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 > 大連市 > 金州區(qū)旅游

金州忠義寺

[移動版] [查看地圖]
金州忠義寺
金州忠義寺為文化旅游景點。

金州忠義寺,又稱忠義祠,俗稱金州關帝廟,原來位于金州古城的城中央,即南街、北街、東街和西街交匯的十字路口,也就是今天的金州步行街(斯大林路)與民主街的交匯處的民主廣場那里,為道教廟宇,供奉著東漢末年的蜀國大將關羽,每年的農歷五月十三,也就是關公的誕生日那天為傳統(tǒng)廟會日?上г1949年--1953年這幾年間,金州關帝廟因城市建設,陸續(xù)被拆毀。進入新世紀后,經有關部門批準,金州忠義祠遷建于金州區(qū)二十里堡街道劉家店村劉家店屯(今屬于大連保稅區(qū)管轄),于2007年7月7日 破土動工,當年冬天竣工,原址以前也是被拆毀的寺廟,為清朝末年鹽民捐建的草廟、財神廟,留存一棵有近200年樹齡的大柳樹,以及在修建忠義祠時,在財神廟出土了一對石鼓。如今忠義祠,也被稱為武財神廟,現為金州境內僅存的一座關帝廟。

關羽(約公元160年 -- 219年),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河東郡解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被俗稱為“關公”、“關老爺”、“關帝”,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大將。有關關羽的傳說流傳千古,特別是由明代小說家羅貫中著寫的《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將關羽推倒一個忠義勇敢的神話地位。各朝皇帝為了統(tǒng)治的需要,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典范,從南北朝開始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皇帝的崇封,經歷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過程。

關羽在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間也日益普及,因而關帝廟遍及全國,以及海外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如今規(guī)模最大的關帝廟為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在金州的境內曾經有十余處關帝廟,可惜都毀于新中國的建國初期和文革時期,其中金州古城內曾經就有四座關帝廟,分別是古城中央的忠義寺、古城西北隅的三義寺、古城東街道北的小關帝廟 和三楞瓦小廟。其它散落于金州城鄉(xiāng)的關帝廟有:金州古城北門外三里村關帝廟、華家屯街道牟家村牟家屯的老爺廟、華家屯街道轉角村杜屯的老爺廟、杏樹屯街道沙家村興隆屯的關帝廟、杏樹屯街道柳家村柳家屯的老爺廟、向應街道城西村大土城子屯的老爺廟、三十里堡街道街里(今屬于普灣新區(qū)管轄)的關帝廟、三十里堡街道馬圈子村西馬圈子屯(今屬于普灣新區(qū)管轄)的關帝廟、三十里堡街道老爺廟村老爺廟屯(今屬于普灣新區(qū)管轄)的老爺廟、石河街道五十里村(今屬于普灣新區(qū)管轄)的老爺廟、得勝街道東金村鹽場屯的老爺廟、馬橋子街道馬橋子村西趙屯(馬橋子村西趙屯,此地名已經不存在)的關帝廟等。象三十里堡的老爺廟村,就是由關帝廟演化而來的地名 ,此村還真出了個武將---開國中將萬毅將軍。

金州忠義寺始建的年代 無文字資料記載,不過流傳于金州的民間順口溜:“先有老爺廟,后有金州城”,以及后來的考古發(fā)現,此廟修建不會晚于遼代,F在的金州城始建于遼代興宗年間(公元1031年---1055年),那么忠義寺也不會晚于這個年代。有關忠義祠的文字記載主要來自碑文,其中有明代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的《重修武安廟記》、清代順治辛亥年(為順治十六年,即公元1659年)的《關圣帝君廟貌碑記》、清代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的《關圣帝君廟貌碑記》、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的《關帝祠重修記》,清代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重修銅像關圣帝君廟碑記》等。據說這些石碑在廟宇拆毀時被放在金州城內東北隅的真武廟內(今金州房產管理處的位置,僅剩2棵大銀杏樹),后來不知去向。2000年,在金州房產管理處院內施工時,在地下發(fā)掘出數通石碑,其中的一通為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重修銅像關圣帝君廟碑記》,為忠義祠目前僅存的一通石碑,發(fā)現后保存于原金州博物館(向應廣場北部的金州會舊址,現金州博物館位于金州北三里永安大街888號)院內,金州副都統(tǒng)衙門復建后,將此碑移存于副都統(tǒng)衙門后院的碑林中,當劉家店的忠義祠建成后,此碑又移存于忠義祠的院內。

金州忠義寺最早的照片攝于1894年的冬天,那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日本侵略軍攻陷金州城后所拍攝。目前金州的最早影像資料都是出于1895年日本出版的《日清戰(zhàn)爭寫真帖》(日本陸軍參謀部陸地測量部寫真班)、《明治二十七八年戰(zhàn)役寫真帖》(龜井茲明)。這場中日之間因為朝鮮問題而爆發(fā)的戰(zhàn)爭發(fā)生于清朝光緒二十年-----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94年----1895年,日本的紀年為明治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最后以中國失敗而告終,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歷史之一。

