,稱曹集。 |
明洪武五年(1372),胡氏先祖由山西洪洞縣遷此。明弘治五年(1492),胡伯仲捐資修橋于古白河上,始稱胡橋莊,亦稱胡家橋。明嘉靖年間起集會又稱胡家橋集。清末稱胡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