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芮城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

芮城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

明代屬芮城四都;清代屬芮城三廂;1912年廢除都里制,屬芮城縣第一區(qū);1947年4月,屬芮城縣第二區(qū);1952年9月,屬芮城一區(qū);1953年5月,區(qū)下改設鄉(xiāng)(鎮(zhèn))制,成立城關鎮(zhèn),因位于縣城周圍而得名;1954年9月取消區(qū)級建制;1956年3月,全縣42個鄉(xiāng)(鎮(zhèn))并為15個鄉(xiāng)(鎮(zhèn)),為城關鎮(zhèn);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城關鎮(zhèn)屬黃河人民公社;1959年2月,黃河人民公社更名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9月,社隊制改為鄉(xiāng)(鎮(zhèn))村制,城關人民公社改為城關鎮(zhèn);2001年4月,城關鎮(zhèn)更名古魏鎮(zhèn)至今。

戰(zhàn)國時為魏屬邑地;北周圣歷元年(698)置風陵關;明洪武八年(1375)設風陵巡檢司,屬潼關衛(wèi);清雍正五年(1727),屬永濟縣;乾隆四年(1739)復歸潼關;清光緒屬永濟縣風陵鄉(xiāng);1918年為永濟縣第四區(qū);1947年為永樂縣第一區(qū);1949年7月為芮城縣第五區(qū);1950年3月劃歸永濟縣第三區(qū);1953年5月,為趙村鄉(xiāng);1956年3月由趙村、田上、焦蘆、西太陽4個鄉(xiāng)合并為風陵渡鄉(xiāng);1958年10月與長旺鄉(xiāng)、七里鄉(xiāng)、北曲鄉(xiāng)合并成立東風公社,同年11月由永濟縣劃歸芮城縣;1959年5月更名為風陵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從中又分出中瑤公社;1984年9月公社機構撤銷改為風陵渡鎮(zhèn);2001年4月,將中瑤鄉(xiāng)、漢渡鄉(xiāng)整體并入,設立新的風陵渡鎮(zhèn)。

原名浢津,因有一浢津渡口得名。

明代為芮城一都陌底里(名稱來歷失考)。

清代為芮城頭都陌底里。

1918年為芮城縣第二區(qū)。

1949年7月為芮城縣第一區(qū)。

1952年9月屬芮城縣第四區(qū),1953年5月設陌南鄉(xiāng)。

1954年9月區(qū)建制撤銷。

1956年3月原陌南、朱呂、坑南3個鄉(xiāng)合并為陌南鎮(zhèn)。

1956年3月,陌南、朱呂、坑南3個鄉(xiāng)合并為陌南鎮(zhèn)。

1958年8月,原陌南、劉堡、石坡、韓家4個鄉(xiāng)鎮(zhèn)合并組成五星人民公社。

1959年5月更名陌南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分置為陌南人民公社、石坡人民公社,同年7月石坡人民公社更名嶺底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公社機構時,改為陌南鎮(zhèn)。

明清為芮城二都;1947年4月屬芮城縣第二區(qū);1953年5月設西陌鎮(zhèn);1956年3月,西陌鎮(zhèn)、奉公鄉(xiāng)和上莊鄉(xiāng)的燕家窯合并為西陌鎮(zhèn),轄西陌燎原社、朱陽建華社2個農(nóng)業(yè)合作社;1958年8月,西陌、東壚、石湖3個鄉(xiāng)組成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5月更名為西陌人民公社;1961年6月,析出東壚人民公社;1984年9月,設立西陌鄉(xiāng);1995年3月,設立西陌鎮(zhèn)至今。

北周武成元年(559)置永樂縣,為縣治所在地。

隋開皇三年(583)廢永樂縣。

唐武德元年(618)復置永樂縣。

宋熙寧六年(1073)廢永樂縣。

金天德元年(1149)河中府置永樂鎮(zhèn)。

清雍正六年(1728)以后,為蒲州府永樂分府同知署駐地。

清光緒屬永濟縣風陵鄉(xiāng)。

1942年為永濟縣第三區(qū);1947年8月,永樂屬永樂縣二區(qū);1949年6月,永樂縣撤銷,為芮城縣第四區(qū);1950年3月劃歸永濟縣第四區(qū);1953年5月為永樂鄉(xiāng);1956年3月,永樂、高家兩鄉(xiāng)合并為永樂鄉(xiāng);1958年10月,屬衛(wèi)星人民公社,同年11月由永濟縣劃歸芮城縣。

1977年7月成立原村電灌站農(nóng)場,公社級單位。

1984年9月改為原村鄉(xiāng),因鄉(xiāng)政府駐地原村而得名。

1995年3月改為永樂鎮(zhèn)。

清代屬永濟縣風陵鄉(xiāng);民國初期屬永濟縣第三區(qū);1947年4月屬永樂縣第二區(qū);1949年7月屬芮城縣第四區(qū);1950年3月劃歸永濟縣第四區(qū);1958年10月屬衛(wèi)星人民公社,同年11月劃歸芮城縣;1959年5月更名大王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為大王鄉(xiāng);1998年3月,改鄉(xiāng)設大王鎮(zhèn)。

清代屬永濟縣風陵鄉(xiāng)。

1918年屬永濟三區(qū)。

1947年4月,屬永樂縣二區(qū)。

1949年7月,永樂縣并入芮城縣,屬第四區(qū)。

1950年3月,劃歸永濟縣,屬第六區(qū)。

1958年10月屬火箭人民公社,同年11月劃歸芮城縣。

1959年5月更名為陽城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為陽城鄉(xiāng);1999年12月設立陽城鎮(zhèn)。

明清時屬芮城二都南磑里。

1947年4月屬芮城縣第二區(qū)。

1952年9月屬芮城縣第一區(qū)。

1956年3月由東山底、馮村、柴村、石門、楊家5個鄉(xiāng)合并為南磑鄉(xiāng)。

1958年8月宜村、南磑、南張3個鄉(xiāng)和城關鎮(zhèn),合并成立黃河人民公社。

1959年5月,南磑、南張兩個管理區(qū),劃為南磑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改為南磑鄉(xiāng)。

2019年末,撤銷南磑鄉(xiāng),設立南磑鎮(zhèn),轄區(qū)范圍及政府駐地不變。

明清為芮城縣二都。

1947年4月,屬芮城縣第一區(qū)。

1952年9月,屬芮城縣第二區(qū)。

1953年5月成立東壚鄉(xiāng)。

1956年3月,原東壚、西南、東呂、董壁4個鄉(xiāng)合并為東壚鄉(xiāng);1958年8月,東壚、西陌、石湖3個鄉(xiāng)組成紅旗人民公社。

1959年5月,更名為西陌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公路南的東壚、曹莊、東呂、西南、老莊5個管理區(qū)劃出組成東壚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為東壚鄉(xiāng)。

明清屬芮城三都。

1918年屬芮城縣第三區(qū)。

1947年屬永樂縣第三區(qū)。

1949年7月為芮城縣第三區(qū)。

1953年5月設學張鄉(xiāng)。

1956年3月學張鄉(xiāng)和三坑、馬村、漢渡3個鄉(xiāng)的部分村合并為學張鄉(xiāng)。

1958年8月,學張、窟垛、孔村、大陽4個鄉(xiāng)合并成立條南人民公社。

同年12月,條南公社撤銷,學張、窟垛管理區(qū)劃歸黃河公社。

1959年5月,學張、窟垛管理區(qū)和衛(wèi)星公社的孔村、大陽管理區(qū)組成學張人民公。

1984年9月改社為學張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