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廣昌縣各鄉(xiāng)鎮(zhèn)地名由來

廣昌縣各鄉(xiāng)鎮(zhèn)地名由來

  以境內有著名河流-旴江穿過,故名為旴江鎮(zhèn)。 [詳細]
  “頭陂”,指頭陂圩。此地始名符家,后有吳、曾、唐等姓相繼入居,以地處兩溪匯合處,呼為雙溪,后因村頭兩溪均建水陂,故改名頭陂。當?shù)厝朔Q“水壩”為“水陂”,此地名含義為,“村頭有水壩”的地方!督ú尽罚髡驴荆┹d:頭陂圩市在仁壽里,即在明正德丙子年(1516)前已形成圩市。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頭陂圩,故名頭陂鎮(zhèn)。 [詳細]
  “赤水”,指赤水圩。古時旴水流經該處,河窄水深,清冽如銀,故雅稱銀溪,亦稱白水。因是贛閩孔道,“四方行旅所聚”而成圩鎮(zhèn),稱白水圩;1931年蘇區(qū)建立紅色政權時,為示赤化,改“白水”為“赤水”。 [詳細]
  “驛前”指驛前圩。南宋紹興年間在此設謹節(jié)驛(站),稱“梅林驛站”,后在驛站之前建街市,稱“新街”;明正德《建昌府志》稱“梅驛圩市”;因新街在驛站之前,清同治廣昌縣志稱“驛前圩”。鎮(zhèn)人民政府駐驛前圩,故名“驛前鎮(zhèn)”。 [詳細]
  “甘竹”,指甘竹圩。宋時,此地為蘆茅洲,因盛產蘆茅且形似甘蔗、翠竹,取名甘竹;南宋初漸成圩市,紹興年間在此設稅場和驛站,發(fā)展成甘竹圩。 [詳細]
  “塘坊”,指塘坊圩。南宋年間,唐氏在此建村,取名金井村。后來唐氏人丁興旺,改稱唐坊。為表唐姓帶土生根,永遠昌盛,又改為塘坊。清順治年間在對面壩上建成塘坊圩市,此處改稱塘坊村里(簡稱村里)。1958年遷壩上圩場于此,被稱塘坊圩。鎮(zhèn)人民政府駐塘坊圩,故名塘坊鎮(zhèn)。 [詳細]
  “千善”指千善圩。唐時,村前有一古寺叫極樂寺。宋紹興年間(1131-1162),饒氏遷此附近建村,并捐資整修擴建極樂寺,勸人信佛從善,根據(jù)《易·益》中“君子見善則遷”之意,取村名為遷善。因極樂寺香火旺盛,帶來飯鋪、紙燭店等相繼興設,遂成街市,稱遷善圩。清末,省寫為千善,寓千萬人從善之意。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千善圩,故名千善鄉(xiāng)。 [詳細]
  “水南圩”,指圩場名。明正統(tǒng)年間,羅氏遷此建村,因茶園、馬茨二水(河)在村南匯合,取名水南。據(jù)《建昌府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載:此處在清同治前就有圩場。原有沿溪岸兩條小街,現(xiàn)建鋼筋水泥橋相連。1970年起逐漸建成一條新街和農貿市場。鄉(xiāng)政府駐水南圩,故名水南圩鄉(xiāng)。 [詳細]
  “長橋”,指長橋圩。明永樂年間,吳氏來此建村。因地處二河交匯處,村前一片爛泥洲,需架木橋通過,當時木橋架有36節(jié),形成長長的小橋得名長橋,村遂橋名。清初年間此處形成圩市,呼名長橋圩。鄉(xiāng)人民政府駐長橋圩,故名長橋鄉(xiāng)。 [詳細]
  “楊”,指楊家排自然村,“溪”指河流!皸钕笔侵冈跅罴遗抛匀淮鍏R合的河流,因此河流是鄉(xiāng)境內主要河流和重要特征,故該鄉(xiāng)以楊溪冠名。 [詳細]
  “尖峰”,指尖峰圩。北宋時李、廖二姓在此建村,村前挖有半圓形池塘,取名邊月塘、月池;南宋時,當?shù)厝苏J為背后高山似“黃蜂吊藪,萬蜂朝王”,可設街,遂建圩市,因其在旗形嵊山腳下,仰望山頂其峰高且尖,故名尖峰圩。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尖峰圩,故名尖峰鄉(xiāng)。 [詳細]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析南豐縣地置廣昌縣,以道路通閩廣,又屬建昌(軍),故名廣昌。 [詳細]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