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永春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2]

永春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2]

宋代至清代屬宣和鄉(xiāng)善化里四都;1942年4月劃為桂洋鄉(xiāng);1949年6月劃歸第一區(qū),同年11月1日劃歸第二區(qū);1955年10月劃歸錦斗區(qū);1956年6月為桂洋鄉(xiāng);1958年10月屬錦斗公社;1961年8月從錦斗公社析出,成立桂洋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桂洋鄉(xiāng);2000年7月13日撤鄉(xiāng)建鎮(zhèn),成立桂洋鎮(zhèn),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桂洋鎮(zhèn)桂洋街1號。

宋代至清代屬民康鄉(xiāng)常安里二十二都;1942年4月劃歸蘇坑鄉(xiāng);1945年8月劃歸常安鄉(xiāng);1949年6月屬第二區(qū),同年11月1日劃歸第三區(qū);1952年2月屬第四區(qū);1956年6月屬蓬壺區(qū),為蘇坑鄉(xiāng)(轄區(qū)含今呈祥鄉(xiāng));1958年10月屬蓬壺公社;1961年析出,成立蘇坑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蘇坑鄉(xiāng);2000年7月13日撤鄉(xiāng)建鎮(zhèn),稱蘇坑鎮(zhèn)。

早在北宋時期,全縣劃分為五個鄉(xiāng),共轄十七里;至元代設(shè)置二十五都,此地隸屬集慶鄉(xiāng)安平里十二都(含小姑、西向、夾際等);1929年,全縣劃分為6個區(qū),該鎮(zhèn)屬桃林區(qū);1936年,永春縣成立區(qū)署,該鎮(zhèn)屬街尾區(qū)署;1942年實行新縣制,整編鄉(xiāng)(鎮(zhèn))、保、甲,成立仙夾鄉(xiāng);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仙夾鄉(xiāng)屬岵山公社,易名為仙夾點;1961年全縣設(shè)22個公社,從岵山公社析出,成立仙夾人民公社(轄龍美、龍水、龍湖、山后、美寨、德田、東里、夾際等大隊);1984年10月1日政社分開,公社改鄉(xiāng),設(shè)鄉(xiāng)人民政府,全縣共21個鄉(xiāng)、1個鎮(zhèn)、1個場;2001年3月8日撤鄉(xiāng)建鎮(zhèn),稱仙夾鎮(zhèn)。

早年隸屬于宣和鄉(xiāng)民蘇里二都;1933年改屬榮義鄉(xiāng)、福德鄉(xiāng);次年和一都、曲斗合為第五區(qū);1936年改屬第四區(qū);1942年撤區(qū),仍為榮義鄉(xiāng)。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分屬第一區(qū)、一都區(qū);1958年劃歸一都公社。

1961年析出,成立橫口公社;1984年改稱橫口鄉(xiāng)。

宋代至清代屬民康鄉(xiāng)常安里二十二都;1942年4月劃歸蘇坑鄉(xiāng);1945年8月劃歸常安鄉(xiāng);1949年6月屬第二區(qū),同年11月1日劃歸第三區(qū);1952年2月劃歸第四區(qū);1955年10月劃歸蓬壺區(qū)、蓬壺鎮(zhèn);1958年3月屬蘇坑鄉(xiāng)為呈祥鄉(xiāng),同年10月1日屬蓬壺公社;1961年劃出成立呈祥公社;1984年改稱呈祥鄉(xiāng)。

宋代至清代屬民康鄉(xiāng)鳴琴里二十都;民國時期屬第三區(qū)、湖洋區(qū)福陽鄉(xiāng);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劃歸第八區(qū)、第十一區(qū)、霞陵區(qū)、城關(guān)區(qū)、吾邊鄉(xiāng)、介福鄉(xiāng);1958年劃歸城關(guān)公社;1961年從城關(guān)公社析出,成立介福公社;1984年復(fù)稱介福鄉(xiāng),原鄉(xiāng)政府駐地紫美大草埔,1985年遷址重建辦公大樓,1987年完工,1988年投入使用。

北宋至清朝末期屬善政鄉(xiāng)桃源里十五都;民國時期屬第六區(qū)云赤鄉(xiāng);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屬第六區(qū)、第十區(qū)、湖洋區(qū)、外山鄉(xiāng);1958年劃歸湖洋公社;1961年析出,成立外山公社;1984年改為外山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