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皋落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皋落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遠古時期,皋落是個湖泊,沼澤。古人類擇山坡、石巖、山溝而居。那時,人口稀少,群居為多,故四周的山上、巖旁多有人居住,有十八個村落之說,靠水旁者則為“皋”,村北皋落山的溢河口最終難以承受久遠歷史的湖水沖刷而坍塌、決堤,一夜之間湖水流走,則名夜河口,千里汪洋、泥沼落為盆地,故取名皋落至今。
皋落村在周惠王五十七年即晉獻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取皋落二字為村之后,一統(tǒng)皋落盆地四周。位于盆地西岸的南垴、掛榜山(亦稱讀書山)盤龍垴、后峪溝。紅土坡等地便是西莊人散居棲息駐地?煽嫉男帐嫌泻、高、楊、蔡等。北宋時期,人口漸增,皋落村四周山上、溝里居住的民眾陸續(xù)向平川高處集聚。在皋落村西居高平坦處建起莊園,供人們居住。因該處平坦廣闊,居于皋落村西,又在皋落村治下,故取名西莊坪。西莊坪人勤勞好學,相繼在寺家咀處建起文廟(亦稱宣圣寺),供奉孔子,青矜七子。并建有講肆之所,以辦塾之用。在盤龍山(廟垴)上建起狐公大王廟和烏龍圣母廟,以紀念狐突恩德和庇護村民歲歲平安、五谷豐登。元末紅巾軍領(lǐng)袖劉福通(1357年)攻破皋落,將西莊坪燒為平地,不少人仍搬回山上、溝里居住,剩余的人在盤龍山下向陽的地方依土塄挖窯洞重建家園。由于這里平整、開闊、地廣土沃、依山傍水,非常適宜人們居住,故從此立“莊”。鑒于管理上的稱謂,皋落人將這個莊子叫做西莊。清康熙(1662-1722年)年間,西莊人戶增至三十余戶。多屬逃荒避難的外來戶,多姓氏。以當時的區(qū)劃,被編為西莊村。
公元前660年,晉獻公太子申生率晉師討伐并滅亡赤狄東山皋落氏時,只是征服了皋落氏部族的酋長及其黨羽。在大夫孤突的一再諫阻下,其部落與民眾避免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士卒混入民間,摒棄強悍、兇猛、好戰(zhàn)的民族習性,安分守己的過起了貧民生活。南莊村東到立家背、馬蟬咀、簸箕洼。南到郭莊嶺、蔡嶺圪梁。西到西垴、龍窯溝。北到張家山、楸樹溝、大西灣等四周的山上、溝里,巖旁都成了古人散居的重要地段。古有“數(shù)家臨水自成村”之說,但先人往往用屯、墟、邨、莊等稱謂來確定自己的位置。即便邨是村的異體字,古邨在山區(qū)則可以鄰、伍、什等作為村社,而村則在平川地帶形成村落的規(guī)模較大。故南莊村是在經(jīng)歷了邨、墟。屯等若干居民區(qū)“宗支衍而蕃碩兮”集聚而發(fā)展為莊的。后來,盡管南莊村已形成較大的村落,但人們習慣于固有的自然稱謂,故南莊村自古以來沿用至今。
庫城原由郭莊嶺、寺垴、東溝、盤道溝、西垴、大背坡、北垴等村四周若干個“古人穴居于野處”的山莊組成。這個時期,已經(jīng)進入“數(shù)家臨水自為村”的社會發(fā)展時期,隨著宗教信仰和天文、星相學的廣泛興起,有相士稱,該村若干個古人穴居的山莊窩鋪和村四周的地形相似于天上二十八宿之一的“角宿”庫城星官。為將傳說中冥間的“藏經(jīng)樓”、“武器庫”、“金盒”在村里應(yīng)驗和村人富有、強健、和睦,村人將庫樓星官做為村的標志。庫樓十星在半人馬星座內(nèi),六大星為庫,南四星為樓。喻意為“稟純和之氣,挺天縱之英”。以天產(chǎn)(動物)做陰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產(chǎn)(植物)作陽德,以和樂防之。