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邱山,在桃江縣城西南12公里處,主峰海拔752米,方圓約48平方公里,區(qū)內山嶺起伏,峰巒突起。古為楚南名山,人稱“小南岳”,今為益陽市的佛教圣地。
浮邱山有48面峰,常年云遮霧繞,遠望若浮,近看似邱,故稱之為浮邱山。另一種說法是南北朝時潘子良,在此煉丹修仙,他自號浮邱子,浮邱山便因浮邱子而得名。
浮邱山頂,有一座道佛兩教同居一處的浮邱古寺。古寺有三進四宅,前宅為玉皇殿,為僧人誦經打座之處。第二宅為福壽殿,為清道光年間,兵部尚書陶澍二夫人賀氏捐資修建。第三宅為祖師殿,原供道教玄武祖師之塑像。最后一宅為觀音殿,室內壁上嵌有一塊花崗石板,上刻“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是清道光皇帝賜給陶澍的御筆。寺廟幾經風雨,大都損毀,今已部分修復,供游人香客景仰。
如今在浮邱山上,尚存有幾處古跡。山頂有一座“飛來石屋”,是天上落下的一塊屋形隕石,古人在其四壁,刻有八仙過海、丹鳳朝陽等四幅刀筆精細,形態(tài)生動的壁畫。石屋左側,立著一塊-“丹臺”的石碑,相傳是浮邱子等仙人煉丹之處。仙人煉丹,煮石充饑,留有仙人齒印的“齒石”。山上還有一處神奇的風洞,洞中深不可測,傳說此洞經益陽城,可直下洞庭,但誰也沒有親身試探過。