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然博物館面積開闊,共有三層,包括常設陳列區(qū)、臨展區(qū)、體驗娛樂區(qū)、科普教育區(qū)。館內展品眾多,如初入展區(qū)就能先看到一幅生命進化長卷,大廳中央一對“母與子”巨型山東龍骨架立刻將你帶入自然傳奇的情境之中;而在大廳的左側是國內首家博物館內的活體蝴蝶園,你不僅觀賞到色彩斑斕、漫天飛舞的活體蝴蝶,還可觀察從毛蟲到美麗蝴蝶的蛻變過程,真正體驗“羽化成蝶”。
最不可錯過的是三樓展廳,陳列展示了300件珍貴的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如珍藏的、被譽為“秦嶺四寶”的朱鹮、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等珍貴的中國動物標本。
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是北疆博物院,始建于1914年,1957年更名為天津自然博物館。1997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投資重建自然博物館,1998年重新開放。原天津博物館內,占地面積為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3.5萬平方米,展示面積1.4萬平方米,包括常設陳列區(qū)、臨展區(qū)、體驗娛樂區(qū)、科普教育區(qū)四部分。館藏生物標本40萬件,其中一、二級珍品1282件,模式標本1452件。新館陳列以“家園”為主題,是全國第一個主題單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學體驗、科學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是北疆博物院,北疆博物院(建院初期稱為黃河白河博物館)是法國耶穌會士、動物學博士EmileLicent(1876-1952),中文名桑志華,于1914年來華籌建。桑志華在中國工作了25年(1914-1938),對黃河流域、海河流域廣大地區(qū)的人文、地理、地質、氣象和動植物資源進行探察。行程約5萬公里,采集古生物、動物、植物、古人類、巖礦等標本20余萬件,其中甘肅慶陽、山西榆社、河北泥河灣、內蒙古薩拉烏蘇四個地區(qū)動物化石的完整和豐富程度世界罕見。
1922年由法國天主教會募集資金,建設北疆博物院第一座辦公樓(北樓)。1925年建設陳列廳與辦公樓相接,1928年5月陳列廳建成開放。1929年建造藏品樓(南樓),1930年建成,至此北疆博物院建筑形成一座工字型建筑。北疆博物院在桑志華院長的親自主持下,至1937年已經成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博物館,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東北、華北、華東大部分地區(qū)被日軍侵占,使桑志華的采掘工作被迫中斷。1938年日軍侵占天津,桑志華回國,北疆博物院也基本停止了采掘與研究工作。1938年至1949年,北疆博物院處于看守階段。
1951年2月,北疆博物院由私立津沽大學代管。1951年9月,天津市委宣傳部接收北疆博物院。1952年6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在北疆博物院的基礎上組成天津人民科學館籌備委員會,1952年11月,天津市人民科學館成立。1957年6月,天津人民科學館更名為天津市自然博物館。1959年陳列展覽和辦公地址遷至河西區(qū)馬場道272號(原英國跑馬場的馬廄)。同年,時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為該館題寫了館名。1968年8月,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市自然博物館合并,組建天津市博物館。1973年12月,恢復各博物館建制。1974年1月,更名為天津自然博物館。1975年在原址改建展室,1978年建成開放。
1997年天津市政府投資在原址翻建天津自然博物館,1998年重新開放。新館占地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由陳列館、藏品庫、業(yè)務用房、植物園四個功能區(qū)組成。主體建筑“海貝含珠”造型,寓意天津自然博物館是渤海之濱的一顆明珠。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改建工程被列為“天津市20項民心工程”之一。2014年,天津自然博物館改建完畢對外開放,新址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原天津博物館內。新館陳列以“家園”為主題,是全國第一個主題單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學體驗、科學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館。
用時參考
1.5-2.5小時
交通
乘662、668、686、835、868、912、529、641、675、800、826、838、906、655等路公交車至賓館南道站或天津博物館站下車。
門票
門票免費,當天現(xiàn)場分時段憑有效證件免費領取參觀券,依次排隊入館參觀(每個證件只能領取一張票;未成年人由其監(jiān)護人代領,當日有效)
有效證件包括:-、駕照、護照、戶口本、軍官證、士兵證、中、小學生證等
開放時間
9:00-16:30(16:00停止發(fā)票),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
景點位置
天津河西區(qū)友誼路31號(近天津博物館,平江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