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屬群舸古國。 明崇禎三年(1630年)屬水西宣慰司的法戈則溪。 清康熙四年(1665年)屬大定府大有里、嘉禾里。 民國曾先后屬大定縣三、四、五區(qū),并為區(qū)公所駐地。 1941年,成立納雍縣劃歸納雍縣。 1942年,設立雍熙鎮(zhèn)。 1953年,雍熙鎮(zhèn)改名城關鎮(zhèn),劃歸城關區(qū)。 1957年,恢復雍熙鎮(zhèn)。 1959年,雍熙鎮(zhèn)改為城關區(qū)。 1981年12月,城關區(qū)復為雍熙鎮(zhèn)。 1987年12月,雍熙鎮(zhèn)、城關區(qū)分設。 1992年1月,原城關區(qū)貓場鄉(xiāng)、復興鄉(xiāng),鬃嶺區(qū)楊家營鄉(xiāng),張維區(qū)鬧地鄉(xiāng),居仁區(qū)家貓鄉(xiāng)的左翼和果支村,合并為雍熙鎮(zhèn)。 2013年,撤銷雍熙鎮(zhèn),設置雍熙街道。 以原雍熙鎮(zhèn)木井村、楊家河村、余家?guī)r村、經營村、燎原村、永豐村、興隆村、浪廠田村、永明村、岔河村、石板坡村、木蘭村、海壩村、友誼村、苦李河村、河尾巴村、高坡村、高原村、龍井村、雙水井村、中華社區(qū)、農貿社區(qū)、公園社區(qū)、茶林社區(qū)、沿河社區(qū)等25個村(社區(qū))地域為雍熙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qū)域。 雍熙辦事處駐中華社區(qū)。 |
文昌街道辦事處原名大免場,民國年間改名宣化鎮(zhèn),1942年又更名為雍熙鎮(zhèn),1953年改名為城關鎮(zhèn),1959年恢復城關區(qū),1991年建并撤時保留了雍熙鎮(zhèn),2013年5月9日,《貴州省政府關于同意撤銷納雍縣雍熙鎮(zhèn)王家寨鎮(zhèn)設置雍熙等3個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黔府函[2013]98號)文件:同意撤銷納雍縣雍熙鎮(zhèn),設置雍熙、文昌兩個街道辦事處。 以原雍熙鎮(zhèn)沙鍋寨村、石板河村、環(huán)城村、黃包包村、后寨村、左翼河村、果支村、坐勒村、鬧地村、中寨村、貓場村等11個村(社區(qū))地域為文昌街道辦事處行政區(qū)域,2013年8月20日文昌街道工作組成立,2013年9月18日掛牌成立文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 |
殷周時期,屬鬼方。 戰(zhàn)國初期,屬夜郎。 唐代時期,為湯望州和郝州屬地,分別隸黔州都督府和戌州都督府。 元代時期,屬八番順元路宣慰司轄地。 明代時期,屬貴州宣慰司安氏所轄火著則溪地。 清康熙四年(1665年),設立大定府,屬府親轄地大有里。 民國時期,屬大方縣西五區(qū);民國三十年(1941年),納雍建縣后劃歸居仁鄉(xiāng)。 1950年,解放后,為居仁區(qū)。 1992年,撤并建,名王家寨鎮(zhèn)。 2013年5月,撤銷王家寨鎮(zhèn),設置居仁街道。 2019年8月,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9〕83號》批準同意對原居仁街道的行政區(qū)劃調整,析出珙桐街道、利園街道和宣慰街道。 |
殷周屬鬼方。 春秋屬群舸古國。 戰(zhàn)國初期屬夜郎。 唐為湯望州和郝州屬地,分別隸黔州都督府和戌州都督府。 宋末諸州皆廢,稱羅氏鬼國,王家寨鎮(zhèn)屬其領地。 元屬八番順元路宣慰司轄地。 明屬貴州宣慰司安氏所轄火著則溪地。 清康熙四年(1665年)設立大定府,屬府親轄地大有里。 民國時屬大方縣西五區(qū)。 1941年,納雍建縣后劃歸居仁鄉(xiāng)。 1950年,解放后,為居仁區(qū)。 1992年,撤并建,名王家寨鎮(zhèn)。 2013年5月,貴州省人民政府發(fā)布《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撤銷納雍縣雍熙鎮(zhèn)王家寨鎮(zhèn)設置雍熙等3個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黔府函〔2013〕98號)文件,同意撤銷納雍縣王家寨鎮(zhèn),設置居仁街道。 201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發(fā)布《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畢節(jié)市部分行政區(qū)劃調整的批復》(黔府函〔2019〕83號)文件,同意納雍縣設置宣慰街道,宣慰街道轄原居仁街道的壩子社區(qū)、糯克社區(qū)、法那社區(qū)、宣慰社區(qū),街道辦事處駐宣慰社區(qū)。 |
殷周屬鬼方。 春秋屬群舸古國。 戰(zhàn)國初期屬夜郎。 唐為湯望州和郝州屬地,分別隸黔州都督府和戌州都督府。 宋末諸州皆廢,稱羅氏鬼國,王家寨鎮(zhèn)屬其領地。 元屬八番順元路宣慰司轄地。 明屬貴州宣慰司安氏所轄火著則溪地。 清康熙四年(1665年)設立大定府,屬府親轄地大有里。 民國時屬大方縣西五區(qū)。 1941年,納雍建縣后劃歸居仁鄉(xiāng)。 1950年,解放后,為居仁區(qū)。 1992年,撤并建,名王家寨鎮(zhèn)。 2013年5月,貴州省人民政府發(fā)布《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撤銷納雍縣雍熙鎮(zhèn)王家寨鎮(zhèn)設置雍熙等3個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黔府函〔2013〕98號)文件,同意撤銷納雍縣王家寨鎮(zhèn),設置居仁街道辦事處。 以原王家寨鎮(zhèn)17個村(社區(qū))地域為居仁街道辦事處行政區(qū)域,辦事處駐街上社區(qū)。 201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發(fā)布《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畢節(jié)市部分行政區(qū)劃調整的批復》(黔府函〔2019〕83號)文件,同意納雍縣設置利園街道,利園街道轄原居仁街道的和瑞社區(qū)、馬家營社區(qū)、利園社區(qū)、蟠龍社區(qū),街道辦事處駐利園社區(qū)。 |
