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青島市 > 市北區(qū)旅游

海云庵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海云庵
海云庵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海云庵又稱大士庵,坐落在四方區(qū)海云街1號。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清同治《即墨縣志》記載:“海云庵在縣西南九十里!焙T柒质菎魃缴袂鍖m的下院,屬地方性會首廟宇。

興建海云庵,與當(dāng)時青島地區(qū)漁航業(yè)的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那時這一帶只有東四方村、西四方村、小村莊和湖島村,人們以下海捕魚和耕種農(nóng)田為生,建廟是為祈求神靈,保佑平安與豐收。

海云庵初建時北廟屋3間為正殿,稱“大士庵”,供奉觀世音菩薩銅像(當(dāng)?shù)孛癖姺Q“老姆”);南廟屋2間,稱“關(guān)帝廟”,供奉關(guān)羽、周倉、關(guān)平神像。自此,海霧像云一樣經(jīng)常飄落在廟屋上空和附近。人們根據(jù)“海為魚天地,云是鶴故鄉(xiāng)”的詩句,給這座廟起名為“海云庵”。海云庵建成后,香火興旺,有眾多的善男信女進廟燒香磕頭,祈福求子。廟外海云街上,買賣逐漸興隆,其盛況一直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

1923年,有王漲誠等人2次化緣集資,分別于1924年和1926年對海云庵進行了兩次大修。在翻修過程中還將先后兩次化緣中金額在1塊銀元以上者的姓名分別刻在兩塊石碑上,對立于正殿平臺的兩側(cè)。一塊石碑正面刻“緣福善慶”,背面刻“百世流芳”;另一塊石碑正面刻“萬善同歸”,背面刻“永垂不朽”。石碑的正反兩面共刻有722個民眾姓名和7個工廠單位,化緣捐款共計1002塊銀元。

翻修后的海云庵,處處顯現(xiàn)出煥然一新的面貌。

正殿正殿即中殿,修好之后形成左、中、右三殿并列的新廟宇。殿的正門上掛有“回頭是岸”的新匾(后改為“南海云月”)。石柱上則刻有:

出南海駕祥云金身現(xiàn)化大發(fā)慈悲救苦難

盛水瓶楊柳枝甘露馥郁邊灑法雨滋乾坤

東西四方村并各廠工人及商民等敬立

中華民國十五年歲次丙寅夏月吉旦

迎門主神像為觀世音大士。觀世音大士右側(cè)站立一尊善財童子神像,左側(cè)站立一尊身背寶劍的龍女神像。臺下正前方東側(cè)立著送子娘娘和送子爺爺?shù)纳裣;西?cè)立有“施不全”和張仙神像。除此,正殿的梁上畫有2對小龍、6對小獅;走馬板上畫有梅、蘭、竹、菊;四周的墻壁上,則畫有“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片斷。

左殿該殿建好后,在殿的門柱頂上寫有“苦海無邊”(后改為“協(xié)天大帝”)橫排四個大字。石柱上則刻有:

建廟盡敬誠四方群起報功念

登殿思盛德諸圣俱是降福神

東西四方村并各廠工人及商民善士敬立

中華民國十三年歲次甲子夏六月吉旦

左殿的修建,是將原拆除的南廟屋關(guān)帝廟遷移此處。殿的正中仍為主神像關(guān)羽,左為龍王,右為比干財神。臺下站立左為關(guān)平、右為周倉兩尊主神像。在殿的走馬板上,畫有梅、蘭、竹、菊;同時,塑有一對雙龍戲珠(兩龍頭中間吊著一個大紅球,也正好在關(guān)羽主神像頭頂上)。在四周的墻壁上,畫有《三國演義》的故事片斷。

“文革”中,在破壞東殿神像時,從關(guān)羽神像的腹中取出一幅用銀片做成的五臟,用銀絲鏈互相連著。還有一本3000字的《關(guān)圣帝君移山經(jīng)》。

