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公社化時(shí)期,為二大隊(duì)。 1982年改為周港村。 1997年成立花園頭居民委員會與周港村、吳埝村并存。 2001年—2007年周港村和吳埝村合并,稱為吳埝村。 2007年花園頭居民委員會與吳埝村合并,稱為花園頭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
1997年為立新橋居民委員會,2007年原景西村、中興村、立新橋居民委員會合并為新的立新橋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
1958年公社化后為河口公社3大隊(duì)、4大隊(duì)、5大隊(duì)、6大隊(duì)、7大隊(duì)、8大隊(duì)、9大隊(duì);1986年大隊(duì)改為村:黃裕橋村、雙廟村、葉莊村、陳橋村、灘河口村、徐樓村、十里橋村;2001年葉莊村、雙廟村合并到黃裕橋村,陳橋村、灘河口村、徐樓村合并到十里橋村;2010年黃裕橋村合并到十里橋村,沿用至今。 |
1958年公社化時(shí),分河口公社10、11、12、13、14、15大隊(duì)。 1984年大隊(duì)改為村村民委員會,分別稱十字橋村、七里缺村、錫鏱村、唐港村、趙港村和裕富村。 1998年十字橋與錫鏱合并為十字橋村,唐港與趙港合并為趙港村。 2001年十字橋與七里缺合并為七里缺村,趙港與裕富合并為趙港村。 2007年七里缺與趙港合并為中天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
1958年公社化時(shí),長池岸為1大隊(duì),五里坊為15大隊(duì),沙港為11大隊(duì),道士莊為13大隊(duì),關(guān)口為3大隊(duì)。 1984年大隊(duì)改村村民委員會,分別稱關(guān)口村村民委員會、道士莊村村民委員會、沙港村村民委員會、五里坊村村民委員會、長池岸村村民委員會。 1996年關(guān)口村與道士莊村東片合并為關(guān)口村,沙港村與道士莊西片合并為沙港村。 2001年五里坊村和長池岸村合并為五里坊村,關(guān)口村與沙港村合并為關(guān)口村。 2007年關(guān)口村、五里坊村合并為關(guān)口村,沿用至今。 |
1958年公社化時(shí),分于港公社四,五,十六隊(duì)。 1984年大對改為村村民委員會,分別稱畈心村,竹窠村,龍壩村。 1998年以任港河為界將竹窠村分屬為龍壩村委員會,畈心村委員會。 2001年由龍壩村村民委員會和畈心村村民委員會兩村合并成龍壩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
1958年公社化時(shí),分于港公社六大隊(duì),十二大隊(duì)。 1984年大隊(duì)改為村民委員會,分別為大澪河村,孔廈村。 2001年由大澪河村村民委員會和孔廈村村民委員會兩村合并成澪河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
1958年公社化時(shí),因本村有座荷園廟遠(yuǎn)近聞名,故取名荷園。 1997年荷園村與相鄰的順港村合并,撤銷順港村。 1997年成立荷園村,沿用至今。 |
1958年公社化時(shí),分八大隊(duì)、九大隊(duì)、十六大隊(duì)。 1984年大隊(duì)改村村民委員會,分別稱小澪村村民委員會、澪中村村民委員會、高墩村村民委員會。 1997年小澪村與高墩村合并,稱為小澪村村民委員會。 2003年小澪村、高墩村、澪中村三村合并為小澪村村民委員會。 |
1958年公社化時(shí),分新樂一大隊(duì)、二大隊(duì)、十七大隊(duì)。 2001年9月份,一大隊(duì)、二大隊(duì)、十七大隊(duì)合并為烈士陵村委會,沿用至今。 |
1958年公社化時(shí),分景安公社7、8、15大隊(duì)。 后15大隊(duì)又分為15大隊(duì)和23大隊(duì)。 1984年大隊(duì)改為村村民委員會,分別稱佘橋村、油坊頭村、洋漲庵村和洋河村。 1997年佘橋村和油坊頭村合并為太陽廟村,洋漲庵村和洋河村合并為景南村。 2007年太陽廟村和景南村合并,稱太陽廟村村民委員會。 |
1958年公社化時(shí)、分于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六、二十、二十二大隊(duì)。 1984年大隊(duì)改為村村民委員會,分別是馮樓村、復(fù)興庵村、陶莊村、路窯村、港東村、景東村、正園村。 1997年林莊、復(fù)興庵兩村合并為錦成村,1997年合并陶莊、路窯為景東村。 馮樓、正園;1997年合并為江紅村,2007與錦成村合并至今。 2001年港東村,景東村,錦成村合并為現(xiàn)在的錦成村,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