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濱區(qū)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里勞作、生息。 西周初,漢濱區(qū)地屬庸。 公元前312年,秦攻取漢水中上游,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在漢濱區(qū)設西城縣,郡治即在西城。 西漢時,西城縣為漢中郡治,轄今漢濱區(qū)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 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漢中,分郡之東部即今安康市(原安康地區(qū)),為西城郡,曹魏、西晉時設魏興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三區(qū)縣。 西魏廢帝三年(554)設金州,因月河川道出麩金得金州名,治所魏興郡西城縣。 北周武成二年(560),撤銷西城縣,轄地并入吉安縣。 天和四年(569),吉安縣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鎮(zhèn)坪四區(qū)縣。 北周末年廢縣,復置魏興郡,隋代(589─618),復設西城縣。 開皇十八年(598)改稱吉安,仍屬金州。 大業(yè)三年(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縣改稱金川,轄今漢濱、嵐皋、平利、鎮(zhèn)坪四區(qū)縣,隸西城郡。 十三年(617年)郡縣俱廢。 唐代設金州漢陽郡,屬山南東道,乾元六年(758年)又撤郡復設金州,治所西城。 宋代,西城縣轄今漢濱、嵐皋二區(qū)縣,為金州治所,隸京西路,元代至元年間(1279─1294)金州改為散州,廢西城縣,金州轄區(qū)相當于今漢濱、平利、鎮(zhèn)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zhèn)安十區(qū)縣地境。 明代(1368─1644)金州屬興元路,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州城,于趙臺山下筑新城,改名興安州,1595年,興安州直屬陜西布政司。 清初設興安州,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以原興安州并漢陰地在府城設縣,取“安民康泰”之意,稱安康縣。 五十五年(1790年)分出漢陰地,設立漢陰廳,道光二年(1822年),分出安康縣南三輔,設立磚坪廳。 此后,縣轄區(qū)相對穩(wěn)定,中華民國(1912─1949)前期,安康縣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廢道,縣直屬于省。 二十四年,陜西省在安康地區(qū)設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后以地命名,轄十縣,治所安康縣。 1949年11月安康解放后,建立縣人民政府,隸陜甘寧邊區(qū)安康分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隸屬陜西省安康分區(qū)專員公署,在縣城關范圍設安康市,直屬安康專署。 1954年4月,撤銷安康市,改為城關區(qū),隸安康縣人民政府,1958年12月10日,安康、嵐皋合并;1961年兩縣分置,恢復原建置。 1988年9月14日安康縣以原建置基礎改為市,2000年12月1日因安康地區(qū)撤地設市更名為漢濱區(qū)。 |
西周屬庸國,秦更元十三年(前312)為西城縣,隸屬于漢中郡;西漢初(前206)為安陽縣,晉太康一年(前280)改安陽縣為安康縣;唐至德二年安康縣改名為漢陰縣,隸屬金州;南宋紹興二年(1132)遷縣治于月河北岸新店(今址),沿用原名。 元代撤銷漢陰縣,轄地劃歸金州,明朝復置漢陰縣,隸屬于漢中府金州;洪武七年(1377)漢陰縣撤銷并入石泉縣;永樂五年(1407)重設漢陰縣,隸屬漢中府;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設漢陰廳,隸屬興安府;民國2年(1913年)改漢陰廳為漢陰縣,隸屬漢中道;1936年隸屬安康監(jiān)察區(qū);1949年11月,隸屬安康行政公署;1958年12月,撤銷漢陰縣,并入石泉縣;1961年9月恢復漢陰縣,沿用至今。 |
