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文山州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文山州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西漢置都夢縣,屬牂牁郡。

東漢廢都夢縣。

西晉置都唐縣,屬興古郡。

東晉改西安縣。

南朝齊改西中縣,為興古郡治,后郡、縣皆廢。

唐南詔為僚子部,為通海都督。

宋大理為王弄山部及教合三部中的教化山部、枯木部,屬最寧府。

明初置王弄山長官司(治今老回龍)、教化三部長官司,屬臨安府。

清康熙六年(1667)置開化府,治今開化鎮(zhèn)。

雍正八年(1730)設(shè)附廓縣文山縣,以縣境東文山得名。

1913年改開化縣。

1914年復(fù)改文山縣,屬蒙自道。

1929年廢道直屬省。

1942年為第二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駐地。

1947年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1950年為文山專區(qū)專員公署駐地。

1958年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2010年12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民政部批復(fù),同意撤銷文山縣,設(shè)立縣級文山市。

西漢時期,縣境東部屬牂牁郡句町、鐔封、進(jìn)桑、宛溫縣,西部屬益州郡、毋棳縣。

蜀漢為庲降都督府興古郡。

隋屬南寧州總管府昆明。

唐南詔時期屬通海都督府轄地。

宋大理時期屬最寧鎮(zhèn)維摩部、教合三部、廣南西路和哈迷萬戶府。

明分屬臨安府阿迷州教化長官司,廣南府和廣西府維摩州。

清為開化府文山縣、廣西直隸丘北縣、廣南府寶寧縣、臨安府阿迷州轄地。

清道光三年(1823),設(shè)江那縣丞。

1912年,設(shè)江那縣佐(江那、盤龍、八嘎一帶),隸屬文山縣。

1932年,江那縣佐和廣南縣的小維摩縣佐(維摩、阿猛、阿基一帶)析出,合并成立硯山設(shè)治局。

1935年7月1日,設(shè)置硯山縣,隸屬云南第六區(qū)團(tuán)練督練處,今西部稼依、平遠(yuǎn)、阿舍一帶時屬開遠(yuǎn)東山區(qū),后屬云南省第二區(qū)(后改為第四區(qū))行政督察文山專員公署。

1958年10月,硯山縣與文山縣合并為文山縣,撤銷硯山縣制。

1961年8月31日,文、硯分縣恢復(fù)硯山縣制,至今。

西漢建元元年(前140)至元狩二年(前109)屬牂牁郡都夢縣地。

東漢屬牂牁郡進(jìn)乘縣地。

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屬益州興古郡進(jìn)乘縣地。

晉泰始六年(270),隸興古郡都蓎縣。

東晉南朝時,隸興古郡西安縣。

隋開皇五年(585),隸南寧州總管府昆州。

南詔時,屬通海都督地。

宋大理前期屬矣部地,后期屬矣尼加部地。

元至元十一年(1274),屬寧遠(yuǎn)州矣尼加部地,隸臨安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屬臨安府八寨長官司牛羊土司地。

清康熙六年(1667)“改土歸流”設(shè)牛羊里,隸開化府。

雍正八年(1730),設(shè)東安里,隸馬白撫彝同知,轄西灑、牛羊165寨。

嘉慶二十五年(1820),為安平廳東安里。

1914年設(shè)普蘭行署,轄西灑、疇陽2區(qū),隸馬關(guān)縣。

1920年由馬關(guān)析置設(shè)西疇縣,隸開化府。

1958年10月,西疇、麻栗坡2縣合并,仍名西疇縣。

1961年10月,麻栗坡、西疇縣治所分設(shè)西疇縣至今。

嘉慶元年(1796)該地命名為“新草房街”,因街場建在一條斜坡荒沖中,兩山又多麻栗樹,名麻栗坡街,始有麻栗坡地名。

光緒十二年(1886)在麻栗坡街設(shè)置都司,為軍事機(jī)構(gòu)。

光緒二十四年(1898)2月12日,中、法政府在麻栗坡街設(shè)置交涉副督辦與越南河陽四花大員對守,將茅坪、天保、攀枝花、董干、田蓬5哨官改為5對汛,隸屬副督辦。

宣統(tǒng)元年(1909)增設(shè)玉皇閣對汛,為6對汛。

1914年改交涉副督辦為對汛督辦。

1915年9月劃為省直轄特別區(qū),督辦兼理司法權(quán)。

1917年6月改為特別行政區(qū),督辦兼理地方行政司法權(quán)。

1949年1月,成立麻栗坡特別區(qū)人民民主政府籌辦處,3月改特別區(qū)為馬列縣。

1950年6月10日,建立麻栗坡市為專轄市。

1955年1月3日,撤銷麻栗坡市,改為麻栗坡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10月撤銷麻栗坡縣建制,并入西疇縣。

