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村民姓氏多為趙姓,而得名趙家村。 |
因處大山的前邊,清同治九年,有“前山村”稱謂。 |
清末,趙鎮(zhèn)索村姓董幾戶人家遷此,因居山地,冠原村名得名索村山,后稱索山。 |
據(jù)村史記載,明正統(tǒng)五年(1440年)前,堯、召兩姓定居此地,名堯召,1984年4月命名為現(xiàn)名。 |
清初,此地有古剎“雷永寺”,中葉建村于寺旁,得名雷永村;清末寺毀,因村位于寺南,南為陽,更名南陽村至今。 |
據(jù)《張氏族譜》記載,張氏祖籍西安市周至縣亞柏村,后因兵變流徒禮泉縣昭陵鎮(zhèn)店頭村;公元1740年前后,張氏家族自高祖諱懋業(yè)之次子諱絡(luò)及四子諱繽兄弟二人由東店頭村遷入湯房坡,此地為當時唐都長安通往唐肅宗建陵的御道,道旁設(shè)茶水小店,因居坡地,建村后稱湯房。村委會位于湯房村,故名為湯房村村民委員會。 |
唐初為皇家養(yǎng)鹿放牧之地,后在此建村人稱牧鹿村。 |
明清時稱小董村,又稱小童村(1922年村民平整土地時,出古墓志銘記載村名為小童村,距今400余年歷史);后諧音稱肖東村。 |
唐初今烽火鎮(zhèn)王堡村、趙姓族人部分遷此定居。村西有一條小河,河水澆灌農(nóng)田。清時,河水從上游全寶臺潛入山中,下游斷流,人稱“裝河”,取“莊”諧音,得村名。 |
九嵕山南魏陵村東溝的泉水從村東流過而稱“流東村”,后誤稱劉東村。 |
肖山村原名肖洞山,因地處肖東村北半山腰及此地有老君洞老君廟而得名。后逐步演變成“肖東山”,簡稱“肖山村”。 |
相傳唐時在此建一澇池,為唐太宗李世民游此飲馬的專用池,令一任姓小官看護,稱任家澇池,后稱任池村。1984年4月政社分設(shè),命名為現(xiàn)名。 |
因唐朝時李世民在此修建避暑行宮而稱皇城村。 |
因村地處峪池溝以南,得名峪南村,村民委員會位于峪南村,故名為峪南村村民委員會。 |
唐貞觀二年(628年),初修昭陵,護陵、祭陵往來人員眾多,需要大量蔬菜供應(yīng),朝廷遂指派人員在此種植蔬菜,這些人便在此安家落戶,以種植蔬菜為業(yè),1984年4月政社分設(shè),命名為現(xiàn)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