夏屬梁州,商周屬庸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屬巴國、秦國。 秦屬西城縣。 漢和三國時期屬安陽縣。 晉代后,先后屬晉昌郡、魏興郡、安康郡之長樂縣、永樂縣。 西魏廢帝元年(552年)改永樂縣為石泉縣。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廢魏昌郡,石泉縣改屬金城郡,治所由漢江南移東陽村,為石泉縣治設在今縣城肇始。 唐圣歷元年(698年)改石泉縣為武安縣,神龍元年(705年)復名石泉,大歷元年(767年)撤銷石泉縣,轄地并入漢陰縣;永貞元年(805年)復置石泉縣。 北宋屬金州安康郡,后屬利州東路金州;至元九年(1272年)撤銷石泉縣設石泉巡檢司。 明洪武三年(1370年)復設石泉縣,屬四川大寧州,知縣譚衍率民眾修石泉縣城。 清先后屬金州、漢中府、興安州、興安府,康熙年間全縣分為8里,后分為16里。 民國初屬漢中道,1935年屬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1月屬安康分區(qū)。 1958年12月,石泉、漢陰、寧陜3縣合并。 石泉縣。 1961年10月,恢復原來的石泉、漢陰、寧陜3縣建制。 1969年屬安康地區(qū)革命委員會,1981年屬于安康地區(qū)行政公署。 2000年12月屬安康市。 |
春秋戰(zhàn)國(前770~前221)時期,今寧陜縣境北屬秦,南屬楚;秦(前221~前206)北屬中央直轄地——內史杜縣,南屬漢中郡南鄭;西漢(前206~前23)北屬右扶風盩厔及京兆尹杜陵,南屬益州刺史部漢中郡西城(今安康)、旬陽二縣;東漢(25~220)北屬司隸校尉部鄂縣,西南屬城固安陽縣(今洋縣東北);220~280年魏時北屬扶風郡杜縣,南屬漢中郡;晉(265~420)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北屬司隸校尉部長安縣,南屬梁州漢中郡及魏興郡(今安康);南北朝(420~581)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北屬北魏雍州,南屬梁州晉昌郡(今石泉西南);齊建武四年(497),北屬北魏雍州盩厔縣,南屬安康郡安康縣(今石泉南);梁中大同元年(546)北屬北魏雍州長安縣,南屬東粱州安康郡;北朝北周建德元年(572),北屬恒州周南郡,南屬洋州儻城郡及直州安康郡;隋(581~618)大業(yè)八年(612),北屬京兆郡長安、始平(今周至東北)二縣,南屬西城郡石泉縣。 唐(618~907)開元二十九年(741),北屬京畿道盩厔、鄂縣,南屬山南東道金州石泉縣及山南西道洋州黃金縣;五代十國(907~979)爭戰(zhàn)頻繁,統屬復雜;至后唐清泰元年(934),北屬京兆府,南屬金州;宋(960~1279)北宋政和元年(1111),北屬永興軍路鄂縣,南屬京西南路金州石泉縣,西屬洋州真符縣;南宋嘉定元年(1208),北屬金京兆府路鄂縣,南屬利州石泉縣;元末明初,因禁流民,今縣境內絕少居民;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今縣境內置柴家關、五郎壩巡檢司;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劃長安、盩厔、洋縣、石泉、鎮(zhèn)安5縣邊境,置五郎廳,直隸于省,廳署暫設焦家堡(今老城城北);四十九年(1784),廳治遷老城。 嘉慶五年(1800),五郎廳改名寧陜廳。 先隸省,再屬漢中府,后屬興安府。 清嘉慶十一年(1806),寧陜兵變,廳署被毀。 十三年(1808),廳署遷駐寧陜營懇兵署內(今關新城)。 十八年(1813),修筑廳署城垣,工程告竣,廳治遷回老城。 1913年,改廳為寧陜縣。 先隸陜西省漢中道,1933年撤道,直隸于省。 1936年,隸于陜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2月,屬陜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區(qū)。 1950年5月屬安康專區(qū)。 1969年專區(qū)改稱地區(qū),寧陜縣隸安康地區(qū)行政專員公署至今。 1958年12月,寧陜并入石泉縣,寧陜設置為協作區(qū)。 1961年9月恢復寧陜縣建制。 |
