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潮水位于貴陽市修文縣城西北1.5公里觀音山南麓的山腳下,修文至六廣公路旁。前方與獅子巖相峙,西面與潮水寺相鄰。
三潮水,原名潮泉,實際上是間歇泉。泉水從洞穴中涌出,順勢流自石龍嘴中噴涌而出,積于水池內(nèi),水池呈扇形。池深1.3米,池中有一石龜,傳說過去每次潮水時,淹至龜背,水就退去。泉水一日內(nèi)三漲三縮,因此命名為三潮水。但在豐水雨季時每天潮四、五次水也是有的。池的南方倚山建亭,名為瀟灑亭,又叫觀潮亭。為四角攢尖頂木構(gòu)建筑。原亭前檐,懸掛明總兵王國禎題的“時而出之”金字橫匾。亭柱楹聯(lián),前聯(lián)為“為盈為虛即水可鑒,或潛或躍與時偕行!敝袨椤昂K,朝朝朝朝朝朝朝,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長。”后聯(lián)為“連演乾全,有幸浙潮應(yīng)失色;斷分坤半,無靈湘水不知名!蓖ι翔傄弧鞍讼蛇^!笔,石雕的右下方有一石碑,鐫“三潮水”三字。是貴州書家張一凡先生所題。傳說過去這個位置上有一塊碑,上有一孔如銅錢大小,吹之若角鳴,山中存水的地方有犀牛,犀牛一聽到此聲就動,一動水就會潮來。亭的東側(cè)是涼廳,為懸山頂抬梁式磚木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漢紋窗。明間額枋上刻有“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等木雕。明間上懸“心包太虛”匾。1985年11月,省人民政府撥款維修,在亭中影壁上嵌“八仙過海”大理石浮雕,孫其正的古風(fēng)詩碑嵌于石龍首碑坊上。1982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三潮水西側(cè)是潮水寺,與三潮水合二為一,成為一個景區(qū)。潮水寺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是總兵王國禎所建。明末清初,副都御史兼貴州巡撫錢邦芑,為秦王孫可望所逼,退隱三潮水,改潮水寺為知非寺自號知非居士,又稱大錯和尚。清康熙四年(1665年),僧人寂高改建。
1995年重新修建潮水寺,修建了大雄寶殿、山門、觀音殿、財神殿、觀音塔。山門的題聯(lián)為“舉足宜尋中正路;入門具是過來人!,“履山徑之歌斜,知非決不蹈前轅;參水源于活潑,動念翻然悟化機。”大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神像、迦葉、阿南、文殊、普賢、十六真人等神像,法像莊嚴(yán),寺內(nèi)香火繁盛。
傳說三潮水是“清官來了它就潮,貪官來了它就不潮”。說是清朝光緒年間,有一知縣剛到修文上任不久,聽說三潮水很是靈驗,為了證明自己是清官,于是率領(lǐng)仆役,坐著官轎來到了三潮水。誰知他還沒到時,潮水不止;等他來到后,滴水不潮。他非常生氣,但又為了證明自己,他一連等了三天三夜,滴水未出。就派人守著,他坐著轎子回衙門。剛走到半路,派在那看守人追了上來,說“潮了,潮水了!”衙役們馬上抬著轎子趕回三潮水,那知他一回來水又不潮了。把知縣氣壞了,命衙役將石龍嘴砸爛。沒過多久,這個知縣因貪欲過重被迫離開了修文。修文百姓又集資修復(fù)被知縣打壞的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