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薛錄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薛錄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據(jù)《陜西通志稿》載:薛祿鎮(zhèn),“俗傳薛仁貴食采于此”,故名薛祿。據(jù)《新唐書》記載,薛仁貴,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縣),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時的名將。在征遼東,攻高麗的多次戰(zhàn)向中,屢建奇功。薛祿鎮(zhèn)是其封地之一。原薛祿東堡東城門樓上有“唐授薛采”,南城門樓上有“漢唐古鎮(zhèn)”四字。鎮(zhèn)之附近有薛宅村、薛梅坊、薛游村等村。唐德宗時所建之薛祿寺在薛祿東堡西南角(現(xiàn)薛祿初級中學(xué)所在地),1941年修建學(xué)校時,掘得唐銅章一枚,形如古錢,徑一寸多,正面鑄老人像,文曰:“詩仙”,背面鑄五言詩一首:“價重行行玉,聲傳字字金,江山為我助,無日不高吟!毖Φ撴(zhèn)址原在東堡,宋敏求《長安志》記:“宋代奉天縣已有薛祿”,并且是“奉天縣唯一的鎮(zhèn)”。據(jù)分析,薛祿鎮(zhèn)是當(dāng)時奉天縣南鄉(xiāng)一重要軍鎮(zhèn)。宋代以后,軍鎮(zhèn)罷廢,但由于此鎮(zhèn)位處四達之區(qū),人口連年增多,商肆逐漸興起,成為縣以下小商業(yè)集市。明以后,鎮(zhèn)址由東堡移于東、西堡之間,街市比較繁榮。據(jù)清《乾州志稿》載:“薛祿鎮(zhèn)在州東南,當(dāng)平川之中,四通八達、商賈輻輳,無異城市!泵駠院,時興時衰,直到解放前只有寥寥幾家商鋪,房屋矮小,很不景氣。薛祿簡寫為“薛錄”。
過去,曇支坊(村)群眾以善織毛口袋而馳名。
原名南寨子,后以此村是漢馬南邊所建的村寨,得名馬南寨。約在清初以后,村名被雅化為馬蘭寨至今。
包括薛宅西、南、北三個自然村。相傳唐初,此處曾是大將薛仁貴之住宅地,建有府邸,后王姓聚居于此,起名薛宅村。
包括陳家、劉家、楊家、巨家4個自然村。該片村位處古北山地,古時林木茂盛,果樹成片。很早以前,這一帶是田姓族系聚居之地(附近有田雙、小田、田晁等村),故得名曰田果。后人口發(fā)展,新村增加,以方位稱該村曰北田果。唐貞觀八年,此地曾建興教寺。村落約在唐以前形成,明以后形成現(xiàn)在的四個村,各以其姓聚居而得名。
該村原名盤周村。俗傳為薛仁貴駐軍的營盤。后同音轉(zhuǎn)化,寫成盤州村。
所轄居民點東小章村、習(xí)村、高墻村曾被合稱為新豐社,故沿用新豐之名,得名新豐村。
因解放初期,薛梅、薛仵曾被合稱為長興社,故沿用原名稱而得名長興村。
大馬村和小馬村系乾縣八馬村之一,相傳為唐德宗時大將馬燧之后所居,以其村子的大小得名大、小馬村。2008年小馬村和大馬村合并為大小馬村。
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時,三佃村李廷芳老人講述,約在元時,田姓軍士屯田于此地硝河邊。后因發(fā)大水,村莊被淹沒,大部分人搬遷住于硝河之南邊塬上,南移塬上所建之村堡,以田姓聚居,村大人多,起名曰大田村。明朝初年,以城墻高大而取名大墻村。
富德府(片村)包括各以其姓氏得名的李家、余家、趙家,韓家4個自然村。含義待考證。
明初,以村址位于大田村以西,故名西田堡,后傳寫為西天堡。
清《乾州志稿·四鄉(xiāng)全圖》記載,該村原名“趙李村”,是趙李兩姓始居此村而得名,“里”是“李”的誤寫,后群眾又傳稱“笊籬村”。
(片村)2016年由鄧家村和上程家程合并組成。因地址位置于大墻社區(qū)以東,寓意村民興旺發(fā)達之意,故而得名東興村。2016年由鄧家村村民委員會、上程家村村民委員會合并成立,因位于東興村,故得名東興村村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