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的北部,有一座隱在山林的古剎,它輝映賀蘭山的氣脈,總束銀川的佳境。它就是西北著名的寺院——北武當廟。北武當生態(tài)旅游區(qū)因北武當廟而得名,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區(qū)賀蘭山東麓洪積扇上的一處集山、林、廟、地質遺址和軍事體驗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qū),距市區(qū)3公里處,2009年12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景區(qū)由北武當寺廟區(qū)、森林公園、歸德溝、韭菜溝、賀蘭山生態(tài)博物館五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68.8平方公里。是石嘴山市開發(fā)較早、基礎設施較完善,也是目前寧夏最大的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
北武當廟(壽佛寺)
北武當廟(壽佛寺)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名揚寧蒙周邊的古寺。史上就有“西夏名蘭、山林古剎”的美譽。始建于盛唐時期,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式在此建廟。清慈禧太后曾欽賜“護國壽佛禪寺”。
北武當廟(壽佛寺)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300平方米。古剎依山而建,將山的氣勢攬入寺中。廟宇格局與群山險峰相得益彰,彼此互為點綴、互為風景。整座廟宇自北朝南,四進院落布局嚴謹、莊重秀美。中軸建筑山門樓、配殿相互對稱,和諧自然。
晨鐘暮鼓,北武當廟寺廟音樂悠揚如訴。遠遠望去,巨大的“佛”字和群山仿佛遮在云霧之中,若隱若現(xiàn)。清風拂過,回歸自然,小覓一下清凈怡然的心情,讓人不覺頓悟人世的一絲禪意。
多少年來,它曾引來多少信徒、香客、游人,已無法統(tǒng)計。但是山門下的石級的磨損情況可以告訴我們,這里的香火、游客之盛。置身寺前,煤城石嘴山市大武口區(qū)整個市區(qū)盡收眼底;登山遠眺銀北山川秀色,令人心曠神怡。平日,這里清靜幽僻,香客及游覽者僅千人;廟會,卻熱鬧非凡,是它的良辰吉日。這里的大小廟會,每年有七次之多。陰歷二月二、三月三、七月十五為“小廟會”,只接待香客、游人,不主事齋飯;陰歷四月初八、七月七、八月十五和九月九,為“大廟會”,不僅置辦香火,還要隆重地接傳來自四面八方的萬千朝圣者和游客,僅九月九廟會一天就接待游客20萬人次。
隱在山林的古剎名蘭——北武當廟
如果說江南古鎮(zhèn)有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和諧,那么一座隱在山林的西北古剎則使人心生禪意。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區(qū)的北武當廟,北靠群山,南望平川,這樣的地理位置,遠離了城市的喧鬧,獨享著山的空曠與幽靜。關于北武當廟名字的由來很多人以為與湖北武當廟有著某種密切聯(lián)系,或者是它的分支,這是人們不明的混淆。其實,在這里北武當?shù)膹R名,“武”指真武大帝,是道教尊奉的北方之神!爱敗笔恰霸凇钡暮x!拔洚敗,就是真武大帝之所在。為了區(qū)別名聞天下的湖北均縣武當廟,加之此廟又在我國西北地區(qū),因而在武當廟前加了一個“北”字,稱之為北武當廟。北武當廟又稱壽佛寺,素有“山林古剎,西夏名蘭”之謂,以佛為主,佛、道、儒合一,是這座古寺的一大特點,這個歷史進程中不斷發(fā)展兼并融合的佛家寺院,一直隱蔽在山林中熠熠生輝。