而”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在天文設(shè)置上,庫樓的前面有“天蝎座、財狼座”。庫樓的上面有“長蛇座”。庫樓的下面還有蒼蠅、蝘蜓(壁虎)、天燕、龜、孔雀等星座。使”藏書的盒子為蛇蜴各種動物所環(huán)伺。故先人把村子比作天庫,以安逸而居,大有為生,將村南的山取名”望川樓“,村前建有”天庫祠。據(jù)傳庫城在東溝形成集中居住的村落后,”天庫“或”庫樓“就是早先的村名。隋(581-618年)朝年間樂平郡降為縣,開皇十六年(596年)增筑沾城,設(shè)置遼州,官方為保持赤狄東山皋落氏歷史的延續(xù)性,在庫城設(shè)置東山縣達10年之久。不僅在城四周筑有城垣及護城河,使”城郭溝河以為固“,而且建有守護城池的城隍神廟。雖說東山縣在大業(yè)二年(606年)被廢,由樂平縣取而代之。但因”東山縣城“和”城隍廟“的歷史銘記,本村的城市化建設(shè)已具有一定規(guī)模,文人墨客形象地比喻為”環(huán)山花簇庫,遍地水晶城“,用尾字將庫城藏入其中,村人為使其萬古流長,將此聯(lián)刻在”老廟“戲臺的石琢上。以使庫城村與”東山皋落氏,庫城并竹焉“并列同載史冊。直到唐宋時期,歷代地方官府到庫城城隍廟奉祀城隍的習俗經(jīng)久不衰。那么東山縣以前的”天庫“或”庫樓“改名為庫城村,應(yīng)該是上沿庫樓星官,下襲東山縣城隍的最好釋意。從此庫城村歷經(jīng)1500多年的稱謂沿用至今。
碧霞觀村何時有人居住無考。但碧霞觀的歷史發(fā)展則于近鄰桃軀村的發(fā)展進程息息相關(guān)。古代,桃軀村的廟宇寺觀建設(shè)規(guī)模宏大,各宗神廟道觀星羅密布。唯獨沒有主生死、判陰陽的寺院。道教之士認為:應(yīng)以較好的地段予以補闕。經(jīng)過堪輿,選中了距村3公里地的碧霞觀村,就在那里建起了恢宏的“碧霞元君”神寺院。傳說碧霞元君神是“東岳天齊大生仁皇帝”簡稱“東岳大帝”的女兒。按:“東岳泰山君領(lǐng)群神5900人,主生死、斷陰陽,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所宗者也”宋真宗(998-1003年)時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遁镡珠e話》載:“元君者,漢時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907-960年),殿圮(pi,塌壞,倒塌)像仆,童泐盡,女淪于池。宋真宗東封還次,御帳滌手池內(nèi),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滌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奉之,號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另據(jù)《太平御覽》卷二六八引西晉(265年)張華《博物志》也有東海泰山神女事。故”碧霞觀“道士云集,香火不斷,”信男善女皆往之。在村四周山澗、巖旁、溝里居住的山野村夫無不向玉女神君頂禮膜拜。隨著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日漸活躍,村人逐漸向?qū)掗、平坦處集聚,村落開始形成。人們開墾出廣闊的農(nóng)田,以充盈的禾黍,淳厚的人脈,迎接從四面八方涌到碧霞觀朝拜的善男信女,使碧霞觀耕是聲名遠播,香火益盛。觀里的道姑四處傳道、講學,將碧霞觀演繹的真如”判官難主薄,玉女定陰陽“似得,碧霞觀成了凡間的閻羅寶殿。長此以往,村人出行也被尊為碧霞觀弟子,人們就干脆將村名改為碧霞觀。直到明朝弘治年間,雖然碧霞觀、紅門寺、石門寺的僧尼相互勾結(jié),狼狽為奸,為害鄉(xiāng)里,被平定州派官兵剿滅,并將二寺一觀徹底焚毀。碧霞觀村人仍感念碧霞元君神寺院,曾經(jīng)帶給碧霞觀村人昔日的熱鬧景象,故還用碧霞觀為村名沿用至今。