紫陽為古梁州之域,商代屬庸國,春秋屬巴國,戰(zhàn)國后期屬楚。 秦漢之際,紫陽地屬漢中郡西城縣,曹魏時屬荊州西城郡西城縣,東晉紫陽地西部屬晉昌郡寧都縣,東部屬魏興郡西城縣,東晉后于王谷(今廣城鎮(zhèn)八廟)始設廣城縣,屬魏興郡。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于今漢王城增置漢陽縣;西魏廢廣城縣,北周撤銷漢陽縣,轄地均并入寧都縣。 隋屬直州寧都縣,后改屬金州總管府西城郡安康縣;唐屬西安州安康縣,唐末屬山南東道金州安康郡安康縣。 五代屬金州漢陰縣,北宋屬京西南路金州安康郡漢陰縣,南宋屬利州路金州安康郡漢陰縣,元屬陜西行中書省興元路金州。 明正德五年(1510年)設立紫陽堡,治所任河嘴,明正德七年(1512年)置紫陽縣,屬陜西布政使司金州。 清屬陜西省陜安道興安州。 中華民國初年,屬陜西省漢中道,1936年后,屬陜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1月,屬陜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區(qū);1950年5月后,紫陽縣隸屬安康專區(qū);1969年屬安康地區(qū)。 2000年12月屬安康市。 自得名沿用至今。 |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興安州升府,綠營兵設汛分防,因在土坪內挖出許多漢磚,取名“磚坪”,歸安康縣管轄。 嘉慶初年(1796年)升為磚坪營,道光二年(1822年)升為磚坪廳。 1913年至1917年為磚坪縣。 1917年,更名為嵐皋縣。 1949年11月28日嵐皋縣解放,沿用嵐皋縣名,隸屬安康行政公署。 1958年撤銷嵐皋縣建制,將長春、堰門、七步、泰山、大河、官元、大北河并入紫陽縣,其余地方并入安康縣,俗稱“安嵐合縣”。 1961年糾正“大躍進”中的“左”的作法,恢復嵐皋縣建制。 除將大道公社的鷺鷥?yōu)、周家院子、安康嘴和長春公社的石家灣、柯家院子、王家?guī)X劃入紫陽縣外,原并入紫陽和安康二縣的疆域復歸嵐皋縣,嵐皋縣名沿用至今。 |
夏屬梁州,商周屬庸國,春秋屬楚巴,秦屬西城縣,西漢長利縣,東漢屬钖縣,西晉太康四年(283年)置上廉縣,屬上廉郡,南宋撤銷,齊復設,梁天監(jiān)二年(503年)更名為吉陽縣(行政機構在今湖北省竹山縣),西魏廢帝元年(552年)改為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遷西城(今安康)。 宋熙寧六年(1073年)降為鎮(zhèn),轄地入西城縣;元祐二年(1087年)復制,屬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于今石牛河口復制,先屬大寧州(今重慶市巫溪縣),洪武五年(1372年)遷女媧山西灌河口(今后灣),改屬金州。 萬歷十一年(1583年)屬興安州。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屬興安府,嘉慶七年(1802年)縣治自灌河口移至白土關即今址。 1913年屬漢中道,1936年屬陜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7月,撤銷保甲舊制,建立縣人民政府,屬安康分區(qū)。 1950年1月,屬安康專區(qū)。 1953年7月,將秋坪區(qū)的曾家、茅坪、洪石、聯合、洪陽5鄉(xiāng)劃歸鎮(zhèn)坪縣。 1956年,平利縣將八仙區(qū)豐金鄉(xiāng)劃歸嵐皋縣,嵐皋縣將花里區(qū)金雞鄉(xiāng)劃歸平利。 1958年11月,鎮(zhèn)坪縣并入平利縣。 1963年4月,恢復鎮(zhèn)坪縣,遂將所屬4社、15個管理區(qū)劃出。 1969年屬安康地區(qū)。 2000年12月屬安康市至今。 |
公元前11世紀起先后歸庸、楚、秦、漢轄地。 西漢此地屬長利縣(今平利縣),晉屬上廉縣(今平利縣),唐屬平利縣,宋屬西城縣下轄鎮(zhèn),元隸陜西中書省興元路金州巡檢司。 洪武三年(1370年)屬四川省大寧縣(今重慶市巫溪縣);明洪武五年(1372年)劃歸漢中郡金州府平利縣;明正德八年(1513年)割平利縣東南境十七保為轄地,設巡檢司于馬鞍山(今鐘寶鎮(zhèn)),稱鎮(zhèn)坪,不久廢。 清嘉慶八年(1803年)為鎮(zhèn)坪營;清道光四年(1824年)升巡檢司為鎮(zhèn)坪撫民分縣,始建鎮(zhèn)坪廳;1920年設鎮(zhèn)坪縣,屬陜西省漢中道;1933年屬陜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50年1月鎮(zhèn)坪隸屬陜西省安康分區(qū)。 1958年12月撤鎮(zhèn)坪縣制,并入平利縣,設鎮(zhèn)坪協作區(qū)。 1963年4月恢復鎮(zhèn)坪縣制,屬陜西省安康行政公署。 2000年屬安康市。 |