據(jù)《新建北武當廟碑》記載:北武當廟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洪廣營三寶居士鄭惠及寧夏鎮(zhèn)城周兆熊等人協(xié)力捐資募款,在一座小廟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后又幾經(jīng)擴建:清乾隆四十年(1755年),在無量殿后建大殿無楹;嘉慶初建配殿;嘉慶十四年(1809年)于山門前置立石獅一對;嘉慶十六年(1811年)于前殿建立拱門三楹。光緒年間,北武當廟僧人廣煜修學北京潭柘寺,經(jīng)潭柘寺方丈引見,敬請常來潭柘寺進香的慈禧太后為武當廟欽書“護國壽佛禪寺”白絹條幅。自此,北武當廟又名壽佛寺。左宗棠等人也曾為之親筆題字作畫,使之聲譽大振,遠近聞名。每逢農(nóng)歷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為廟會期,各地前來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香火旺盛。
關于這座寺廟的建立,民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康熙己巳年,石嘴山的戍邊士兵,每夜都在山麓巡邏,常常聽到“背上我”的呼叫聲。一天夜里,士兵們聽到呼叫后,隨口答應,頓時,一個士兵的背上就出現(xiàn)了一個人,只好把他背走。并問背上的人家住何處,姓氏名誰,為何半夜三更一個人在這里?但始終未聽到背后的人回答。背出數(shù)里地,感覺越背越重,最后走不動了。士兵怒氣沖沖地說:“你是石頭人呀!怎么不說話!闭Z聲未落,背上的人落地。士兵點著火把一看,原來是一尊無量壽佛石像。恰好此處山側有一個巖洞,他就把佛像放置在巖洞中。到了癸末年,平羅清軍駐守官兵在賀蘭山圍獵,突然看見祥云瑞氣,籠罩群峰,還隱約聽到兵器碰撞聲和馬蹄噪雜聲,大家覺得奇怪,就分頭在山林深處覓尋,終于在山洞中又發(fā)現(xiàn)這尊無量壽佛像就把它背回來,行至黑墩塔,越來越重背不動了。當時,有位善行居士提議,此處土地平坦寬闊,可以在這里修建一座寺廟,安置無量壽佛像,但由于沒有水,無法施工。于是,人們就默默地祈禱,求-顯靈相助。祈禱片刻,土地濕潤,往下挖掘,地下立刻果然涌出一股噴泉,泉水清澈甘甜。于是就在這里搭棚往下破土動工,用山上的石頭壘砌墻基,用黃土夯筑墻建造寺廟。從此周圍幾百里的善男信女到武當廟燒香拜佛,球神靈保佑,使則獲利香火旺盛不斷。
如今,北武當廟作為佛家圣地和旅游景區(qū),以其幽靜素雅的環(huán)境吸引眾多游客光顧。當人們站在山下遠望,北武當廟背群山掩在霧氣里,半山腰處,一個巨大的“佛”字,讓人心生敬意,攀至山巔,雙眼微閉清風拂過飄飄然然,塵世雜亂隨風而去,這是城市喧鬧中無法找到的清靜感覺。這里山勢逶迤,北武當廟建筑布局水平中慢慢展開,若隱若現(xiàn)的規(guī)則變化,彰顯一種舒展開闊的境界,因而在三面群山中脫穎而出。有數(shù)株逾百年的老樹蒼勁挺拔,依廟而立。整座廟宇背北面南,呈一個大的長方形。從南往北,依次為前山門樓、靈宮殿、觀音樓、無量殿、多寶塔和大佛殿。其中大佛殿前一座五層的多寶塔,高達二十米,磚砌的樓閣式樣,四壁門洞山軒,使塔身形成許多梭角,其結構與銀川市的海寶塔十分相似,但比海寶塔矮小,不失古樸壯觀。整個寺院建筑群高低錯落,前后有序,莊重威嚴,結構緊湊,布局合理。置身其間,亭閣風鈴叮當作響,韻味流暢,令人頓覺空靈。廟內諸塑像各有形態(tài),栩栩如生。佛殿四壁,繪有生動逼真的飛天人物、護法諸神等壁畫,形態(tài)莊嚴逼真。在這里,古剎的格局與群山險峰互為點綴、互為風景。加之,山上經(jīng)常云蒸霧繞,令廟宇更顯幾分天作之合的氣蘊與靈氣。走近北武當廟,會陶醉于廟于山相得益彰,入眼是一山一廟的風景,留心的則是晨鐘暮鼓余音外的人生禪意。
