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成立納雍縣后劃歸納雍縣。 1953年,為老凹壩鄉(xiāng)。 1958年,與果比、平寨、碓叉合并為老凹壩公社。 1984年,改老凹壩鄉(xiāng)。 1991年末,武佐、果比2小鄉(xiāng)并入老凹壩鄉(xiāng)。 2015年,撤銷老凹壩鄉(xiāng),設(shè)立玉龍壩鎮(zhèn)。 |
殷周時期,為鬼方。 戰(zhàn)國時期,為夜郎。 漢代時期,為漢陽縣、平夷縣屬地。 晉代時期,屬平蠻縣。 清康熙四年(1665年),屬大定府管下悅服里、大有里地。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shè)縣,屬大定縣西二區(qū)、西五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納雍置縣后,屬義中直屬聯(lián)保、義中等鄉(xiāng)。 1950年,屬樂治區(qū)義中鄉(xiāng)。 1952年,分為沙包、義中2鄉(xiāng)。 1956年—1958年,為義中、沙包、永安3鄉(xiāng)。 1958年秋,成立沙包、義中、永安3公社;后樂治區(qū)劃為4公社,龍古屬樂治公社,沙包、義中并沙包公社。 1959年,以區(qū)為大公社,原公社改管理區(qū)。 1961年,恢復(fù)區(qū)建制,合并公社,義中、永安2公社并入沙包公社。 1966年,永安公社并入沙包公社,并改名新華公社,義中公社改名新橋公社。 1967年,又從沙包劃出永安公社。 1981年,改為沙包、義中、秀才壩3公社。 1984年,為沙包、義中、秀才壩3鄉(xiāng)。 1991年末,并為沙包鄉(xiāng)。 2015年,撤銷沙包鄉(xiāng),設(shè)立沙包鎮(zhèn)。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水東鄉(xiāng)大部分屬大方縣,小部分屬織金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成立納雍縣時劃歸納雍縣。 1950年,為水東鄉(xiāng)。 1958年,成立水東公社。 1984年,水東公社改鄉(xiāng)。 1992年,老包、木城、箱子、簸落5小鄉(xiāng)并入水東鄉(xiāng)。 2015年,撤銷水東鄉(xiāng),設(shè)立水東鎮(zhèn)。 |
1941年以前屬于大方縣,后劃歸納雍縣。 1953年鼠場,加科兩鄉(xiāng)合并為鼠場鄉(xiāng),同時,并成立了河溪鄉(xiāng),坐拱鄉(xiāng)、長沖鄉(xiāng)。 1956年、1957年坐拱鄉(xiāng)改為坐拱管理區(qū)。 1958年,鼠場、科、長沖分別建立人民公社,并在此時,海座與河溪也相應(yīng)合并為河溪公社;1959年建立了坐拱人民公社。 1966年,鼠場公社與加科公社并為曙光公社;長沖公社與坐拱公社并為坐拱公社。 1970年,坐拱公社分為坐拱和長沖兩個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經(jīng)上級批準(zhǔn)改為岔沖公社。 1984年,農(nóng)村基層組織建設(shè),各公社又分別改為曙光鄉(xiāng)、坐拱鄉(xiāng)、岔沖鄉(xiāng);截至2021年3月,曙光鎮(zhèn)下轄13個社區(qū),12個行政村。 2021年底八一、箐腳等7社區(qū)改為村。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后劃歸納雍。 1953年,由硐口鄉(xiāng)的半個村和永和鄉(xiāng)的牛場村合并成新房鄉(xiāng)。 1958年,并社名為新房公社。 1984年7月,改為陽長區(qū)新房苗族彝族鄉(xiāng)。 1991年11月,陽長區(qū)新房苗族彝族鄉(xiāng)、黃家屯彝族苗族鄉(xiāng)、以角苗族彝族鄉(xiāng)和營盤鄉(xiāng)合并為新房彝族苗族鄉(xiāng)。 |