桃軀村原名桃居。在距桃軀5千米的庫城村東南方向,有一座山“上察于天,下極于地”。屬昔陽境內(nèi)太行山頂峰,海拔1864米,古稱白巖山。白巖山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山桃樹遍野,陽春三月,桃花朵朵,密密匝匝,燦然如錦,韻味悠長”。是年,山洪大發(fā),白巖山洪峰像脫韁的野馬,咆哮著從庫城狹窄的河道漫步在幾百米寬的桃軀河床上。洪水退去不久,滿河道長出了清一色的小苗子,在人們驚異之余,有識之士告訴大家,這是桃樹苗,是白巖山上沉積的桃核沖下山來,到這里的河床寬,減緩了沖擊力,故桃核鉆在了縫隙里,現(xiàn)在就長出了苗。村人喜出望外,趕緊將兆示吉祥的桃樹小苗移栽到河畔、地堰、莊里、院中。因為苗多,很多人怕移不活,就在一個坑里栽兩三株。三五年過去,樹長成了,結(jié)果就出現(xiàn)了當時并不被人認識的自然嫁接法,即多棵苗長成了一根樹,古稱連理枝。春季來臨,綠樹成林,繁花似錦,淡紅的、白色的、深紅的,花朵綻放,將全村點綴為樹的綠蔭,花的海洋。七八月間,桃壓枝頭,果實累累,大的、小的、紅的、青的,挑逗的過往行人饞涎欲滴。尤其經(jīng)過自然嫁接的桃樹成為桃的一個變種,結(jié)出個大肉厚、味甜汁多核小的桃子,飲譽四方。在宗教信仰非;钴S的時代,人們說這是神賜給的產(chǎn)物。所以,桃木被人們神化為劫兇避邪的神木,每逢佳節(jié),人們用桃木板寫神荼、郁壘二神明,懸掛門旁;蜃鳛榫碌膶殑Γ瑨煸谑覂(nèi),以祛邪避兇。用桃核做為各式優(yōu)美的工藝品與騰圖放在一起奉祀。小孩子多戴有桃核做成的項串、手鏈以保平安。桃仁還可榨油、食用、入藥。五代后,人們將桃板為符,題寫聯(lián)語,如“新年納余慶,嘉年號長春”,更成為家庭必備。從此,這里就成了桃的居所,桃的產(chǎn)地,桃的故鄉(xiāng)。人們將村名稱之為桃居。桃居之所以在這里建村,是占據(jù)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四周山野屏障,中有河道通達。東山青龍山(亦稱臥龍山),西山白虎山,間距幾千米,形成了村中寬廣的開闊地帶。古有“左則青龍蟠蜿,右則白虎蹲踞”的喻意,被留在古剎寺的楹聯(lián)上。南山大南垴、小南垴。北坡大寒垴、龍得垴(龍頭),恰到好處地將村圍了起來,文人墨客形象地深化為“蟠龍賁信于其藏,蛟魚踴躍于其淵”。將村比做“蟄伏的龍”。故村人依其“蛇蟠筋脈壯,龍死軀殼在”之意,將桃“居”改為桃“軀”。桃的淵淵宛在,軀的寓意深長。自古以來,桃軀村飽含新意,以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沿用至今。
青沙巖原名青龍山,是一座灰綠色砂石構(gòu)成的山嶺,南北走向,形似巨龍翻騰,故稱青龍山(也叫東莊嶺)。山東一覽皋落盆地勝景。山西半腰處迤延處一座獨立的孤峰東坡,獨自矗立在青巖底村東。東坡山上灌木叢生,梯田環(huán)繞,山下是土厚地平的一片開闊地。西有貫通南北,總長5.6公里的石灰?guī)r西山、莊窩掌為屏。原散居在東莊嶺、山溝、井巖、莊窩掌、東掌、朱家莊一帶的住戶不斷的向這里集聚,村落開始形成。村人依其居住在青沙巖下,取名青巖底村至今。