右殿增建此殿,殿中臺上為道德天君(即老子),左為魯班,相傳是他發(fā)明了木工工具,被木工工匠尊為始祖。右為后稷。

該殿的門頂上,寫有“普渡眾生”(后改為“教民稼穡”)新匾,石柱上則刻有:

功德洽天下宜為天下報功德

神靈佑四方乃感四方敬神靈

東西四方村并各廠工人及商民善士敬立

中華民國十三年歲次甲子夏六月吉旦

該殿的梁上畫有兩條小龍和花紋,殿的走馬板上畫有梅、蘭、竹、菊,四周墻壁上畫有《封神演義》和《十殿閻君》的故事片段。

在對3個殿進行修建的同時,還分別修建了廟的圍墻、山門、照壁、鐘樓、鼓樓及道士伙房、寮房等設(shè)施。在山門正門上方有”海云庵”3個金黃色大字的匾。另外,在正殿前面還修建了一個平臺,上面放有大圓香爐一個。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后,海云庵廟屋先后交由平安路街道辦事處等單位使用,“文革”中曾遭破壞。1982年12月31日,海云庵被青島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并立了石碑。

為了保護古代文物,弘揚民族文化,振興四方區(qū)的經(jīng)濟和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由市、區(qū)共同撥款及群眾集資近百萬元人民幣,于1990年7月1日起至1992年底竣工,對海云庵的廟堂廟院等進行了修葺,重塑了各尊神像,基本恢復(fù)了1926年海云庵翻修后的原貌。同時,覆蓋了杭州路河,建立了小吃街。

海云庵道士

海云庵建成后,一直由當(dāng)?shù)貢坠芾,所以廟中無道士。直到1926年海云庵翻修后,才由嶗山蔚竹庵派道士來掌管,廟內(nèi)道士也只有2~3人。

海云庵第一代道士于祥賀,嶗山仰口人。第二代宋宗昕,濰縣人。第三代王宗曉,益都人。第四代唐宗顯,原名唐寺庵,淄博周村人。

1992年,海云庵修復(fù)后,于1994年9月海云庵神像開光。市道教協(xié)會到成都道教協(xié)會聯(lián)系,從青城山請來楊明瓊、董至廣兩名道姑,進海云庵掌管廟宇至今。近年來,海云庵由嶗山太清宮負責(zé)派遣主持人,多為道士,少有尼姑。

銀杏樹

東殿前方10米處,有一棵大銀杏樹,是建廟后栽上的,現(xiàn)樹身高20米,樹冠徑約20米,樹干胸徑近1.5米。1949年從大樹根又生成小銀杏樹1棵。

大銀杏樹歷經(jīng)滄桑。曾多次遭雷擊。1982年12月31日,銀杏樹被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市園林部門列為古樹名木加以保護。

海云庵廟會

海云庵廟會究竟始自何年無法考證。根據(jù)當(dāng)?shù)孛癖娒磕暝谡率迦罩蟛砰_始勞動的習(xí)俗,在下地勞動和出誨捕魚之前,為祈求豐年、保佑出海平安,都要進廟燒香磕頭。又根據(jù)正月十六日為每年第一個大潮日,特定此日為海云庵廟會。廟會那天,東鎮(zhèn)、東吳家村、西吳家村、小村莊、水清溝,湖島村以及東、西四方村的民眾,一路上打著鑼鼓、放著鞭炮,趕來進香磕頭,熱鬧非凡。

中國人素以“紅”為大吉大利的象征。出海之前,吃一串大紅糖球,認為是一年吉樣如意的象征。所以,在廟會期間,尤以糖球為最多。1926年海云庵大翻修后,趕廟會的人有時多達上萬人,成為當(dāng)時青島市區(qū)最大的傳統(tǒng)廟會之一。由于買賣糖球成為海云庵廟會的主要特色,民眾逐漸將海云庵廟會稱為“海云庵糖球會”。

延伸閱讀:

·第四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青島文具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