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百色市各縣市區(qū)地名由來

百色市各縣市區(qū)地名由來

  右江區(qū)因右江自西向東沿城而下得名。 [詳細(xì)]
  田陽縣古屬田州,因縣治那坡在田州之南(古代風(fēng)水地理稱山南水北為陽),且在平坦寬廣之地,故稱田陽。清朝設(shè)置恩陽土州。1934年設(shè)置田陽縣,縣治那坡。據(jù)(民國)邱昌渭《廣西縣政》云:“那坡居田州之南,因更名田陽。”山南為陽,加之縣治在平坦寬廣之地,故改恩陽為田陽縣。 [詳細(xì)]
  田東縣因縣治平馬鄉(xiāng)位于田州之東,因此得名。田東縣古屬田州,民國前期稱恩隆縣。1934年設(shè)置田東縣。據(jù)(民國)邱昌渭《廣西縣政》記載:“以縣治平馬鄉(xiāng)位于田州之東,因更名為田東。” [詳細(xì)]
  德?h由天?h、敬德縣合并而成,取敬德之“德”字和天保之“保”字為名,稱德?h。德?h原屬于天保、敬德縣地。據(jù)嘉慶重修《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明、清時期在縣境置鎮(zhèn)安府。乾隆三年(1738)置天?h,以土官岑天保和天保山而得名。民國時期置敬德縣。1951年將敬德、天保二縣合并,取敬德之“德”字和天保之“保”字為名,稱德?h。 [詳細(xì)]
  那坡縣因睦邊縣那坡公社糧食高產(chǎn),得到毛澤東主席贊揚,后改名稱那坡縣。那坡縣在清初為小鎮(zhèn)安廳。光緒十二年(1886)置鎮(zhèn)邊縣,民國因之。因與越南友好之故,1953年改鎮(zhèn)邊縣為睦邊縣。因睦邊縣那坡公社糧食高產(chǎn),得到毛澤東主席贊揚,故于1965年改睦邊縣為那坡縣。以縣治在那坡圩、那坡公社而得名。 [詳細(xì)]
  凌云縣因古代縣治東邊凌云山而得名。據(jù)民國《凌云縣志》記載:“縣曰凌云,得名于山,治東有凌云山!笨h境居云貴高原東部邊緣,山多高陡,凌云山最著稱。清朝以凌云山命名凌云縣。 [詳細(xì)]
  樂業(yè)原名邏耶,后因清同治年間泗城知府朱騰偉在邏耶一帶平亂勝利后,便取“安居樂業(yè)”之意,由此得名。清同治七年(1868)泗城知府朱騰偉平定會黨起義和太平天國余部后,祈望社會穩(wěn)定,百姓安居樂業(yè),把“邏耶”改為“樂業(yè) 由此得名。民國前期屬凌云縣樂業(yè)鄉(xiāng),建縣后治三樂鎮(zhèn)(即原樂業(yè)鄉(xiāng)),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稱同樂鎮(zhèn)。1961年8月復(fù)置樂業(yè)縣至今。 [詳細(xì)]
  田林縣原屬西林、凌云縣的一部分。民國二十四年(1935)置田西縣,以其地處古田州之西而得名。1951年撤銷西林縣,將其地一部分并入田西縣,更名田林縣,取田西之“田”字和西林之“林”字為名。 [詳細(xì)]
  西林縣由上林長官司(長官司,元代以后西南地區(qū)一種主要由少數(shù)民族管理的政權(quán)機構(gòu)名)改土歸流后保留林字,又因地處西邊,得名西林。 [詳細(xì)]
  在清代稱西隆州,以“廣西西部興隆”之意取名。民國二年(1913)改為西隆縣。1951年撤銷西林縣,將其地一部分并入西隆縣,改稱隆林縣,取西隆之“隆”字和西林之“林”字為名。該縣是壯、瑤、苗、漢等民族聚居地方,故于1955年更名為隆林各族自治縣。 [詳細(xì)]
  靖西市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因為地處廣西西邊,取“西鄙安寧”之意(靖,安定),因此得名。又一說以舊城名靖城與位廣西西部而名。靖西在清初為歸順土州,光緒十二年(1886)升為歸順直隸州,含邊民歸順之意。因該地毗鄰安南(今越南),又在廣西的西邊,取“西鄙安寧”之意,民國元年(1912)改為靖西府,次年改為靖西縣。2015年升為縣級靖西市。 [詳細(xì)]
  平果縣境因由平治縣和果德縣合并,取二縣名首字為名,稱平果縣。在清代以前為果化土州、歸德土州,由土官世襲統(tǒng)治。民國四年(1915)改土歸流,置果德縣。1934年增置平治縣。1951年將平治、果德二縣合并,取平治之“平”字和果德之“果”字為名,稱平果縣。 [詳細(xì)]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