西溝或許古而有之,也是皋落村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一個地名。因為皋落村舊石器時代晚期“洛國”的遺址和皋州府遺址都在本村東的北溝和北崗一帶,距西溝村不過幾百米的距離,而且在村西的沙巖下建有山神廟,鳳凰山上建有蟲王廟(亦名蟣蠟廟)。由此證明,即便西溝早就冒起古人居住的炊煙,當屬皋落村較貧窮的農(nóng)人在此散居謀生,并未形成村落。元時始置里、甲,明置鄰、保,均為皋落里庶民。直到清初,雖說村莊不是很大,根據(jù)村域區(qū)劃,曾被劃為西溝村。古代,當?shù)赜小皵?shù)家臨水自成村”之說,但真正載入史冊的村落多為自主管理,上有官方區(qū)劃的村級建置為基礎(chǔ),故本政區(qū)不將自然村列入村屬范疇之中。即便村落早已形成,后來被主村兼并的,仍在此例。故西溝村從立村后,以其固有的稱謂,沿用西溝村至今。
在“古人穴居而野處”的時代,古洛國及東山皋落氏的居住條件仍處于山地與沿河交替邊緣階段。人們在完成了以采集和漁獵生產(chǎn)為主的生活模式之后,又完成了經(jīng)濟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即發(fā)明了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進入了靠自己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chǎn)物生產(chǎn)的時代。生活資料有了較可靠的來源,人類開始定居生活。這時候赤狄族人東遷皋落,與當?shù)厝穗s居。當時的文化發(fā)展較快,氏族公社達到繁榮階段,生產(chǎn)活動和宗教信仰成為規(guī)范人類言行的手段。制陶,紡織和石器磨光等技術(shù)得到廣泛應(yīng)用。農(nóng)業(yè)成為決定性生產(chǎn)部門。手工業(yè)的分工產(chǎn)生了較多的剩余產(chǎn)品。隨之,鐵犁與牛耕結(jié)合,改變了農(nóng)業(yè)技術(shù),鐵斧、鐵鋸等工具的應(yīng)用,使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qū)成為可能。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皋落村夜河口并未徹底坍塌所形成的“轉(zhuǎn)城!,制約了東山皋落氏部族的社會發(fā)展。神靈坡、皋落山的先人們只能南用“轉(zhuǎn)城海”水草,北靠“養(yǎng)魚池”(古有皋落轉(zhuǎn)城海,車寺養(yǎng)魚池之說)發(fā)展生產(chǎn)。當時,車寺村西北有邢底巖隘口,東有石翁水河道,古有的天然養(yǎng)魚池也在夜河口坍塌決堤的那一天被徹底摧毀,只留下溪水長流所形成的河道內(nèi)連接不斷的小池塘(俗稱養(yǎng)魚池)。廣闊的車寺小盆地就成為皋落氏發(fā)展生產(chǎn)的最佳階段。公元前660年,赤狄東山皋落氏滅亡后,所余殘部混入民間,在晉人的教化下,一改強悍,兇猛,好戰(zhàn)的赤狄遺風,過起了貧民生活,并逐漸北晉人同化。特別是宗教信仰的持續(xù)興盛和后來佛教文化的滲透,車寺村籠罩在不同凡響的道教、佛教信仰氛圍之中。不知從何時起,“國有大固天災(zāi),彌祀社稷禱祠”遍及全村,土地公、鐘馗神守宅護院。五道廟建在四方,山有山神廟,河有河神廟,地有牛王廟、蟲王廟,護佑民康年豐。奶奶廟、娘娘廟祈子多福。玉皇廟、天啟廟、彌陀院、佛光庵、壽圣寺、孔公寺分布在各個方位。全村人成了宗的使者,佛的信徒。在這樣的氛圍中,人們自己起了個高雅的佛號叫“居士”,久而久之,居士就成了車寺村的村名。車寺村優(yōu)越的農(nóng)耕環(huán)境和先進的手工作坊,早就使他們成為富甲一方的巨頭。在他們滿足于廣積資財,居財之士,稱為居士。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自命清高,居室稱士,還為居士時,周圍及外界的人們只知道皋落有皋落氏,皋落山,村東有最高峰馬車(ju)嶺。