清康熙四年(1665年),為大定府仁育里六甲。 民國四年(1915年),為大方縣貓場區(qū)東關(guān)聯(lián)保。 民國三十年(1941年),成立納雍縣時劃歸納雍縣。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為納雍縣維新區(qū)厙東關(guān)鄉(xiāng)。 1958年秋,改東關(guān)公社。 1981年,更名厙東關(guān)公社。 1984年,改厙東關(guān)鄉(xiāng)。 1992年2月,梅花箐、厙東關(guān)鄉(xiāng)合并為厙東關(guān)彝族苗族白族鄉(xiāng)。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納雍縣劃歸納雍縣。 1958年,成立董地公社。 1984年,改董地鄉(xiāng)。 1991年,砂落、石關(guān)2鄉(xiāng)并入董地鄉(xiāng),并改董地苗族彝族鄉(xiāng)。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納雍縣劃屬納雍縣。 1958年,成立化作公社。 1966年,與以麥合并為紅巖公社。 1972年,復(fù)稱化作公社。 1984年7月20日,建成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不含原來以麥鄉(xiāng)、黑塘鄉(xiāng)、砂壩鄉(xiāng))。 1992年,原化作、以麥黑塘3鄉(xiāng)和砂壩鄉(xiāng)的聳古、羊場、安山(伙仲)合并建立化作苗族彝族鄉(xiāng)。 |
清代時期,屬大定府。 民國時期,屬大方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納雍縣時劃歸納雍縣。 1950年解放初,為姑開苗族彝族鄉(xiāng)。 1958年6月,姑開、永德、順利合并為姑開公社。 1962年6月,屬姑開區(qū)。 1984年,改姑開苗族彝族鄉(xiāng)。 1992年11月,引底苗族彝族鄉(xiāng)、凹梳苗族彝族鄉(xiāng)的安坪村并入姑開苗族彝族鄉(xiāng)。 |
清代時期,屬大定府。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納雍縣時劃歸納雍縣。 1953年,為伐木、大地、戈落3鄉(xiāng)。 1958年,與法窩合并為羊場公社。 1984年7月,建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 1992年,羊場、法窩、凹梳3個鄉(xiāng)合并為羊場苗族彝族鄉(xiāng)。 |
鍋圈巖苗族彝族鄉(xiāng)原名鍋圈巖馬場。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納雍縣時劃歸納雍縣。 1953年,為馬場鄉(xiāng)。 1958年,改馬場公社。 1981年,更名鍋圈巖公社。 1984年,改為鍋圈苗族彝族鄉(xiāng)。 1952年—1991年,屬姑開區(qū)。 1992年,馬場苗族彝族鄉(xiāng)和馬擺苗族彝族鄉(xiāng)并入鍋圈巖苗族彝族鄉(xiāng)。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后劃歸納雍縣。 1953年,建昆寨鄉(xiāng)。 1958年,改昆寨公社。 1984年7月20日,建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為昆寨苗族彝族白族鄉(xiāng),屬治昆區(qū)。 1991年,撤銷治昆區(qū),建新河鄉(xiāng)、治溝苗族彝族鄉(xiāng)并入昆寨苗族彝族白族鄉(xiāng)。 |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屬大定府。 民國三年(1914年),設(shè)大定縣,屬悅服里。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納雍縣,劃歸納雍縣。 1953年,建立左鳩戛鄉(xiāng)。 1958年,改左鳩戛公社。 1966年,與坡其公社合并為興文公社。 1972年,析為左鳩戛公社、坡其公社。 1982年,建鄉(xiāng)。 1992年,坡其、左鳩戛2鄉(xiāng)合并為左鳩戛彝族苗族鄉(xiāng)。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納雍縣劃歸納雍縣。 1953年,屬納雍縣,治昆區(qū)。 1962年6月,三鄉(xiāng)并為紅旗公社。 1963年1月,紅旗公社又分為3公社。 1965年4月,3公社又并為紅旗公社。 1972年1月,治昆區(qū)恢復(fù)為8公社,豬場轄區(qū)再次分為3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大隊改村。 1992年初,自新、豬場、新寨3鄉(xiāng)并為豬場苗族彝族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