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 > 畢節(jié)市 > 織金縣旅游

畫眉屯

[移動版] [查看地圖]

畫眉屯

在織金縣的東部,也就是從縣城通往省城貴陽的公路65公里處的凹河大橋右側,有一座東西走向的大山。山體的東、南、北三面緊臨簸躲河,東、北兩面山緣是高達數(shù)十米以至百余米的懸崖絕壁,南面山腳是10余米高的巖壁,以上是80度傾斜的林箐直達山巔,均無路可攀,僅西面沿70度斜坡可以登上山頂。山頂平坦,且從西向東傾斜,長1公里有余、寬800余米,面積近1平方公里。從北向南遠望,山勢恰如一艘下海的巨輪,“船首”向東,以百米絕壁與清鎮(zhèn)的壩上絕壁隔河對峙;“船尾”在西,古代的進省驛道就從其下經過,是一個天然隘口,名簸渡關,越關口東下經簸躲渡,爬大河沖峽谷便達清鎮(zhèn)。登臨凹河大橋向東南舉目觀看,兩面對峙的絕壁于奔騰咆哮的三岔河水洶涌而來,雄壯氣勢不亞于三峽中的夔門,人稱“兩扇門”,門下即是鎮(zhèn)河渡口。這一河段,是東風湖的三岔河峽谷景區(qū)的絕妙地段。因這座山上林箐中生長的畫眉鳥既叫唱得好,又打斗得狠,遠近聞名,故人們不知何時給它一個“畫眉箐”的美名。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時局動蕩,各地義軍時出時沒,經清鎮(zhèn)、平壩渡河進攻織金。于是,三縣沿河大戶相約于畫眉箐西山口斜坡中部以巨石建筑城墻,中間修建“閘子門”,兩邊石墻直連懸崖圍護山頂,望去宛若長城,以作自保屯居之所。從此,人們又把畫眉箐叫作畫眉屯。屯建成后,與丁寶楨的牛場屯遙相呼應,成為扼守織金東路河口的前哨陣地。為了壯大聲威,大戶們邀集附近農民上屯居住。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正月,甕安縣何德勝的號軍進占織金貓場,畫眉屯周圍的農民們紛紛趕著豬羊牛馬上屯居住,屯上糧食財物極為富饒。二月間,何德勝號軍圍攻畫眉屯,久攻不能克,便扎連營于簸躲關一帶對峙。40多天以后,因天旱無雨,屯上人畜斷水,只好用繩索吊人下懸崖到大河里偷水上屯解渴。義軍偵探得知后,設伏切斷吊水之路。屯上困急,與義軍求和,義軍假許以買牛馬牲畜為條件接受議和,雙方開始于關前交易。第一天,屯上人下山賣出牛馬豬羊3000多頭,換得水運回屯上。幾次交易之后,屯上人信以為真,毫無戒備,義軍便趁交易之機突然襲擊屯門,大隊伍隨之一擁而上,把屯門占領。屯上練丁民眾倉猝抵抗,奮戰(zhàn)終日,戰(zhàn)死者干余人,終不能取勝,屯被襲占。屯被攻破之后,百姓-殺跳巖死者數(shù)干人,所有財物牲畜被一洗而盡。時過100多年,而今屯門已毀,僅有幾處斷垣殘墻尚存。行人游客無論乘車經過屯下還是乘東風湖游船向三岔河峽谷游覽,翹首舉目仍可瞻賞畫眉屯及兩扇門的雄姿,憑吊咸豐、同治年間各族農民大起義的反清歷史。畫眉屯與其東邊不遠的牛場屯,都將作為人民反清戰(zhàn)爭的故壘,永世長存,任人游覽觀賞與憑吊。


>>蔡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