不知道“居士”為何方神圣,居士們才開始研究村名的真正含義。首先,“居士”僅僅代表了民眾,而寺則反映了民眾崇尚宗佛、修寺建廟,一心向善的村情,滿村的寺廟,寺院,寺觀應(yīng)體現(xiàn)出來,故士改為寺,寺近士音,應(yīng)取居寺。其次,居寺是人們住在寺廟之意,人們既非和尚,也非道士的有傷風化。而村中最高峰叫馬車(ju)嶺,一座山能用象棋中的“馬”和“車”,做為村,“車”通“居”,那么車寺豈不美哉!從此居士村改名為車寺村。但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擺棋布局對弈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而車馬已成為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幫手。紡車,戰(zhàn)車,水車,滑車,扇車等帶“車”的器具廣泛被人們應(yīng)用,男女老少都識得它是“車”(che)。在歷史的長河中,車(ju)寺就改叫為車(che)寺村。曾有外地人到車寺村堪輿墓地,并勒石銘為車私村,或系刊誤,或系勒石者別出心裁,車私一說,從未被村人或官方認可過。故車寺村名沿用至今。
簸箕洼原名為地名。早先的時候?qū)俑蘼涞亟,人類居住處于散居情形。后來,南莊村從皋落分離出來,這里就成了南莊村的轄地。在農(nóng)耕生產(chǎn)興起時,村里的貧困人家和外來流民住在這里,將荒涼偏僻的簸箕洼開墾了出來。住戶以向南莊地主繳納地租耕地土地。清初,“前因冰火之后屢年荒歉”大部鄰散住戶都向村落集中,簸箕洼只留下三二戶外來流民居住,叫住山莊。再后來,逃荒的、避難的、甚至討吃要飯的,都在簸箕洼定居下來,村落復(fù)始形成。民國時期編有1閭6鄰,仍屬南莊編村?谷諔(zhàn)爭時期,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昔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皋落成立,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進駐皋落,昔陽縣下屬公安局、承審處、大眾醫(yī)院、電話局等單位進駐簸箕洼。經(jīng)過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簸箕洼做為南莊村治下的自然村,仍在南莊村分果實,斗地主。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后,本村才從南莊村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行政村至今。
柳溝村原名西窯灣,后改名東平溝。在此之前,村人散居于村四周的山上、溝里和西窯灣一帶。農(nóng)耕生產(chǎn)成為決定性生產(chǎn)部門時,村人集聚到村東的一條溝里居住,取名東平溝,喻意就是要村人平安吉祥。據(jù)傳,村里荒蕪的土地,漫山遍野長滿了柳樹和沙棘(當?shù)仄毡榉Q沙棘為醋溜溜),村人將其開墾為肥沃的農(nóng)田。大有之時,人們感念樹神的恩賜,便用柳樹和醋溜的柳字取代了東平,改名為柳溝,似乎恰如其分。另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瘟疫橫行,人死不及掩埋。一翁染疫,自忖下場悲慘,逐爬往野外等死。身邊幾株小苗,鮮嫩無比,便食之。頃刻蕩氣回腸,疫相漸退,自覺如好人一般,馬上回村,召集眾人出外挖菜吃,一時間村人漸鍵如初,后經(jīng)郎中辨認,才知是當?shù)夭⒉欢嘁姷囊环N植物柳葉菜救了村人的姓名。人們說東平溝并不太平,干脆改為柳溝村吧!從此,柳溝村沿用至今。
