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都系藏語譯音:意為石柱溝口。因此地恰好位于尕楞溝口黃河對岸,故名“尕多”,后演變?yōu)椤案识肌薄?/div> |
約公元1887年,此地屬藏族居住,因本村位處黃河上游,故稱為“牙路乎”,藏語中“牙”為上面,“路乎”為轉移,故名。 |
蘇合加系藏語譯音:意為撒拉族村莊,故名。 |
明末清初時,從甘肅省甘南地區(qū)遷居,在此修建了一座寺院。關巴系藏語譯音:意為寺院,故名。 |
明洪武年(1370年)屬百戶神寶(尕勒莽孫)。歸屬明朝后更名韓寶。多數(shù)撒拉人以韓為姓。阿河灘人約公元1417年,從循化街子渡船過黃河遷居。系撒拉語:意為黃河邊的撒拉族村莊。 |
1964年從本鎮(zhèn)甘都街、阿河灘遷居。即指東灘第一個村,故名。 |
1964年從本縣謝家灘鄉(xiāng)遷居。即指東灘第二個村,故名。 |
1964年從巴燕鎮(zhèn)遷居。即指東灘第三個村,故名。 |
1964年從本縣德恒隆、塔加遷居,故名。 |
1976年從巴燕鎮(zhèn)遷居。即指東灘第五個村,故名。 |
1980年從本鎮(zhèn)東三村遷居。即指東灘第六個村,故名。 |
1981年從阿什努、德恒隆、加合鄉(xiāng)遷居。即指東灘第七個村,故名。 |
1965年,大搞農(nóng)田基本建設,開荒造田,植樹造林,當時名為“園藝場”,后建村,文革時改稱“東風”。強勁東風或東風壓倒西風之意。 |
1971年從本縣阿什努鄉(xiāng)遷居,因居住在化隆和循化兩縣交界處的黃河大橋橋頭,故稱“橋頭”。橋頭:指黃河大橋橋頭,故名。 |
宣統(tǒng)元年從循化遷居,“四合生”為藏語,后冠以上、下以示區(qū)分。系藏語譯音:撒拉人家,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