大武口森林公園
大武口森林公園占地2萬余畝,是石嘴山市人民經(jīng)過多年綠化,在戈壁灘上建成的人工生態(tài)林區(qū)。是石嘴山西部的綠色屏障、天然氧吧、城市之肺。現(xiàn)有游憩娛樂區(qū)、紅葉觀賞區(qū)、亞熱帶植物館等13個功能區(qū),和名人紀念林、中日友好林,青年志愿林等主題林區(qū),是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景區(qū)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景觀林木為主題,喬木和植被為補充,亭臺軒榭和園林小品為點綴,層林錯落、風情獨具的塞外園林體系,并逐步形成西北最大的紅葉林觀賞旅游景區(qū)。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視察森林公園,對這一綠化戈壁荒灘,再造秀美山川的壯舉給予了很高的贊譽。
如今,大武口森林公園山水相依,亭臺相諧。每到春天來臨,這里游人如織,清雅幽靜;夏天,綠樹成蔭、郁郁蔥蔥,是人們休憩、娛樂的場所;秋天,紅葉流丹、鳥語花香;冬天,冰雪如玉,雄渾多嬌。四季流動的風景中到處都彌漫著蓬勃而幽雅的氣息。
歸德溝
歸德溝是賀蘭山內一條原始的山溝。歸德溝內主要有“四景一泉”,即古長城烽火臺景區(qū)、古巖畫群保護區(qū)、鉆洞溝自然風景區(qū)、沙窯田園景區(qū)、芨芨灘山水泉。這些“景”和“泉”形成了一條亮麗的風景線,是賀蘭山的一大美景奇觀。尤其是鉆洞溝自然風景區(qū)內的各種景點別具一格,有“仙鶴峰”、“望夕峰”、“古三峰”、“七仙潭”、“龍頭鉆官橋”、“拉一把坡”、“-峰”、“灰鶴窩”、“仙人洞”、“神色潭”、“七棵柏”、“雙乳峰”等景點,還有各種美麗的傳說、清冽可口的山泉水。
賀蘭谷
賀蘭谷,又稱韭菜溝,位于武當廟北側,為賀蘭山的一條原始山溝峽谷,全長10公里,四面環(huán)山,清涼幽靜,水草豐美,秀色可餐。峽谷中的“情侶峰”、“天門洞開”、“山神巡游”、“力士探險”…天然絕成,美不勝收,讓人恍惚置身于張家界的天子山,又仿佛信步于金鞭溪。溝內蜿蜒著一條清澈的小溪,汩汩流淌,泠泠作響,為天然礦泉,甘爽宜人。韭菜溝的軍事位置,彌足珍貴。一是明代的軍事家為抵御敵人的侵略,曾在山巒重疊海拔1500多米高的山頂上,修建了一段長約2000米的長城。本世紀中葉,因當代軍事國防的需要,賀蘭山中的韭菜溝中,又建造了許多軍事防御工程,這山里、山上的軍事體系愈加濃重了韭菜溝撲朔迷離的氛圍,對人們的尋幽獵奇又形成了一個新的0。
賀蘭山生態(tài)博物館
賀蘭山生態(tài)博物館位于賀蘭山腹地,大武口小渠子溝內,此處有一株發(fā)現(xiàn)于1994年的小渠子溝古樹化石,它長18米,為2億多年前的古植物,屬臺木,出露地面約8米,外觀保存完好,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炭化度最高、最大的古樹化石,也是寧夏現(xiàn)存最大、最長、保護最完整的古樹化石,具有較高的研究、觀賞價值為更好的保護該化石,也為了打造全市青少年自然科學教育基地。大武口區(qū)政府出資建設賀蘭山生態(tài)博物館。
賀蘭山生態(tài)博物館整體外觀造型設計獨特,內涵深邃厚重。通體石紋(冰裂紋)飾面,頂部沿口為傳統(tǒng)的城墻垛口,北部山體東西兩側采用假山塑石相鏈,使之于周邊山體渾然一體。主體建筑分三個立體紋石層面,似三體石書籍,正面中間是一個巨大的仿樹漢字“石”的造型,整個造型表現(xiàn)為漢字“石、口(嘴)、山”和英文字母‘V’,取意“石嘴山好”!該項目工程為二層框架結構,建筑面積680平方米,分生態(tài)展廳、古化石展廳和地貌探奇區(qū)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