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威縣各鄉(xiāng)鎮(zhèn)地名由來

威縣各鄉(xiāng)鎮(zhèn)地名由來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因境有洺水,故名。 [詳細]
  鎮(zhèn)人民政府駐梨園屯,建村時因有梨園得名。 [詳細]
  因鎮(zhèn)政府駐北章臺村而得名。據傳,一千多年前,村北有條朱家河,河南岸有三個土臺,名漳臺,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王寬、黃之光、李德等幾戶人家至此,在北面土臺上定居建村,取名北漳臺。后演寫為北章臺。 [詳細]
  因鎮(zhèn)政府駐北侯貫村而得名。過去有個王侯路過此地,故取村名侯貫。 [詳細]
  相傳此地明代以前有一座七層古塔,七級源于佛教用語“七級浮屠”。明永樂年間(公元1402~1424年),張姓、丁姓人家遷來此地立村,因在塔之東,故名“東七級”,鎮(zhèn)名源于村名。 [詳細]
  因鎮(zhèn)政府原駐地位于賀營村而得名。唐開元前即有此村,歷代幾經異族侵劫,只剩13戶人家,俗稱十三戶,明永樂初,沈陽中護衛(wèi)左府千戶賀庸奉令軍屯此地,創(chuàng)立莊園,以姓氏取村名賀家營,簡稱賀營。 [詳細]
7、方家營鎮(zhèn)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 因鄉(xiāng)政府駐方家營村而得名。
  威縣轄鄉(xiāng)。1953年置方家營鄉(xiāng),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縣境南部,東臨老沙河,距縣城8公里。面積54平方公里,人口2.4萬。邢清、邢臨公路橫貫鄉(xiāng)境。轄西方家營、南方家營、東方家營、北方家營、孫家寨、東徐固寨、西徐固寨、馬塘寨、四馬坊、五馬坊、油坊、宋莊、南里、后里、趙里、龐蘇莊、第三口、張宮寨、孫家陵、王家陵、東堂、西堂、張家陵、薛高寨、王高寨、翟家莊26個村委會。企業(yè)有商貿、運輸……[詳細]
  宋朝建村,原址在孟官莊村北,因清涼江決口,村莊被淹,常姓一家南遷至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常莊。 [詳細]
  因鎮(zhèn)政府駐第什營村而得名。此地原有周徐村、周言村二小村,明朝朱元璋的兒子沈簡王朱模的沈陽衛(wèi)十八營之第十營軍屯于此,清順治十六年,屯丁歸威縣,三村并為一村,取村名第什營。 [詳細]
  因鎮(zhèn)政府駐西賀釗村而得名。明永樂年間,山西、山東遷民至此定居,當時此地是一片沼澤地,故取村名河沼。后改寫為賀釗。 [詳細]
  因鎮(zhèn)政府原駐地為趙村而得名。初名趙祖村。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定居,因趙姓較多,取村名趙村。 [詳細]
  明成化年間,名固獻店,后人口漸多,又稱固獻鎮(zhèn),后簡稱固獻。 [詳細]
  因鄉(xiāng)政府駐棗園村而得名。據傳,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定居,時此地 為一片棗樹園,故取村名棗園。 [詳細]
  因鄉(xiāng)政府駐張營村而得名。據傳,明初,山西洪洞縣遷民張姓至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張家營,后簡稱張營。 [詳細]
  因鄉(xiāng)政府駐常屯村而得名。元末明初,戰(zhàn)爭頻繁,此地經常屯兵聚將,故名常屯。永樂年間,村中有一官吏名翟孝樓,為官清正廉明,為紀念他將村名改為翟孝樓村。清代復改為常屯。 [詳細]
說明:數據源自網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