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莊順小河(陽豐河)而建,因交通便利,設(shè)有小店鋪,取名順河店。順河店街南北各有一寺廟,明成化14年(1478),街北寺廟內(nèi)一道士,名最慈法師,發(fā)現(xiàn)有一只風(fēng)凰曾在此落腳,隨改莊名陽鳯。后“鳯”寫成奉。此地又有陽奉店之稱,漸寫成陽豐。又莊后小河北邊有一南北向土冢,長約200米,形似鳳凰,且首向太陽,位河水之陽,故稱陽鳳,河得名陽鳳河,村以河名。清同治三年(1863年)建寨,寨東、西門樓上各有青石一塊,上刻“遂邑陽鳳街,清同治三年建”,所以人們又稱“陽鳳河街”。后來,將鳳寫成奉,又漸演變成豐,故名陽豐。 |
明代初期,馬員外始居,種有果園,取名馬里園。明萬歷年間,趙氏父子從山東省青州府逃荒到馬員外家借宿,后馬員外搬走,把女兒許配趙家。趙姓第四代子孫趙純封為儒官,清乾隆年間告老還鄉(xiāng),在莊后(北)小泥河(羅李河)上修一座小石橋,因此河經(jīng)常無水,得名干石橋,遂改莊名干石橋。 |
明代中期趙姓居此,為趙莊。明末清初,趙姓興旺強(qiáng)盛,常行惡欺壓鄉(xiāng)里,后因搶劫劉洪起(劉扁頭)糧餉,家族被滅。徐黑一家從遂平城東蔡崗遷此定居,更莊名為黑趙。 |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小樓,取名劉樓。 |
宋代末年(1279)李姓在此安家,取名李家莊。明末(1627),羅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明天啟年間,李姓漸衰。明崇禎年間,羅氏家族改莊名羅李。 |
據(jù)明朝隆慶年間重修三仙廟碑文記載:此莊名桃花店。明末,蘇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因地處交通要道,隨開一飯店,改莊名蘇家店(清順治十六年遂平縣志卷五有載)后諧音,漸成索店。 |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李、楊、黃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莊,后李姓在村東用土坯蓋一小樓,得名土樓。 |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王悅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取村名王悅。 |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肖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取名肖莊。 |
清末,邢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為交通方便,在村后石羊河(已廢)上建一小木橋,取莊名邢橋。 |
楊莊。明朝洪武年間,楊姓始居,故名。 |
隋末,張姓開荒建莊于此,取名張莊。據(jù)大石橋石碑(蛟龍碑)記載:唐初大將尉遲恭(字敬德)曾帶兵駐扎于此,為交通方便,修建木板橋一座,取名張莊橋,莊以橋名。明萬歷十三年(1585),知縣徐世隆、梁紹勛重修張莊橋時,改在現(xiàn)址,更橋名張郭橋。因橋體全部采用石條、石磙和石灰砌成,漸稱該橋?yàn)榇笫瘶颍f以橋名。 |
清宣統(tǒng)末年(1912),趙姓從遂平縣城東徐莊遷此,建小樓一座,取名趙樓。 |
清宣統(tǒng)年間,鄭姓建莊,因處古石羊河灣里,故名。 |
明末,朱姓遷此,取名朱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