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明宣德三年(1428)碑文記載,秦云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地處高崗之上,故名“秦家崗”,沿用至今。 |
在臨淇鎮(zhèn)淇河支流葦澗河邊。因澗中有蘆葦?shù)妹。明崇禎二年?629),劉裕從孔峪遷此立村。 |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先人閆賓從山西遷此,見當(dāng)?shù)鼗牟荼橐,故取名“草莊”,沿用至今。 |
據(jù)明崇禎六年(1633)曹代墓碑記載,曹林為避戰(zhàn)亂,從輝縣南林公社北東坡大隊遷此建村。又據(jù)傳因前有水池,傳說有一鳳凰從上飛過,降落池邊喝水,故取名凰落池,因“凰”與“黃”諧音,后人將“凰”改為“黃”,稱為黃落池村,沿用至今。 |
此村南臨輝縣,原名“官營”。林州《舊志》記載,清嘉慶十八年(1813),滑匪(指滑縣人李文成)造反,后被清軍圍剿,余黨逃至今輝縣北部。當(dāng)時,這里曾是林州官兵駐防之地!肮贍I”村名由此而生。因地處山區(qū),后改稱“官嶺”,沿用至今。 |
據(jù)《王氏家譜》記載,明崇禎二年(1629),王家為謀生從茶店鄉(xiāng)張大郊遷此定居,先祖為測定村莊到出山口葦澗村的距離,便從當(dāng)?shù)仃P(guān)爺廟起,步行下山,一直走到葦澗村東的奶奶廟,差十步不到10里,便將村名定位(欠十步)。 |
據(jù)明末年,這里水源奇缺,黨氏到西南山伐木發(fā)現(xiàn)一山洞潮濕,即挖之,隨后流出一股清水泉,群眾慶喜曰:“此乃龍送之水,泉也”,故得名龍泉,后以泉名做村名,取名“龍泉村”,沿用至今。 |
據(jù)明崇禎五年(1633)孫氏墓碑記載,孫福從汲縣山脈遷此建村,因地處南、北、西山溝交匯處,山洪暴發(fā),三溝水匯合于此,故名“三共水”。后為紀念抗美援朝戰(zhàn)斗英雄孫占元,1953年,改為“占元”村,沿用至今。 |
據(jù)道光十四年(1894)張氏墓碑記載,因有一白土崗,崗下有一泉水,故取名白崗泉,隨著時代變遷,后認為書寫方便,將崗字省略,簡稱為白泉村,沿用至今。 |
據(jù)張氏族譜考,明崇禎十七年(1645)張乃富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以此地有一古廟,此村位于古廟之江,故得名東張村,沿用至今。 |
據(jù)張氏族譜考,明崇禎十七年(1645)張乃貴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東有一古廟,位于古廟之西,故取名西張村。 |
據(jù)楊氏家譜記載,明朝永樂五年(1408)楊樊云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位于淇河南岸,故取名南河村,沿用至今。 |
據(jù)清咸豐五年(1855)楊氏墓碑記載楊明志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以地形取名,因位于南山腳下,故取名南莊,沿用至今。 |
原名“清河寨”,具體建村時間待考,因位于淅河岸邊而得名。后改為“后寨”,沿用至今。 |
據(jù)明弘治十年(1488),馮氏墓碑記載馮樹從采桑公社北采桑樹尋水到此建村,因北靠土坡,南鄰淇河且村小,故取名河坡小莊,隨著時代的變遷,后人為書寫方便,將河坡小莊簡寫為小莊,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