本村原為鋪上、疙塔店兩個行政村。2002年8月昔陽縣撤鄉(xiāng)并村時,合并為鋪上村。疙塔店村東南3公里的馬嶺山,是一個天然隘口,寬300米,長200米,深300米,坡度40-50°。古為晉趙兩國通道交匯處,兩側(cè)山峰險峻,扼控疆界,交通不便,易守難攻,故自古就是兵防重地。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開始依隘口筑城,曰馬嶺關(guān)。建有內(nèi)城、外城、吊橋、城垛、箭樓等,為關(guān)之鎖鑰。從此,兵防不斷,人員流動廣泛。和平年間,貿(mào)易往來,商賈遍生。居住在放馬場、前莊、中莊、里莊、松樹咀、三里坡、石柱洼等地的山野住戶在發(fā)展農(nóng)耕樵獵的同時,間或搞起了商貿(mào)生意。村人郭姓“揮巨金”、“擁腳力數(shù)十匹”辦起馱運,取名郭馱店。五代末后周(951-960)年間,少年時期的宋太祖趙匡胤“千里單騎送京娘”夜宿于此,受到郭掌柜的盛情款待,住的舒適,吃的稀罕。因京娘“偶染小恙”,又趙匡胤貪戀本村山水,故“耽擱三二日不得成行”。郭掌柜總以野菜山味和莜面栲栳栳、手捻圪垯相待。臨行前趙匡胤掏出20兩金元寶支付住店費用,嚇了郭掌柜一跳,本來他沒有這么多零錢找兌人家,但常在生意場應(yīng)對的郭掌柜靈機一動說:“爾付一文錢足矣”!趙匡胤心知肚明,也不說破,一定要找他找兌。郭掌柜也較上了勁,就是只要一文錢,可找渾身上下就是找不到一文錢,覺得很失體面!耙晃腻X難倒英雄好漢”就在這里發(fā)生。最后很不情愿的將金元寶贈與郭掌柜說:你做生意很精明,飯桌是樹圪垯。凳子也是樹圪垯,吃的還是手捻圪垯。你不覺得這些圪垯很像馬嶺關(guān)的瞭望塔嗎?本來你這里山小、村小、店小,銀子也。ㄉ伲贿m宜村人久居,你再叫個郭馱店,不是顯得只有你一家人嗎!干脆就叫疙塔店挺好的,既顯示了你店里的風格,又突出了瞭望塔的深意。你在這里也不會久居,帶上這些錢到山上開闊地段建店鋪去吧!趙匡胤告別了郭掌柜,將京娘送回山西蒲州小祥村的家中,又返回河北隆堯投奔了郭威。公元960年“陳橋兵變”,趙匡胤稱帝,建立了北宋政權(quán)。郭掌柜想起人家說的有理,就將郭馱店改名為疙塔店村,到山上的道邊修起了若干店鋪,分為東鋪、西鋪。果然生意興隆,買賣昌盛,一時間成為晉冀貿(mào)易集散、商賈云集之地。因店鋪建在“山上”,又地處四周高處,東下邢都(今邢臺),南赴梁榆(今和順),北達樂平(今昔陽)非常便利。故山上改為鋪上,沿用鋪上村名至今。
在皋落村立村以后,盆地四周的土地、山水統(tǒng)歸皋落村所有。位于盆地東岸的東溝為皋落曲水的支源,清泉不斷,溪水潺潺,最適合村人居住,故住在附近山上,溝里的村人陸續(xù)集中到較高的平整地帶居住。早先可考的姓氏有宋、光、李、趙、黃、孟等,擇地而居的遺址有紅巖峪、馬車嶺、三不長溝、萬糧嘴、木峪、小東溝等。北宋時期,人口漸增,村落開始形成。因本地屬盆地東岸的一條溝,多為皋落村治下的自然村,故村人依其地理位置,取名東溝。清初實行村里制,東溝被編為行政村。1982年2月,因與洪水鄉(xiāng)東溝村同名,經(jīng)晉中地區(qū)行政公署批準,昔陽縣人民政府將本村更名為東峪溝村至今。不可思議的是隨著東峪溝人的逐漸增多,戶數(shù)不斷擴大,村域也在增大,而且村的形狀越來越完整地建成了一條活生生的龍。站在村南高處,不管什么角度,只要能看到東峪溝村容、村貌、村景的,你會驚異地發(fā)現(xiàn)東峪溝村是一條生龍活虎的龍再世,頭朝東,尾朝西,腹背清楚,麟爪分明。余不識真龍,但它比真真實實的大鯊魚(鮫)有過之而無不及。古有“喝著楊趙水,滋潤皋落人:護佑?xùn)|峪溝村,民康又興盛”之說,可見東峪溝村龍的形成由來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