殷周屬鬼方。 春秋屬群舸古國。 戰(zhàn)國初期屬夜郎。 唐為湯望州和郝州屬地,分別隸黔州都督府和戌州都督府。 宋末諸州皆廢,稱羅氏鬼國,王家寨鎮(zhèn)屬其領地。 元屬八番順元路宣慰司轄地。 明屬貴州宣慰司安氏所轄火著則溪地。 清康熙四年(1665年)設立大定府,屬府親轄地大有里。 民國時屬大方縣西五區(qū)。 1941年,納雍建縣后劃歸居仁鄉(xiāng)。 1950年,解放后,為居仁區(qū)。 1992年,撤并建,名王家寨鎮(zhèn)。 201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發(fā)布《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撤銷納雍縣雍熙鎮(zhèn)王家寨鎮(zhèn)設置雍熙等3個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黔府函〔2013〕98號)文件,同意撤銷納雍縣王家寨鎮(zhèn),設置居仁街道辦事處。 以原王家寨鎮(zhèn)17個村(社區(qū))地域為居仁街道辦事處行政區(qū)域,辦事處駐街上社區(qū)。 201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發(fā)布《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畢節(jié)市部分行政區(qū)劃調整的批復》(黔府函〔2019〕83號)文件,同意納雍縣設置珙桐街道。 珙桐街道轄原居仁街道的白水河社區(qū)、良豐社區(qū)、家貓社區(qū),街道辦事處駐白水河社區(qū)。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后劃歸納雍縣。 1950年,屬鬃嶺二區(qū),轄鬃嶺、陽長、永合、百興4鄉(xiāng)。 1958年,成立鬃嶺公社。 1961年,恢復區(qū)建制,為鬃嶺區(qū)。 1985年,改鬃嶺鎮(zhèn)。 1991年12月,與加嘎、坪山2鄉(xiāng)并入成鬃嶺鎮(zhèn)。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納雍縣時劃歸納雍縣。 1953年,海摩鄉(xiāng)并入陽長鄉(xiāng)。 1958年,成立陽長公社。 1984年,建鄉(xiāng)級鎮(zhèn)。 1991年,陽長、海座、洞口、堰塘4鄉(xiāng)合并為陽長鎮(zhèn)。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成立納雍縣時更名維新鄉(xiāng)。 1958年,成立維新公社。 1966年,改名光明公社。 1972年,光明公社改為維新鄉(xiāng)。 1984年,改維新鎮(zhèn)。 1991年,咪布、奢溝2鄉(xiāng)、并入維新鎮(zhèn)。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納雍縣時劃歸納雍縣。 1953年,龍場、小壩、地尾合并為龍場鄉(xiāng)。 1958年,成立龍場公社。 1984年8月13日,龍場公社改鎮(zhèn),屬龍場區(qū)。 1992年,撤銷龍場區(qū),英底、砂壩2鄉(xiāng)(部分)并入寨落鄉(xiāng),自戛苗族鄉(xiāng)、以支塘鄉(xiāng)并入龍場鎮(zhèn)。 |
唐總章年間(668年—670年),稱湯望州。 明、清時期,稱臥這。 民國時期,稱臥這貓場,屬納雍縣樂治五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 1953年,樂治、蠶箐、高枧3鄉(xiāng)合并為樂治鄉(xiāng)。 1958年,成立樂治公社。 1961年,恢復區(qū)建制為樂治區(qū)。 1984年,分出蠶箐建樂治鎮(zhèn)。 1991年,碓叉、蠶箐2鄉(xiāng)并入樂治鎮(zhèn)。 |
民國初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大方縣,建納雍縣時劃歸納雍縣。 1952年,設置百興區(qū),轄鼠場、坐拱等12鄉(xiāng)。 1958年,改百興公社。 1984年,百興公社改百興鎮(zhèn)。 1991年11月,德科、納雍河2鄉(xiāng)并入百興鎮(zhèn)。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六盤水市水城縣、織金縣分轄。 民國三十年(1941年),納雍建縣時劃歸納雍縣居仁區(qū)。 1963年,成立張維區(qū)。 1992年,撤、并、建時,原鬧地鄉(xiāng)的4個行政村劃到雍熙鎮(zhèn),由豐巖、杓坐、張家灣、補作所轄21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組成張家灣鎮(zhèn)。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為大方縣管轄。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納雍縣時劃歸納雍。 1958年前,為田壩鄉(xiāng),后與楊家營合并成田壩公社。 1981年,更名勺窩公社。 1984年,改勺窩鄉(xiāng)。 1991年,勺窩、法地、杓可、巴雍4鄉(xiāng)合并為勺窩鄉(xiāng)。 2015年,撤銷勺窩鄉(xiāng),設勺窩鎮(zhèn)。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大方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納雍縣時劃歸納雍縣。 1953年,建寨樂鄉(xiāng)。 1958年10月,成立寨樂公社。 1984年,復為寨樂鄉(xiāng)。 1992年1月,砂壩和英底2鄉(xiāng)合并入寨樂鄉(xiāng)。 2015年,撤銷寨樂鄉(xiāng),設立寨樂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