1961年10月恢復(fù)縣建制,名稱沿用至今。

西漢屬進(jìn)?h,東漢屬進(jìn)乘縣,均隸牂牁郡。

蜀漢屬興古郡。

唐為南詔的通海都督轄地。

宋為大理國的最寧府矣尼迦部。

元初屬南路總管府阿僰萬戶府舍資千戶。

明屬云南布政使八寨長官司。

元、明時期均屬龍氏土司領(lǐng)地。

清康熙六年(1667),“改土歸流”屬開化府。

雍正六年(1728)置馬白關(guān)。

雍正八年(1730)設(shè)馬白同知。

嘉慶二十五年(1820)改馬白同知為安平撫彝同知(稱安平廳)。

光緒十五年(1887)都龍、猛洞等地回歸中國,命名歸仁里,屬安平廳。

光緒三十二年(1906)安平廳自開化府移衙至馬白。

民國初屬蒙自道。

1913年,改安平廳為安平縣,因與貴州安平縣重名,1914年1月改為馬關(guān)縣,始得馬關(guān)地名。

1948年10月,建立馬關(guān)縣人民民主政權(quán),隸屬云南文山專區(qū)。

1968年10月,成立馬關(guān)縣革命委員會。

1981年9月,撤銷縣革命委員會,建立縣人民政府。

唐堯虞舜時屬梁州,商代仍不變。

西周為百濮族所有,春秋時為楚國地,戰(zhàn)國時仍屬楚。

西漢、東漢、蜀漢、西晉、東晉為鐔封縣。

隋朝屬南寧州總府昆州管轄。

唐代屬黔州都督府管轄。

宋代稱為維摩部。

元代初期設(shè)維摩千戶所,大德四年(1300)改維摩州。

明朝仍屬維摩州。

清康熙八年(1669)裁并師宗州。

雍正九年(1731)設(shè)師宗州分防丘北州同。

乾隆三十五年(1770)降為縣丞。

道光二十年(1840)升為正縣,隸廣西直隸州。

1913年,隸蒙自道,后廢道直隸云南都督府。

1942年,隸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4月,成立邱北縣人民民主政府。

屬文山專區(qū)。

1958年屬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從2003年10月17日起,“邱北”的“邱”字統(tǒng)一使用“丘”字,至今。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設(shè)句町縣,屬牂牁郡。

蜀漢、晉、南朝改隸興古郡。

宋朝以邕州為據(jù)點所轄特磨道,治所在廣南。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設(shè)廣南西路宣撫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廣南西路宣撫司為廣南府。

清乾隆二年(1737),廣南府附設(shè)寶寧縣。

1913年,廢府,寶寧縣改為廣南縣。

1942年,改隸第二(后改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2月17日成立廣南縣人民民主政府,至今。

秦時屬句町部族,秦屬象郡,西漢前期屬南越王國,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后屬牂牁郡,在富寧、廣南及右江上游設(shè)句町縣,直到東漢末年。

三國屬蜀漢興古郡句町縣。

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興古郡。

北朝周屬南寧州。

隋屬南寧州總管府。

唐初隸南寧州都督府,唐中葉隸嶺南道邕州為僚子部。

宋初屬邕州,皇祜五年(1053)后為特磨道地,屬廣南西路(今廣南、富寧和滇東南)。

元至元年間置廣南西路宣撫司,改屬云南行省,后改置廣南西路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富州、安寧州、羅佐州,屬廣南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廣南府,屬云南布政司,裁羅佐州、安寧州入富州。

洪武十七年(1384)建富州城,治所在普廳(今縣城),崇禎中州治所移駐皈朝(今歸朝鎮(zhèn)駐地),仍稱富州,又稱土富州。

清沿明制,為富州,屬廣南府。

順治十八年(1661),改土歸流。

雍正八年(1730),廣南府屬迤東道。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設(shè)廣南府分防普廳塘經(jīng)歷,駐普廳。

光緒十三年(1887),置臨安開廣道(治蒙自縣),廣南府屬之。

光緒二十八年(1902)富州治所從皈朝移駐普廳,稱富州廳撫彝府,同時改普廳塘經(jīng)歷為巡檢,移駐剝隘(今剝隘鎮(zhèn)),仍屬廣南府。

1913年,改富州縣,屬蒙自道。

1927年,富州縣改為富寧縣,名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