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黃浦區(qū)各街道歷史沿革

黃浦區(qū)各街道歷史沿革

1955年4月,老閘區(qū)第四辦事處更名為南京東路辦事處。

1960年12月,貴州路辦事處并入,始稱南京東路街道。

1988年8月,長沙路街道、南京東路街道“撤二建一”,建立新的南京東路街道。

2007年3月,人民廣場街道全境和金陵東路街道3個居委會轄境劃入。

地名沿用至今。

1988年8月,北京東路街道、四川南路街道“撤二建一”,建立外灘街道。

2007年3月,金陵東路街道9個居委會轄境劃入。

地名沿用至今。

1955年境內(nèi)設(shè)有保安路、清流街、高昌廟、制造局路4個辦事處。

1957年合并為保安路、清流街2個辦事處。

1958年合并為保安路辦事處。

1960年被列為籌建城市人民公社試點(diǎn),同年7月更名為半淞園路街道。

1988年劃入原屬斜橋街道的6個居委會轄區(qū)。

2000年7月,隨黃浦區(qū)、南市區(qū)“撤二建一”改隸黃浦區(qū)。

2007年4月,董家渡街道撤銷,所屬8個居委會轄地劃入。

地名沿用至今。

1955年,境地設(shè)有小東門等4個辦事處。

1958年合并為小東門街道辦事處。

1959年12月,隨邑廟、蓬萊兩區(qū)合并歸屬南市區(qū)。

1988年7月,王家碼頭街道所轄老新街、紫霞路、萃豐、新碼4個居委會轄境劃入,其余區(qū)域劃入董家渡街道。

1993年7月,小南門街道撤銷,轄區(qū)并入小東門街道。

2000年7月,隨黃浦區(qū)、南市區(qū)“撤二建一”改隸黃浦區(qū)。

2007年3月,隨街道撤并,原董家渡街道10個居委會轄區(qū)劃入。

地名沿用至今。

1993年7月,撤銷蓬萊路、小北門、唐家灣3個街道,設(shè)立老西門街道。

2000年7月,隨黃浦區(qū)、南市區(qū)“撤二建一”,改隸黃浦區(qū)。

2003年8月,所屬7個居委會轄區(qū)(即原小北門街道范圍)劃入豫園街道,原董家渡街道所屬明日星城、陸迎2個居委會轄區(qū)劃入。

地名沿用至今。

老西門街道前身為小北門街道、唐家灣街道和蓬萊路街道,1993年7月三街道合并成立老西門街道;2007年3月,黃浦區(qū)進(jìn)行街道撤并,原董家渡街道明日星城、陸迎居民區(qū)并入轄區(qū),原小北門街道所屬居民區(qū)劃出并入豫園街道。

地名沿用至今。

1956年3月境內(nèi)設(shè)有中山南一路和五里橋2個辦事處,1960年4月合為中山五里街道,同年6月改名五里橋街道。

1996年5月,盧灣區(qū)8個街道建制調(diào)整,重建為4個街道,麗園路街道撤銷,部分轄區(qū)劃入。

2011年7月,隨黃浦區(qū)、盧灣區(qū)“撤二建一”改隸黃浦區(qū)。

地名沿用至今。

1956年3月,境地內(nèi)設(shè)有打浦路辦事處。

1958年12月,與魯班路辦事處合并。

1960年4月,更名為魯班打浦街道。

同年6月,始稱打浦橋街道。

1996年5月,麗園路街道撤銷,與順昌路街道(建國東路以南)部分境域一并劃入打浦橋街道。

2011年7月,隨黃浦區(qū)、盧灣區(qū)“撤二建一”改隸黃浦區(qū)。

地名沿用至今。

1956年3月,轄境內(nèi)設(shè)有淮海中路辦事處。

1958年12月,成都南路辦事處并入淮海中路辦事處,于1960年4月,更名為成都淮海街道。

同年6月,改稱淮海路街道。

1987年6月,更名為淮海中路街道。

1996年5月,盧灣區(qū)8個街道建制調(diào)整,重建為4個街道,以嵩山路街道和濟(jì)南路街道全境,加上原淮海中路街道(重慶南路以東)、順昌路街道(建國東路以北)部分地域,建立新的淮海中路街道。

2011年7月,隨黃浦區(qū)、盧灣區(qū)“撤二建一”改隸黃浦區(qū)。

地名沿用至今。

1956年3月,境地分屬茂名南路、思南路、進(jìn)賢路和紹興路4個辦事處。

1958年12月,并屬紹興路辦事處。

1960年4月,改稱茂名紹興街道。

同年6月,改稱瑞金路街道。

1987年6月,改稱瑞金二路街道。

1996年5月,盧灣區(qū)8個街道建制調(diào)整重建為4個街道,原淮海中路街道大部分境域劃入。

2011年7月,隨黃浦區(qū)、盧灣區(qū)“撤二建一”改隸黃浦區(qū)。

地名沿用至今。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