在人們記憶之中的忠義寺,是清朝后期修繕后的規(guī)模,寺廟坐北朝南,在山門前有一座影壁,影壁的北側有一對旗桿。山門的門楣上懸有“銅像圣帝廟”匾額,匾額的左側書有“前明正德拾伍年重修”,右側書有“大清光緒拾柒年敬立”。院內正殿前有明代用青磚砌壘的鐘樓、鼓樓各一座。大殿為三楹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正門上方懸掛“武安王殿”的匾額,殿內供奉著一尊關公的銅像,其左右分別侍立著泥塑的關平和周倉。如今,這些只能夠留在影像之中和人們的記憶之中。

如今的忠義祠,坐落于201國道(鶴大公路)劉家店屯的道北約80米,路過此處201國道時,可以在道的南邊看到豎立的一個大牌匾,上面寫著“武財神廟”。

忠義祠是由山門和大殿組成。山門的上方陰刻著繁體楷書“忠義祠”,落款為“丁亥年 -”,不知道此“-”為何方人士,是否為原國家副主席呢?山門是兩側陰刻著繁體楷書對聯(lián):“忠心貫日千秋帝與王,義勇騰云一朝兄和弟”。門前左右擺放著兩只威武的石獅,倒是大門和門檻非常有年頭,古色古香,絕對不是現代的東西,左門上刻著“榖”字,右門上刻著“戩”字,取自”豐收吉祥“之意。在山門外右側高高豎起一根大旗桿,上面懸掛著“丹天伏魔院”的黃色大旗。

走進山門有一座“九龍壁”,上面罩著玻璃,非常影響拍照,在“九龍壁”的背后懸掛著一塊噴繪的介紹金州忠義寺的牌匾。繞過“九龍壁”,左手邊為齋堂,右手邊為客房。此院落的西邊有一通清朝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農歷八月《重修銅像關圣帝君廟碑記》的石碑,碑頭已無,碑文為楷書陰刻,大部分可以清晰看清,碑文中還提到金州副都統(tǒng)連順以及其兄金順。這塊石碑立成的時期,正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開戰(zhàn)之時,碑后面刻寫的捐款人員都是當時清軍駐防金州(此處是指清代的金州,包含今大連市中山區(qū)、西崗區(qū)、沙河口區(qū)、甘井子區(qū)、旅順口區(qū)、金州區(qū)、長海縣和普蘭店市南部地區(qū))的官員和地方士紳等,包含劉盛休、趙懷業(yè)、馬金敘、龔元有、劉朝泰、佛爾精阿、談廣慶等官員,對了解當時金州的歷史有很大的幫助,其中劉盛休、趙懷業(yè)、馬金敘都是銘字軍的將領,都參與了甲午戰(zhàn)爭。劉盛休與其叔父劉銘傳(清代洋務派骨干,臺灣第一任巡撫)創(chuàng)建了著名的銘字軍,其在甲午戰(zhàn)爭中表現只是一般;特別這個趙懷業(yè)(劉盛休的妻弟)是著名的逃跑主義者,大連灣炮臺沒有放一槍一彈,拱手送給日本人;馬金敘倒是個真漢子,奮勇抗擊日寇,為后人所敬仰。龔元有和劉朝泰也是銘字軍的將領,但沒有找到文字記載。談廣慶是金州海防衙門(俗稱民衙門)的同知,為金州的父母官。在此院落的北部中央修建有一花崗巖石亭,亭內供奉著花崗巖石質關公塑像,石亭的兩邊有石質的牌樓,上面分別書寫“浩然正氣”、“義氣千秋”。石亭的右邊有一棵近200余年的老柳樹,如今仍然根壯葉茂。

石亭的后面是一個月亮門,在月亮門后有2個在此地出土的石鼓。走過月亮門,北方就是廟宇的正殿---關帝殿,為三楹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東西各有一座配殿,分別是文昌殿和觀音殿。正殿上方懸掛著一木質匾額,上 書“關帝殿”,落款為“丁亥冬 -”,廊柱上掛有一副對聯(lián):“忠義長存青史載,正氣浩蕩古今傳”。大殿內正中供奉著泥塑的關公塑像,左右為關平、周倉的塑像,在三面墻體上彩繪關羽生平中著名的典故。在此院落的東西各建有廂房,里面供奉著龍王、藥王、送子觀音、財神等各路神仙。

景區(qū)地址: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qū)斯大林路與民主街的交匯處

乘車線路:在大連可乘101、805、201、801等路公交可達。


>>大連長春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