商時屬梁州錫(音yang)國地,春秋稱錫穴,屬麋國。 戰(zhàn)國時先屬麋,楚丹陽之戰(zhàn)(前312年)后屬秦國(前280年)。 秦屬漢中郡钖縣;漢、三國、西晉時先后屬漢中、西城(今安康)和魏興郡的钖縣;南北朝時先后屬宋、齊南上洛郡钖縣,南朝梁廢錫縣。 武成二年(560年)省陽川、熙川二縣入北周豐利縣;隋屬西城郡豐利縣;唐、五代、宋時屬均州豐利縣,宋開寶元年(968年)屬金州(今安康)旬陽縣;元時屬興元路(治今漢中)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屬大寧州(治今四川巫溪)旬陽縣,洪武五年(1372年)屬金州旬陽縣。 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漢中府旬陽縣東置白河堡(今白河城關);成化十二年(1476年),始設白河縣,隸屬鄖陽府(今湖北鄖縣)管轄。 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屬金州,萬歷十一年(1583年)屬興安州。 清乾隆四十七(1782年)后屬興安府。 民國初屬陜西省漢中道,1933年屬陜西省直轄,1935年后屬安康專員公署(陜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轄1鎮(zhèn)4區(qū)9鄉(xiāng),1939年將白河縣的文牛、廟坪2個行政保劃歸旬陽縣管轄。 1948年4月,屬豫陜鄂邊區(qū)第四專員公署,1948年6月,屬陜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四專署,1949年2月屬陜南行政主任公署兩鄖專署。 1949年5月屬陜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專署。 1950年1月,屬陜西省陜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專署;1950年2月屬陜西省安康專署。 1969年10月,屬安康地區(qū)革命委員會。 1981年1月,屬安康地區(qū)行政公署。 2000年1月后屬安康市。 |
商朝末期旬陽屬庸國。 周朝時旬陽歸屬在楚、秦間多次變更,公元前280年秦在此設旬關;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始置旬陽縣,屬漢中郡;西漢為旬陽縣;東漢時廢旬陽縣,并入西城縣(今安康)屬西城郡;后又歸屬魏興郡。 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旬陽縣,并于淯溪口(今蜀河鎮(zhèn))置晉興縣,淯溪(蜀河)以西屬旬陽縣,淯溪以東屬興晉縣,均隸于魏興郡。 南朝宋、齊為旬陽縣,西魏大統元年(535年)旬陽縣兼為旬陽郡治;隋開皇初廢洵陽郡,屬西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洵陽兼為洵州治;分洵陽縣北部置洵城縣;均屬金州。 明洪武三年(1370年),復置洵陽縣,縣治設今旬陽縣城。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興安州升為興安府,旬陽縣屬之。 1911年,旬陽縣隸屬陜西省漢中道。 1933年廢道,直隸于省。 1935年屬陜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后改為陜西省安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0年,將鎮(zhèn)安縣的公館河、西羊山地區(qū)和白河縣的廟坪、藍灘兩地并入旬陽縣。 1950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陽縣改隸于安康分區(qū)專員公署;1959年洵陽縣改屬安康地區(qū)行政公署;1964年,經國務院批準,改“洵陽縣”為“旬陽縣”;1980年,旬陽縣革命委員會改(復)為旬陽縣人民政府。 2021年1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陜西省撤銷旬陽縣,設立縣級旬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